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春节的资料。
2.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PPT和资料连接。
3.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原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提示课题
1.听歌曲《欢喜过新年》,“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这是一年中最喜庆、最热闹、最愉悦的日子。
2.同学们,你们喜欢春节吗?说说理由。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生自由读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标好自然段序号,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喜庆、团圆、详和”等初步感受。)
交流词语,重点检阅:“腊月、初旬、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重点理解“空竹、逛天桥、残灯末庙”。(图文结合)
3. 开火车轮读课文,边听边画出: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按顺序说一说。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作者写了这些天中人们的哪些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汇报交流填表,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腊月二十二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
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 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正月十五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
三、细读探讨,感受年味。
1.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书旁做批注。
2. 小组内交流。
3. 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万字鞭迎开门红,门前堆放着燃放的爆竹纸皮;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出并阅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1.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了年的味道。课后请同学们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2,阅读“阅读链接”,搜集有关春节的传说、习俗、诗词佳句和优美片段。
附板书: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课文为我们展示了北京春节热闹、浓烈的画面,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彩品读,感受民俗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在老舍详写的这两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做批注,准备交流。交流时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研读提示:
①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除夕、正月十五这两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一)“除夕真热闹”。
1.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2.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除夕:喜庆、团圆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配《欢喜过新年》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4.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4. 情境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5.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元宵节的红火、美丽。
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比较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A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B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C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
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D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2.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呢?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三选二)
1.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
3.拓展阅读:
A 介绍作者老舍,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春节画面,让学生进入春节,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过春节时的活动,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B 春节各地的习俗
附板书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夕:喜庆 团圆 初一: 悠闲 快乐 正月十五元宵:红火 美丽
条理分明 详略得当 语言简约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