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伤仲永第二课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25 20: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继续学习新课: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
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明确: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
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
愚昧无知之人。
3.“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5、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三.拓展迁移
1、你从方仲永的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课文,说一说现在社会上有没有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四.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    
世隶耕(   )    泯然(   )   或以钱币乞之(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父异焉        (          )
稍稍宾客其父     (          )
父利其然也      (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邑人奇之       (          )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 )
邑人奇之 ( )
余闻之也久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

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父利其然也( )
其受之天也( )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或以钱币乞之( )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8、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五、教师总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教后记





参考答案
1. yì yè chèn lì mǐn qǐ
2. 属于 曾经 立即 题上 同乡 拜访
3. 异:对……感到诧异。 宾客:当作宾客。 利:以……为利。 扳: 同“攀”,牵引,通假字。 奇怪:以……为奇,意动用法。
4.之:诗 方仲永作诗 这件事 的 其:他的 作诗获利 方仲永
以:把 用 于:向 在 比
5.北宋,政治,文学
6.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7.D
8.(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