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9 14:5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禁止大奴隶主肆无忌惮地掠夺小私有者,债务奴隶劳动三年可以恢复自由。这一规定旨在(  )
A. 维护埃及奴隶主利益 B. 保障社会稳定和兵源
C. 用法律恢复奴隶自由 D. 巩固奴隶制种姓制度
2.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古代中国,甚至是古代希腊和罗马等早期文明产生的地区都是建立了君主制,其中绝大多数文明都是建立的集权政治。这说明(  )
A.古代文明之间政治制度相互影响 B.君主制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C.古代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D.古代都是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古希腊)陪审法庭运作之时,那天所有被随机分配履行审判职责的陪审员根据名单分散至单独的建筑内进行审判,各个建筑互相之间分别远离。当陪审员走入陪审法庭时,陪审法庭就是一个受保护区域,任何其他无关人员都不得入内。”这表明陪审法庭(  )
A.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审判 B.不允许当事人面对陪审员
C.努力保证司法审判的公正 D.坚持审判过程的程序合理
4.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封君封臣制在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封君封臣制度(  )
A.解决了封建社会的矛盾 B.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C.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D.无法集中中央的权力,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5.“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都要诉诸武力。于是一部分庄民被武装起来……中央负责行政与保护机关的衰败,使得私人携带武器自卫的现象普遍存在。”这表明,武士集团的形成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庄园之间的联系密切 B.严禁私人携带武器自卫
C.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 D.庄园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的瓦解 
6.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7. 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
A. 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 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文化逐渐东非化
C. 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 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8. 泰姬陵是17世纪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为其宠妃修筑的。有学者认为:在美洲发现的金银被运到亚洲,这种财富的再分配促成了泰姬陵的诞生。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印度对印第安人残酷剥削 B. 印度同美洲形成直接的商贸联系
C. 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 D.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印度迅速崛起
9.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下面有这样的文字:“……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于1522年9月6日完成第一次环球航海”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  )
A.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具有随意性 B.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互相矛盾
C.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 D.纪念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够客观
10.16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对于一个西班牙人来说,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这一历史现象导致(  )
A.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 B.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C.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D.商品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
11.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的官吏“把自己居留在殖民地的时期看作他们一生永远不会再有的幸福时代。如果这些年代里不置下财产,就会成为笑柄”。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拉丁美洲地区物产丰富 B.西葡两国在拉丁美洲殖民机构非常腐朽
C.殖民者的贪婪 D.拉美地区遭受西、葡殖民者的疯狂掠夺
12.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13.有学者认为:“牛顿力学不仅可以揭示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同样可以运用理性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法则,使人类走向光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
C.近代教育促进了科学发展 D.科学观念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14.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B.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人文主义不断传播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5.有学者认为要理解光荣革命,必须了解1640年以来英国政治变革中复辟与反复辟、革命与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变量的复杂关系,考量这些政治历史中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二元对峙冲突。该学者认为英国最终实现和解的关键因素是(  )
A.通过妥协原则重塑了宪制结构 B.邀请荷兰势力驱逐了专制君主
C.基于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权力 D.实行选举改革避免了暴力冲突
16.17世纪后,英、美、法等国先后建立了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特征的代议制,但英国是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制,而美国则是人民主权的总统制。导致两国政治体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缺乏启蒙思想的影响 B.美国践行了孟德斯鸠构想
C.美国是脱离英国而独立的 D.两国历史传统与国情不同
17.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弃置在屋隅……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了。”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8.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殖民统治客观上推动了印度的社会转型 B.英国殖民侵略是为了消灭印度旧社会
C.社会重建是英国殖民侵略最重要的目的 D.殖民统治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19.《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问世以来,已有二百多种文字,出版了一千多个版本,发行量达几千万册,是全世界传播时间最长、流传领域最广、发行数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的政治性文献。《共产党宣言》这种恒久的生命力源自于(  )
A.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政治智慧 B.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C.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衰落 D.其基本原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0.“他们坐在巴黎,决定着哪些国家将存在,哪些国家将不存在,它们的边界应如何划分,以及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将在战胜国之间如何分配等。”这反映了当时(  )
A.美国掌握世界霸权 B.国际联盟存在明显不足
C.大国强权统治世界 D.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 
21. 英国的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指出:“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复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而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这主要表明(  )
A. 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 B. 殖民扩张导致东方日渐从属于西方
C. 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 工业革命使世界紧密连成一个整体
22.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 世纪初亚洲革命虽告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醒”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
C.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亚洲国家意识到联合斗争的重要性
23. 从1870年到1913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由22%降至15%,法国从10%降至8%,德国却从9.7%上升至13%,美国从8%上升至11%.这种变化表明(  )
A. 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 B. 自由主义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C. 德国逐渐成为第一工业强国 D. 英国仍占据世界工厂的地位
24.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就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而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极力主张遵循“大国一致”的原则 B.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
C.靠软实力和价值观来维持世界秩序 D.着重强调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 
25.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却不能强令使用这台机器。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 只有全体一致联合国才能采取实际措施 B. 霸权主义是阻挠联合国行使职能的障碍
C. 联合国安理会奉行“大国一致”的原则 D. 联合国与国联一样都是大国操纵的工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就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摘编自[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在神权专政的时代,教士可以替神发言,规划人间的秩序;教士们也有权力决定赦免或是不赦免人的罪行。这种因人而异的神律,就是不可预测的规律。宗教革命以后,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德国系统的法律,一方面追溯到罗马时代的法律;另一方面,也将这些法律解释为神律在人间的体现。法国大革命以后,拿破仑又在这套罗马法的基础上,编纂出《拿破仑法典》,也不外乎根据神设定的秩序,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人间的行为规范。这种法典,也必须合乎理性。
——摘编自《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三 启蒙主义思想的理论对粉碎政治暴政的枷锁和削弱那些丧尽天良的教士特权起了促进作用。但同时,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也在日益增长。当这种文明与启蒙的潮流扩展到整个欧洲,带来了双重影响。同时又是道德的堕落与文明的丧失。
——摘编自刘玲《高中历史启蒙运动一课的教学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社会在对人的判罚方面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双重影响。(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机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演变。仅仅数十年间,以乡村和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就变成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都大为改观了。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择业标准明显改变等等,都使身处其境的人们大为惊讶。有人发财了,更有人破产了,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摘编自刘其、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12分)
28.(18分)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 551 18.21 7 330
1940年 1 831.7 16 592.3 27.15 9 564
增幅(%) 330.89 367.26 49.09 30.48
——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世纪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10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B C B D D A C C A D D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A D A A D C B C A B C
26.(20分)
(1)特点:限于社会上层(或精英);崇尚个人主义。(4分)
主要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追求与资本主义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天主教神学的统治;意大利较完整地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由贵族政体向民主政体发展;知识分子有较多的独立话语权。(4分,任答四点即可得4分)
(2)变化:判罚主体由教士到主权国家;判罚依据由神律为主到法律为主;判罚标准由随意到固定(或由不具体到具体)。(6分)
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民族国家建立;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2分)
(3)影响:反对封建专制,促进思想解放;限制自由,道德堕落与文明丧失。(4分)
27.(12分)答案:【示例】
论题: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阐述: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方面过渡,逐渐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出现并发展迅速,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病;工业革命促使国家经济地理状况发生改变;工业革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对外贸易地位凸显;工业革命也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题干主旨是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如推动城市化、国民经济结构变化、对外贸易等,因此可以提出观点: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论证:根据材料所列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进一步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论证过程注意史论结合, 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方面过渡,逐渐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出现并发展迅速,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工业革命促使国家经济地理状况发生改变;工业革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对外贸易地位凸显;工业革命也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等等。
28. (18分)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2分)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2分)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4分)
(3)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6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