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景洪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景洪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10 10:4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仆(pū)后继 蓊(wěng)蓊郁郁 安土重(chóng)迁 悖(bèi)谬
B、言简意赅(gāi) 惴 (zhuì) 惴不安 字斟( zhēn )句酌 饿殍(pi?o)
C、百折不挠 (náo) 毛骨悚(sǒng)然 豁( huò )然开朗 倔 (juè )强
D、众口铄(shuò)金 风流 倜 (zhōu) 傥 初见端倪(ní ) 菲 (f?i) 薄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冠冕堂皇 干练 焦躁不安 禁固 B、逆来顺受 休憩 礼上往来 伎俩
C、摧山坼地 盎然 穷形尽相 时弊 D、响誉中外 滞留 陨身不恤 奢侈
3、下列各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乐不思蜀 夜澜人静 娇正 观摩 B、忧心忡忡 装表考究 杞人忧天 眷恋
C、光阴荏苒 穿凿附会 怨尤 缄默 D、耿介不阿 夸父追日 化为无有 兑付
4、下面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改革开放的壮举顺应民心,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 的历史潮流。
③ 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______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A、竟然 遏止 朝拜 B、毅然 遏制 朝拜 C、毅然 遏止 朝拜 D、竟然 遏制 瞻仰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最近,又遭美英飞机的袭击,真是祸起萧墙。
B、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C、朱自清写桃花红得像火,杏花粉得像霞,梨花白得像雪,还写花下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真是绘声绘色。
D、阳光明媚,和风轻吹,我们如坐春风兴高采烈地走向目的地。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安全教育和管理。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C.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D.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7——10题
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一直保持着平等待人的态度。(1)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 “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2)“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3)“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已为人,却绝口不提。他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也乐于代劳。
7、对第一处划线句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对青年的教导,有独特的方式和平等的态度。
B、对青年,鲁迅言传身教,启发他们思考、觉悟。
C、鲁迅对青年的教导,讲究形象性和实际效果。
D、对青年,鲁迅提倡正面教育,反对妄自尊大。
8、对第二处画线句,鲁迅讲话的用意分析正确的是( )
A、 尖锐地批判不懂当时政治腐败而一味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的青年。 B、 委婉地喻示在政治黑暗之时夸耀地大物博是不适宜的。 C、 嘲讽身受人宰割境地而不自知的官僚。 D、 讽刺自夸地大物博而甘心受奴役的青年。
9、对第三处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勉青年不要沾上污泥,要清白做人。 B、劝勉青年不要自惭浅薄,要保持自己的“明澈”
C、 劝勉青年不要被夸夸其谈的学者吓倒。 D、 劝勉青年不要做夸夸其谈的学者。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以同志式的态度对待青年人,并竭力帮助他们。 B、鲁迅先生教育青年自尊自强,不畏“权威”,努力提高是非分辨能力。 C、鲁迅先生对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有精辟的见解,能深入浅出加以阐释。 D、鲁迅先生以作青年的导师为已任,提倡学术上的平等。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每题3分,共15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倚歌而和之(循,依) 嫠妇(寡妇)
B.酾酒(斟酒) 危坐(害怕的坐着)盈虚(满)
C.肴核(菜肴和果品) 下江陵(攻占) 既白(已经)
D.横槊(长矛)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相与枕籍乎舟中(枕着垫着)
12.下列“于”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寄蜉蝣于天地
A. 渔樵于江渚之上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D.徘徊于斗牛之间
13.下列加点的词与“泣孤舟之嫠妇”的“泣”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侣鱼虾而友糜鹿 B. 哀吾生之须臾 C. 舞幽壑之潜蛟 D. 扣舷而歌之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樵于江渚之上 渚;江中的小洲 B.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指很短的时间
C.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马上得到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宝藏
15.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②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③挟飞仙以遨游④举匏樽以相属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第Ⅱ卷(105分)
四、(20分)
16、默写(11分)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
(4).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5). , 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6).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7、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9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殇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3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了两处暗写“影”的诗句。(3分)

(2)第二联是怎么写景的?请简要分析。(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清涧的石板 贾平凹
我们终于来到陕北清涧,旁人建议到城外乡村里走走。
到了乡村,几乎就要惊呼不已了,觉得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墙是石板砌的,顶是石板盖的,门框是石板拱的,窗台是石板压的,那厕所,那台阶,那院地,那篱笆,全是石板的。走进任何一家去,炕面是石板的,灶台是石板的,桌子是石板的,凳子是石板的,柜子是石板的,锅盖是石板的,炕围是石板的。色也多彩,青、黄、绿、蓝、紫。主人都极诚恳,忙招呼在门前的树下,那树下就有一张支起的石板,用一桶凉水泼了,坐上去,透心的凉快。主妇就又抱出西瓜来,刀在石板磨石上磨了,嚓地切开,籽是黑籽,瓤是沙瓤。正吃着,便见孩子们从学校回来了,个个背一个书包,书包上系一片小薄石板,那是他们写字的黑板。一见有了生人,忽地跑开,兀自去一边玩起乒乓球。球案纯是一张石板,抽、杀、推、挡,球起球落,声声如珠落玉盘。
终于在一所石板房里,遇见了一个石匠。老人已经六十二岁了,留半头白发,向后梳着,戴一副硬脚圆片镜,正眯了眼在那里刻一面石碑。碑面光腻,字迹凝重,每刻一刀,眉眼一凑,皱纹就爬满了鼻梁。我们攀谈起来,老人话短而气硬。他说,天下的石板,要数清涧,早年这个村里,地缺土贵,十家养不起一头牛,一家却出几个好石匠,打石板为生,卖石板吃饭,亏得这石板一层一层揭不尽,养活了一代一代清涧人。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他们祖传下来的待客的油旋,也就仿制成石板的模样,那么一层一层的,好吃耐看。他说,当年陕北闹红,这个村的石匠都当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用石板烙面饼,硬是没被敌人消灭, 却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他说,他的叔父,一个 游击队的政委, 不幸被敌人抓去,受尽了酷刑,不肯屈服,被敌人杀了头,挂在县城的石板城门上。他们又连夜攻城,取下头颅,以石匠最体面的葬礼,做了一合石板棺材掩埋了。结果,游击队并没有跨掉,反倒又一批石匠参加了游击队……
老人说着,慷慨而激奋,末了就低了头刻起碑文了,那一笔一划,入石板三分。旅人都哑然了,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他们不再是一种入了奇境的好奇,而是如走进佛殿一般的虔诚,读哲学大典一般的庄重,静静地作各人的思考了,问起这里的生活,问起这里的风俗,末了,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人。
“到山上走走吧,你们会得到答案的。”老人指着河对面的山上说。
走到山上,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片墓地。每一个墓前不论大小新旧,出奇地都立着一块石板——一面刻字的石碑,形成一片石板林。近前看看,有死于战争时期的,有死于建设岁月的,每一块碑上,都有着生平。旅人们面对着这一面面碑的石板,慢慢领悟了老人的话:是的,清涧的人,民性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錾下去,会冒出一束火花,他们死去了,石板却又要在墓前竖起来。他们或许是个将军,或许是个士兵,或许是个农民,或许是个村孺,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对原文有删改)
19、在第二段中,作者说清涧的乡村是“神话的世界”。请根据该段的内容,简要概括这个“神话世界”的主要特点(2分)。
答: 。
20、第五段中老人让“我们”到山上寻找“答案”
①寻找什么问题的答案?(2分)
答:
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2分)
答:
21、综合全文,简要分析“石板”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3分)。
答: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写“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既表现了清涧的建筑特色,也暗示了这里的封闭落后。
B、文章较为详细的写了一位老石匠,他身上比较突出的体现了清涧人的性格,是清涧人的代表。
C、从文中老石匠的话里可以知道,清涧人之所以多用石板是“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
D、文章写旅人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比喻新颖贴切,又十分切合当时的环境。
E、本文集优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人文景观与深邃的思想内涵为一体,堪称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佳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一句话,揭示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2分)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要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
要是有穷亲戚上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气洋洋大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
所以说: 。
24、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4分)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七、25、作文(60分)
考试答案
1、B A项中“安土重迁”,“重”应为zhòng;C项中“倔强”,“倔”应为jué;D项中“风流倜傥”,“倜”应为 tì。
2、C A项中“禁固”应为“禁锢”;B项中“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 D项中“响誉中外”应为“享誉中外”,“陨身不恤”应为“殒身不恤”。
3、A A项中“夜澜人静”应为“夜阑人静” ,“娇正”应为“矫正”;B项中“装表考究”应为“装裱考究” ;C项全部正确 ;D项中“化为无有”应为“化为乌有”。
4、C “毅然”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此处应为“毅然”意在突出刘和珍的追求进步。“遏制”意为制止、控制;“遏止”意为用力阻止。“瞻仰”意为恭敬地观看;“朝拜”意为君主时代官员上朝向君主跪拜也指宗教徒到庙宇或圣地向神、佛礼拜。
5、C A项中“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B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有力,也用于比喻议论深刻。 D项中“如坐春风”用来表示学生对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教育有方的老师的称颂。
6、D A项中多用了否定词“不”,把意思说反了,应改为“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发生”;B项中误用关联词语,两个分句不是条件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应将“不管”改为“尽管”。C项“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是正确的,“挽救”失足青年也是正确的,“培养”失足青年之说是动宾搭配不当。
7、A (B项不全面,没有体现平等、和蔼可亲的一面;C项“实际效果”没有体现出来;D项“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属于很委婉的,而不是正面的,“反对妄自尊大”在这一处没有体现出来。)
8、 B (A项鲁迅不是“尖锐的批判”青年,而是形象的教育青年;C项鲁迅的“用意”不是批判官僚,而是通过这一喻示教育青年认清形势;D项“讽刺”、“甘心受奴役”理解错误。)
9、 B (这一处鲁迅的主要目的是鼓励青年在夸夸其谈的学者面前不要自惭浅薄,要有象小溪一样明澈的人格)
10、 D(“ 提倡学术上的平等”在这一节没有体现出来,更突出的是人格上的平等。)
11.B(危坐:端坐)
12. B(该项中的“于”是被的意思)
13.C(例句中的“泣”与C项中的“舞”都是使动用法)
14. C(骤得:屡次得到)
15. C
16、默写(11分)(略)
17、翻译(9分)略)
18、(1)“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2)“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对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19、(2分)这里从建筑到日常用品,从生活、学习到娱乐,无不与“石板”密切相关。
20、(4分)①这里的人是怎么样的人?(或:清涧人有着怎样的性格?)
②清涧人的性格朴实无华、坚强不屈、生死不渝。
21、(6分)①全文所写内容均与“石板”有关,“石板”构成行文的线索;
②“石板”象征着清涧人民;
③“石板”象征着朴实无华的性格,坚强不屈的精神。
22、(4分)B、D。A写封闭落后非本文立意。C纪念石板功劳的只是“油旋”。E无“自然风光”,也就谈不上“情景交融”。
语言表达(2分)
23、(示例)(1)生活是极不愉快的玩笑,不过要使它美好,却也不难。(2)为了不断地感到幸福,甚至在苦闷时也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于满足现状;很高兴地感到“事件原来可能更遭呢”。
24、(示例)一个行囊,以足够你背的了,何况我的行囊里东西不多。
我年轻力壮,再背一个又何妨?
25、语言表达(7分)
24、作文参考高考评分标准。(60分)  
景洪市一中20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答题卡
第Ⅰ卷(45分)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一卷(45分)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

第二卷(105分)
16、默写(每小题1分,共11分)
(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
(4).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5). , 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6).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7、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每小题3分,共9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殇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翻译:

18.诗歌鉴赏(5分)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了两处暗写“影”的诗句。(2分)


(2)第二联是怎么写景的?请简要分析。(3分)


19、在第二段中,作者说清涧的乡村是“神话的世界”。请根据该段的内容,简要概括这个“神话世界”的主要特点(3分)。
答: 。
20、第五段中老人让“我们”到山上寻找“答案”
①寻找什么问题的答案?(2分)
答: 。
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2分)
答: 。
21、综合全文,简要分析“石板”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3分)。
答:


22、(4分)( )( )
六、语言表达
23、(2分)所以说:
24、(4分)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25、作文:(60分)
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突然飞进了赛场,被劲飞地的球击毙,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立即停止了赛事,跑到小鸟前双膝跪下……
75岁的黑龙江老汉用一辆自己改装的三轮车,把101岁的母亲从老家载了出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为的是让母亲、让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多看看这美丽的世界。
在生命面前人们有各自不同的认识和行为,请你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所写内容必须在“生命”的范围内。
2、自拟标题;
3、文体不限;
4、不少于7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