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 “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而其中的不少道路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有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的基础上,创作出既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新诗有无音乐性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有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西川称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了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缺乏出神入化的表达技艺;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发展,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的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得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团团进逼,使出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无形中变成了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新诗与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外,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和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在的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的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 去创造力。
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
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歌处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现代新诗处于生长期,二者不可比。
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但依然不够成熟。
D.中国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4.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 括。(4分)
5.如何评价百年新诗 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用一根头发做手术
刘庆邦
不知道您信不信,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母亲做手术,不用剪子,不用刀,也不打什么麻药,只从头上取下一根头发,就能把手术完成了。母亲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
母亲先是生了我大姐,接着生了我二姐。大姐出生时,奶奶还算高兴。又有了我二姐,奶奶就不大高兴。她不仅是不高兴,还禁不住咧着嘴大哭起来。请不要笑话我奶奶,在我看来,传宗接代也许是奶奶的人生使命,也是她的价值观所在。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她担心自己临死前见不到孙子,一辈子都白活了。奶奶咬牙坚持着,不许自己死。她要求看病,主动吃药,是不见孙子誓不罢休的意思。我出生后,当奶奶确认我是一个男孩儿后,她像是实现了自己的全部价值,达到了人生的最终目的,不久就高高兴兴地去世了。
对于像奶奶这样的传统观念,我母亲也未能避免。但母亲的表现不像奶奶那么明显。孩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对所生的每个孩子,母亲都喜欢。只是比较而言,母亲对男孩子更重视一些。作为第一个儿子,母亲对我的重视,是在我出生之际,首先对我进行了一番彻头彻尾的审视,发现多出了两个零件。多出来的两个零件是什么呢 是长在我左侧耳孔边的两个肉瘤子,其中一个肉瘤子还比较长,长得有些下垂。肉瘤子的形状也不好看,两头粗,中间细,像一个弹花锤。母亲大概觉得这样的肉瘤子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决定对肉瘤子实行减法,把“弹花锤”减掉。母亲不会送我去医院,因为附近镇上虽然有一个卫生院,但院里没有一个医生会做手术。母亲也不会送我去县医院,一是我们家离县医院太远了,二是母亲想到,医生要是对我的肉瘤子动剪子动刀,我的耳朵就要流血。母亲可不愿意让她刚出生的儿子受那个罪。
世界上所有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很疼爱。然而要是不举例说出一些细节,就难以证明母亲对孩子疼爱到什么程度。这里请允许我说一个细节,看看母亲对我的疼爱是多么极端。我出生在天寒地冻的腊月,母亲怕冻着我,舍不得让我在被窝儿外面撒尿,宁可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更有甚者,我都一岁多了,母亲明明觉出我在尿床,她并不叫醒我,不中断我,任我把一泡尿尿完。母亲说,我尿到半截,她要是叫醒我,害怕我突然憋尿,会憋出毛病来。有一个词叫溺爱,母亲对我的疼爱完全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母亲对我如此疼爱,却要把我耳朵上的一个肉瘤子去掉,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我的母亲是有智慧、有耐心的,她的办法是从自己头上扯下一根头发,把头发系在肉瘤子中间最细的地方,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把头发勒紧。母亲后来告诉我,她都是趁给我喂奶的时候,趁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吃奶上时,她才把头发给我紧一紧。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紧下来,肉瘤子的顶端部分开始变红,发肿,发紫。六七天后,直到顶端部分变得像一粒成熟的紫葡萄,肉瘤子便果熟蒂落般地自动脱落下来。我那时还不记事,连对疼痛的记忆能力都没有。或许母亲做的手术没有带给我任何疼痛,在我不知不觉间,和我的身体血肉相连的一个小肉瘤就永远离我而去了。一根头发微不足道,它没有什么硬度,更谈不上锋利,但它以柔克刚,切断的是我的身体向瘤子顶端供血、供养的通道,起到了和剪子、刀子同样的作用。
我耳朵上肉瘤子的残余部分如今还存在着,我抬手就能摸到,一照镜子就能看到,它仿佛一直在提醒着整个手术的过程。但回忆起来,在母亲生前,我们母子并没有就这件事情进行过深入交流。母亲是多次讲过她如何去掉了这个肉瘤子,却一次都没说过她为何要去掉这个肉瘤子。在我这方面呢,也从没有问过母亲为我勒掉其中一个肉瘤子的原因。事情的微妙之处就在这里。母子之间的有些事情心里明白就行了,没有必要一定要说出来。在我们老家,男孩子的左耳上如果只长一个肉瘤子,那个肉瘤子会被说成是拴马桩。进而普遍的说法是,长有拴马桩的男孩子预示着有富贵的前程。那么,一只耳朵上长两个肉瘤子算什么呢,有什么样的解释呢 没听说过。我想,两个瘤子是二瘤子,二瘤子是二流子的谐音。而二流子指的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我敢大胆断定,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
养儿教儿,母亲这么做,其实是在塑造我。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在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当然,母亲对我的塑造不止这一项,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亲的塑造。尽管母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但她的在天之灵对我的塑造仍在进行之中。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至少没有成为一个二流子。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所生的每个孩子,母亲都喜欢”说明母亲虽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但并不影响 她对子女的疼爱。
B.母亲因为“我”左侧耳孔边的两个肉瘤子的形状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所以想把其中一个去掉。
C.母亲不送“我”去医院的原因,主要是母亲不愿意让她刚出生的儿子承受手术之苦。
D.母亲生前从未说过为“我”去掉肉瘤子的原因,对此“我”也从没问过,这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一方面点题,另一方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二段用语风趣幽默,略带夸张,刻画了一个有着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奶奶的形象。
C.文中写母亲“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并不叫醒我,不中断我”,这些细节都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D.母亲多次讲过她如何去掉了肉瘤子却没说过她为何要去掉肉瘤子,体现了母亲的无奈与痛苦,语言意味深长。
8.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能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46分)
(一)(本题共7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也,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
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早,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
调东平府司录参军,府事无大小,永咸决之。吏有不能办者,私相靳曰:“尔非郭司录耶!”通判郑州,燕山兵起,以永为其路转运判官。郭药师屯边,怙恩暴甚,与民市不偿其直,复驱之,至坏目折支乃已。安抚使王安中莫敢问,永白安中,不治且难制,请见而显责之;不从,则取其尤者磔之市。乃见药师曰:“朝廷负将军乎?”药师惊曰:“何谓也?”永曰: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药师虽谢无愧容,永谓安中曰:“它日乱边者必此人也。”已而移河北西路提举常平。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则缪为好言荐之朝 缪:诈伪
B. 脱不获命 脱:倘若
C. 或遂寝而不行 寝:止息
D. 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消除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但以刘日薄西山
B. 为奸利无所忌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至坏目折支乃已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 请见而显责之 剑阁峥嵘而崔嵬
12.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作息”是一个偏义复合词,下列句子中加点 的词语属于偏义复合词的是( )
A. 为奸利无所忌 B. 每宴飨费千金
C. 刺诸县短长 D. 必条利病反复
1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 )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14. 给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力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B. 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C. 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D. 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 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15.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 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
C.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
D. 郭永在担任转运判官期间,恩威并施,对依仗皇恩为非作歹的戍边将领郭药师,进行良言规劝,取得理想效果。
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2)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穀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7.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词人寄情于纵酒的心境。
B. “归来仿佛三更”一句,一方面表明词人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词人当时醉酒的情态。
C. 下片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这两句议论颇富哲理。
D. 一叶小舟在词人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词人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8. 结合整首词,解说“夜阑风静穀纹平”一句的含义?(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每空1分,共10分)
19.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
(4)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水墨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其在文化精神上融会了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追求 的效果;在艺术形式上巧妙运用写意,将笔墨意趣发挥到极致。在被引入动画制作中后,水墨画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现代动画也获得了“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奥妙。水墨画讲究 ,这也是水墨动画片意境的结构特征。水墨动画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清新的水墨韵味始终烘托着 的画面,带给观众一股强烈的“中国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我国水墨动画制作技术水平不断得到增强,结合立体影像技术创作的立体水墨动画精品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其引入电影语言,注入大量现代元素,叙事更 ,画面视觉冲击力更强,音画效果更完美。无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现实角度看,水墨动画都是中国动画电影里的一朵璀璨奇葩。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水乳交融 虚实结合 美不胜收 流畅
B. 浑然一体 虚实结合 精美绝伦 流利
C. 浑然一体 虚实相生 精美绝伦 流畅
D. 水乳交融 虚实相生 美不胜收 流利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中国风”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民主”的美国不顾民众意愿,宣布停止使用TikTok。
B. “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认为。
C.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作“有物有序”。
D.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能只是嘴上的感叹。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水墨动画制作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B.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我国水墨动画制作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C.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我国水墨动画制作技术水平不断得到增强
D.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水墨动画制作技术水平不断得到增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当他看到毛泽东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身上的背心是用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眼镜架是断了腿的,便断言:这是可贵的“东方魔力”,这是中国人的“兴国之光”。
斯诺判断“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的理由至今还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B
4.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
5.①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
6.B
7.D “体现了母亲的无奈与痛苦”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母子之间的有些事情心里明白就行了,没有必要一定要说出来”。
8.①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如文中所写的事件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表达了“我”的所思所感,让人感到亲切,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抒发对母爱的理解,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9.(示例1)不能删去。①结构上,“至少没有成为一个二流子”紧承上一段内容“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结构严谨;“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照应文章开头的“母亲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内容上,这一段中“在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表现了作者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升华了情感,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示例2)可以删去。①内容上,上一段中“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已经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最后一段内容重复。②结构上,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在“我敢大胆断定,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处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
10. D 11. C 12. C 13. B 14. C 15. B
16. (1)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2)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17. D 18. 表面写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也写出了词人对的宁静安谧理想境界的追求,表达了词人对生活自由、精神超脱的渴望。
19. (1). 地崩山摧壮士死 (2).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连峰去天 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映阶碧草自春色 (6). 隔叶黄鹂空好音 (7). 长太息以掩涕兮 (8). 哀民生之多艰 (9). 无以至今日 (10). 无以终余年
20. C 21. B 22. A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
材料中斯诺从延安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和林伯渠的身上看到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延安领导人们的精神中看到了“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因此可知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赞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这也是立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