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8 09:1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一二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以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3.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年代标尺”,方框内所填信息由左向右依次是
①灯塔指引 ②生死攸关 ③当家作主 ④星星之火 ⑤开天辟地
A.①④③②⑤ B.⑤④②①③ 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③②①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西藏和平解放的条件包括
①中央政府积极倡导与西藏地方政府和谈②西南地区各省实现解放
③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④西藏宗教领袖班禅拥护党和政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50年,中国受到美国怎样的侵略威胁:
①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②美军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③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④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周恩来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保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7.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A.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8.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9.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其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11.关于“一五”计划,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开始于1953年
B.基本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
D. 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分布偏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12.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4年这一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是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
B.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D.完成三大改造,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1954年9月,代表们走进了会场一起讨论问题。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由此可知
A.代表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B.出席会议的主要是工农代表
C.会议确立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D.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14.“第二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
A.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形成
15.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艰辛探索 D.改革开放
16.下图是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图。根据图表判断其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年的经济结构比例?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
17.与“生产合作社”、“赎买”、“集体化道路”等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是
A.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D.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建设速度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难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
19.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以下口号能反映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C.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D.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20.为重温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中央电视台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专栏。如果要数石油战线涌现出的“风流人物”,可以选择的是
A.王进喜 B.钱学森 C.邓稼先 D.焦裕禄
二、综合题(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两项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1)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分析,在近代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亟须解决的两大问题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2)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写出材料二中A、B两处相对应的事件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示意图中B阶段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给你的启示。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大会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1958年社论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大会”是指哪次大会?这次大会召开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概括材料三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C 6.D 7.B 8.A 9.B 10.C 11.D 12.B 13.D 14.D 15.B 16.D 17.D 18.C 19.C 20.A
21.(1)目的: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问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关系: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没有民族独立作保障.国家富强就无法实现。意义:维护了祖国统一,巩固了国防;结束了西藏的旧制度。藏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文化大革命”。成就: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3)启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把最广大人民的烈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制定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全部工作与中国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2.(1)中共八大。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举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人民公社化运动。
(4)政府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等(说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