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
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巩固和积累文
言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善于动脑,大胆质
疑,实事求是”等为学道理,感受文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学道理。
2、巩固和积累文言文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今异义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猜谜,今天,我又准备了一个谜题,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提示猜一个人。(多媒体依次出示有关孔子的介绍)他是谁?没错,就是这位卓越的智者——孔子,可如此博学的人竟然在一次去往东方游历的路上,却被两个孩子的争论给难住了,到底是是什么争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看个究竟。
初读感知,指导译文方法。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课文,把你读不准的字和认为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回顾译文方法。(课件展示)
三、再读翻译,敲定断句读音。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同桌交流,确定读音和断句。
2、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仔细听,看与老师读的是否一致。
3、订正字音,汇报翻译,重点字词特殊强调。
四、细读分析,理清课文内容。
区分“辩、辨、辫”。
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内容,如果说全文是围绕两个
展开的,你认为是哪两个字?(辩斗)它是什么意思?“辩”是我们本课的一个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区分“辩、辨、辫”小儿歌)
2、 概括内容。
(1)是谁在辩斗?辩什么?怎么辩的?请你读一读“辩斗”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出示第一句,指名读。知道是谁在辩了吗?
他们在争论什么?用一句话说一说。(他们在争论太是在初升时离我们近,还是在中午时离我们近。)
3、明确观点。
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 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指导有节奏的朗读。
你发现这两句话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了吗?你能把第一句也改成转述句吗?
4、 指出理由。
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呢?
先看其中一儿的理由。(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个孩子形容初升的太阳像什么?日中时又像什么?你见过车盖吗?盘盂呢?(出示图片,直观感知)
(2)根据我说的前半句,你来接。一个孩子,观察了太阳在不同时间里的形状,他发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于是,他在思考……(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所以他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3)另一个认为日初出远的孩子理由又是什么呢?指名回答(出示: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着凉乎?”)
这个孩子形容初升的太阳怎么样?怎么理解“沧沧凉凉”?这里“沧凉”的沧是三点水,我们还学过另一种写法的“苍凉”,他们有怎样的区别呢?
日中时的太阳又怎么样?“探汤”又怎么理解 “汤”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呢?这就是古今异义词。你能说一个带“汤”字的成语吗?(固若金汤、赴汤蹈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形容什么?可见,汤字的本义还活在现代汉语里。
(4)根据我说的前半句,你来接。另一个孩子发现,太阳在不同的时间里带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他发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于是,他思考……(此不为近者热而远着凉乎?)所以他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五、朗读感悟,谈谈辩日启发。
(1)指两名同学,分角色辩一辩。
(2)师扮演一儿,指名学生扮演另一儿。
(3)男同学扮演一儿,女同学扮演另一儿。
(4)启发明理。
两个孩子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如此激烈的争论引起了谁的注意?面对两个孩子的质疑,孔子是如何裁决的?
连孔子这么博学的人都不能裁决,你想到了什么?(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可能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孔子敢于在两个孩子面前承认自己不知,身体力行地印证了他说的哪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两个孩子的质疑有鲜明的观点和充分的理由,他们的观点和理由是怎么得来的呢?(认真的观察和思考)
(5)说说学了这一课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六、齐读品味,感受优美韵律。
名家之言,经典之作,不仅可以使我们领悟为学的道理,还可以深切感受文言的魅力,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再次诵读经典,读出文言独特的优美的韵律。
七、拓展延伸。
两个孩子究竟谁对谁错?两千年前的孔子不能解决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两千多年后的你能解决吗?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的科学资料,帮助孔子解答两个小儿的提问。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初出 日中 善于思考
车 盖(近) 盘 盂(远) 大胆质疑
沧沧凉凉(远) 探 汤(近) 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