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9 12:0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0课
苏联的生命周期(1922-1991)
孕育时期
生命诞生
长大成人
儿孙满堂
身患重病
接受手术
不治而亡
1922
1945
1985
1917
1936
1956
1991
《俄罗斯民族的纤夫》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辉煌的背后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
材料2:1913年谷物产量人均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为524公斤;在苏联工业化短短十年内,发生了数次饥荒,饿死了1000万人。
二战后的苏联仍然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小病难愈—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头痛医头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全盘否定斯大林及斯大林执政时的各种理论和措施,列数斯大林时期的种种错误。
在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最终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小病难愈—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头痛医头
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
1.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2.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失败原因
【材料四】
为了在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赫鲁晓夫时期在计划上盲目追求高招标和高速民如原定的七年计划(1959一1965年)要求工业增长85—88%……农业产值增长70%,结果,由于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甲类工业大大超过计划指标,增长了97%……农业则离计划规定的指标更远。
战略方针缺乏一贯性
目标脱离实际
忽视客观规律
个人作风急躁
★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小病难愈—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乱了
【材料三】
从1953年起,他曾积极鼓励集体农庄庄员和城市居民发展个人副业,……可是到了1958年,政策发生了一个大转变,开始推行限制私人副业的政策……到了1961年,赫鲁晓夫又强调私人副业的重要性……
——陈之骅《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失败原因
【材料四】
为了在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赫鲁晓夫时期在计划上盲目追求高招标和高速民如原定的七年计划(1959一1965年)要求工业增长85—88%……农业产值增长70%,结果,由于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甲类工业大大超过计划指标,增长了97%……农业则离计划规定的指标更远。
战略方针缺乏一贯性
目标脱离实际
忽视客观规律
个人作风急躁
★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材料五】
苏联著名政治家布尔拉茨基曾说:“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 急性子、 过于匆忙、 容易激动, 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 ”
小病难愈—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乱了
小病难愈—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科学家联名要求赫鲁晓夫去领导一个癌症治疗所。
赫鲁晓夫推脱道:“谢谢同志们的支持,但我对癌症一窍不通啊。”
科学家们纷纷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您只
要应用一下您在农业问题上的经验就好了!
您一负责,粮食就全不见了!”
勃列日涅夫上台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内容:
重点
1962 古巴导弹危机的刺激
工业
保守治疗—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脚痛医脚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为了与美国对抗,勃列日涅夫改革和发展的侧重点仍是重工业。且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勃列日涅夫把老母亲从乡下接到莫斯科,骄傲地展示自己的豪华别墅、名贵家具、高级汽车。老太太说:“孩子啊,这一切好是好,但共产党来了怎么办?”
当时的苏联工业产值相当于美国的79%,但其中有62%是重武器等军工产品,消费品只占6%。
政治腐败,干群关系紧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军工企业遍布全国,各种重武器堆满了仓库。但与之同时的是物资匮乏,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羽绒服、牛仔裤、步鞋等轻工业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评价
①改革前期:工农业产值有所增长,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评价
②军备竞赛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③仍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制约。
保守治疗—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残了
项目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054 1400
潜射导弹 656 1015
现役武装部队 210 440
坦克 10500 50000
水面战舰 172 240
保守治疗—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统治下,人民好像坐在出租汽车里,车越往前走,就越贵。
(出租车跑的距离越远,收费越多;
以此表示物价和生活开支越来越高)
铤而走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背离方向
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危机;(2)1985改革
2.内容
内容 问题
经济
(前期)
政治(后期)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缺少宏观决策 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背离方向
有所突破
沿袭传统
3.结果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死了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铤而走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背离方向
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危机;(2)1985改革
2.内容
内容 问题
①经济方法代替 ,承 认 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指导性计划代替 。 ③调整 。
经济
(前期)
政治(后期)
市场
指令性计划
所有制结构
②继续优先
发展 。
①缺少 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背离方向
行政命令
宏观决策
重工业
有所突破
沿袭传统
3.结果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死了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12月26日,苏联解体。
1991年苏联解体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有一定发展,但也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一些东欧国际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南斯拉夫改革
①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②影响
积极: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消极: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其他改革取得成效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东欧的改革
“布拉格之春”
◎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东欧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政局动荡局面,短时间内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1989年最先从波兰开始,后来扩展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类型 主要表现
变化相对平稳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发生流血冲突 罗马尼亚
国家实现统一 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国家陷入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东欧剧变示意图
东欧剧变概况
1.社会主义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3.伟大转折: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课堂总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主要内容、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主要内容、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
联解体(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照搬苏联模式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南斯拉夫改革:措施、评价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东欧剧变:背景、具体表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