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阅读品腊八民俗 迁移重构悟人间真情
【教材解读】
《腊八粥》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腊八粥》的前一部分,这篇小说语言平易浅白,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的一部分内容,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腊八粥”对于学生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腊八节”这一传统节日却被渐渐地淡忘了,很多学生没有腊八节和家人一起煮腊八粥的经历,因此这篇课文中的情景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孩子们和家人一起做饭、吃饭、游玩等的生活体验是充分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是必要的。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借助前测单检测以学定教,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借助提炼小标题的方式,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八儿人物形象。
3.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抓住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借助文中动作、语言和神态的写作特点,感受沈从文“乡土文学之父”的语言特点。
4.通过读文及拓展对比阅读,感受腊八粥给人带来的温暖,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1.学习作者采取五个场景描写八儿想吃粥的心情,借助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写作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受八儿的人物形象。
2.课内外结合感受腊八粥的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前测单、后测单、导学单。
【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法 进阶阅读法 朗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后,完成《前测单》教师统计。
第一课时
一、激活经历,营造“腊八”情
1.板书课题,生书空,(指导写好“粥”),齐读课题。
2.同学们,你们吃过腊八粥吗 谁能说一说对腊八粥的了解?(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腊八粥的了解。启动学生的知识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腊八的节日气氛。】
二、整体感知,初尝“腊八”味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段。
2.检查自读
(出示)
白糖 唾沫 矮小 鼓胀
白胡胡 面东东 赤饭豆 松劲 上灯
甜甜腻腻 合并拢来 糊糊涂涂 益发浓稠
(1) 指生读,师生正音。
(2) 结合前测单学写难写、易错的生字。
(3) 指导生发现第二行是湖南湘西的方言,感受乡音的亲切。
(4) 指导生发现第三行是描写腊八粥,指导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三行有规律词语的呈现,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多处使用方言的语言特色,通过前测反馈单以学定教落实写字教学。】
3.(出示)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了解制作腊八粥的原料、腊八粥的样子等。
(2)出示腊八粥图片后,指导生有感情朗读。
4.学生交流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段。
预设:
①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赤饭豆会煮得浑身胖胖的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
②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赤饭豆害水鼓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1)在学生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感受八儿眼中“奇怪的东西”。
(2)同样是写栗子、赤豆、花生仁、糖锅巴,描写得内容并不一样,学生喜欢哪一种就读哪一种,并说明喜欢原因。比较猜想和看到的锅里腊八粥的栗子、赤豆、花生仁、糖锅巴,感受作者的写法之妙。
【设计意图:猜粥和看粥中写的内容相同,作者的描写却完全不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比较,感受写法之妙。】
5.理清课文脉络。
(1)上面两段写了八儿猜粥和看粥,文中还写了八儿做什么?默读课文提炼小标题。
(出示)
( )——猜粥——看粥——( )
(2)学生交流反馈。
(盼粥)——猜粥——看粥——(吃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提炼小标题的方法简单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体会“腊八”喜
1.课文学到这,你可以用一、两个字简单概括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吗?(师相机板书:“香”、“甜”)
2.播放视频后学生谈感受。(板书:喜欢)
3.(出示)
默读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人们喜欢吃腊八粥的句段,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
①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车子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 谁不口中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腻腻的感觉呢?
(1)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等谈感受。
(2)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让读者感受到无论年龄大小人们都喜欢吃腊八粥。
(3)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比较体会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②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装着,大勺大勺朝口里塞灌呢!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大碗大碗装、大勺大勺塞灌等)谈感受,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③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1)创设情境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喜得程度。
(2)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可爱的八儿形象。
【设计意图:对腊八粥的喜欢,文章从写每个人到八儿。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喜欢”到“喜得快要发疯了”,层层递进为下文的“急”做好铺垫。】
四、课外延伸,多元“腊八”味
煮腊八粥可是个漫长的过程,喜得快要发疯的八儿看着,闻着却吃不上嘴,他会怎样呢?下节课我们就去和八儿一起感受吧。
作业:
1.查一查腊八粥的相关资料。
2.阅读《导读单》上的群文阅读。
板书设计:
甜
21腊八粥 喜欢
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走进“腊八”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句子)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八儿对腊八粥喜得快要发疯了,可是漫长的熬粥过程八儿心情会如何?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通过交流,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朗读文中这句话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意言兼得,品悟“腊八”味
1.(出示阅读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八儿想吃腊八粥情形词句,体会八儿的急切心情,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
①“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八儿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1)学生朗读后交流,抓住重点词语“出出进进”谈感受,师创设情境理解八儿的迫不及待。(板书:动作)
(2)抓住“叹气的粥”感受拟人手法的运用,出示文中多处相似的描写。朗读感受六处相似的描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出示词语)
叹气似的沸腾 叹气样儿 叹气的粥
有声无力的叹气 叹气的东西 又叹了声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六处“叹气”,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把八儿的求而不得,无可奈何通过叹气一词变现得淋漓尽致。】
②“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八儿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对省略号进行补白,你觉得八儿想说什么?为什么妈妈没让他说完?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眼睛可急红了”“要哭的样子”“那”等和两个感叹号谈感受,体会写法之妙。(板书:语言、神态)。
(2)结合课文的提示语和想象,多种形式表演朗读体会人物形象,感受八儿的急不可耐。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交流、表演、朗读等多种形式,体会八儿想吃腊八粥的迫不及待,感受人物形象。】
③“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④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抓住“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的反复,感受八儿妈的坚持。联系腊八粥的资料谈谈为什么八儿妈要等太阳落下时才准吃?感受腊八文化。
⑤“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八儿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想八儿和八儿妈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和心理,通过补充提示语、朗读等形式,体会八儿急于吃粥的天真可爱和八儿妈对他的宠爱。
【设计意图:在学习上文的写法后,学以致用。通过补充提示语,丰富学生的朗读感受。】
⑥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
⑦“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3. 等得进进出出,盼得迫不及待,分得得寸进尺,猜得如见一般,看得惊异不已,作者沈从文把八儿的急通过五个场景层层深入,描写得如在眼前。此时(出示)
夜饭桌边,靠到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朗读体会夸张写法,感受八儿的形象。
4. .本文描写的是最普通不过的“腊八粥”,读后却让人记忆深刻。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你有什么收获和启示呢 学生交流。
三、群文共生,有感“腊八”情
学生快速浏览阅读资料冰心和梁实秋描写腊八粥的文章。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群文共读,在比较中拓展学生思维,深化腊八粥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一碗平常不过再平常的腊八粥却被许多作家描写过,小小的粥写尽了人间的团圆,寄托了人们的思念与期盼,幸福快乐的童年就藏在这腊八粥中。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中都有一种特有的传统饮食文化,在每个人记忆中一定如沈从文的腊八粥般珍藏着属于你的难忘和美好。
布置作业:
1.搜集并阅读作家笔下的腊八粥。
2.回忆曾经与家人的一次难忘的节日饮食,学习本课写法试着写一写。
板书设计:
21腊八粥
动作
急 语言
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