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8 20:0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军阀、舅姥爷”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5、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哪几件事?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条理,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听着这悲壮激越的旋律,看着这震撼人心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想到了什么?对!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1、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2、指名汇报。第三单元导读为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让我们一起走进《11、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的是谁回忆谁的事情?板书:李星华 李大钊
2、交流李大钊的资料。
请用一两句话简要说说你对李大钊的了解。(师看情况补充)看,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他那浓浓的眉毛下多么坦然。听——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下,团结广大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他被捕后,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检查预习,读写词语
课前老师让大家读书了,这些词能读准吗?
1、 出示词语: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魔鬼、苦刑、残暴、匪徒、军阀、舅姥爷,检查读音。
2、有不理解的词吗?查字典理解“军阀”:“凭借权势造成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长期盘踞东北,1926年3月,他率兵进关,他残酷镇压革命运动,使当时北方的革命运动受到很大的破坏。
3、指导写籍、魔、舅。这些词我们会读了,理解了,还要会写,你觉得哪个字难写?“籍”笔画较多,书写要紧凑。竹字头;横短,撇短,左右要对齐。“魔”字“麻”撇长而不飘,两竖较短;“鬼”长撇要短,与竖弯钩平衡;舅要注意笔顺(师边范写边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一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理清条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李星华按时间的顺序在文中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情呢?
2、小组交流,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3、第一段中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4月28日,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父亲受害是事情的结果。像这样把事情的结果先写出来,再介绍事情的起因和经过的叙述方法叫倒叙。
4、4月28日这个时间词还在哪段出现了?(课文最后一段)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联系吗?请两名同学分别读开头和结尾一段。
(1)指名读
(2)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什么?(首尾照应,突出对父亲被害记忆深刻,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二)感悟李大钊慈爱的父亲形象
这篇课文是女儿对父亲的怀念,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李星华的内心,体会一位父亲给予孩子永远不能忘怀的关爱。 板书:怀念
1、默读课文,想想你从哪里感受到李大钊作给予孩子和家人的关爱?请用~~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师:李星华眼中的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1)父亲是慈祥的,从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总是耐心地解决我的问题。(体会慈祥)
你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吗?
(2)“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去。”(关心与镇定)
父亲说的话虽然不多,但“言为心声”,你读懂了什么?
(3)“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他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真正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读读李大钊的话,你从文字的背后读懂了什么?(急于为家人摆脱困境)
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望了望”这个词上,这一望里包含了什么?(依恋、鼓励、关心、担忧)这一望是在对家人述说什么呢?
(三)感受父亲遇难后的悲痛
多么慈爱可亲的父亲啊!但没有想到法庭上的见面竟是他们的最后一面。读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板书:慈爱
1、生读文思考
2、交流感受:无比悲痛
师:失去亲人,失去父亲,这种痛是伤心欲绝的,这种痛是撕心裂肺的,请用你们的朗读走进李星华的内心吧!——读最后三段
3、有感情朗读后三段。
五、总结拓展,衔接下文
慈爱的父亲被抓、被害,家人是如此悲痛,但李大钊却能从容地面对危险,平和地面对亲人,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从容、平和、无所畏惧?请同学们用双横线画出有关语句。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指的是什么?(相信革命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人民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读出这种伟大的力量吧!(齐读)
李大钊不仅是一名父亲,更是一名革命者、一名共产党的领导人,身为革命者的他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们抓住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细读感悟,并作好批注,下节课重点学习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2、领悟理想信念对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李星华一起回忆了她的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经过,感受李大钊作为一名父亲的慈爱,课文又为我们展现了李大钊怎样的革命者形象呢?生在黑板上板书:忘我工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大义凛然……同学们多会读书呀!长长的课文读成了几个四字词,这些词语,字字有温度呀,齐读一遍。
是什么力量使他成为这样卓越的革命者呢?
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整齐有力)
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他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呢?上节课老师让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大家做好批注了吗?好,看一下自己做的批注,准备交流。
二、品读,理解写法,迁移运用。
首先我们交流被捕前。
(一)被捕前,体会父亲的忘我工作、高度负责。
品味重点句
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从哪些句子中,你体会到“局势十分严重”?请概括地说一说(父亲早出晚归,烧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山被抓),找出与之照应的句子。师边板书边说:“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更加深刻。”
阎振山是谁?(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 板书:前后照应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抓住语言描写表现李大钊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引:为什么不能离开?板书:语言
(2)如果让你来读李大钊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学生练习读,指名读,看谁最能把李大钊的坚定的语气读出来。
(3)创设情境读
李大钊可是当时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人呀,你想,联络员都已经被抓,残暴的匪徒还会放过党的领导人吗?所以,他的朋友极力劝他离开北京,他坚决地说——女生读
作为他的妻子,看到李大钊不听朋友的劝告,她忧心匆匆地上前劝说道,你不仅是党的领导人,你也是我们的亲人,你就暂时离开一段时间吧!”李大钊却坚决地说——男生读书
此时的妻子,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虑,含着泪对他祈求道:“为了我和三个孩子,你就”还没等她说完,李大钊就坚决地说——生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 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被捕时,品味父亲的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导语:就是这样,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李大钊却紧张地工作着,他的家人也是整天为他提心吊胆。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早晨,一群魔鬼闯进李大钊家,面对恶魔般的敌人,李大钊表现得怎样呢?哪些语句让你感动?
抓重点句,谈体会。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说说你的体会。板书:神态、动作
(1)抓住“不慌不忙”这一神态体会这是父亲预料之中的事,他镇定沉着、临危不惧。
师:“不慌不忙”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作者还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他的沉着与镇定?板书,对比。
(2)与我的表现对比:抓住“我”的描写“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把“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处变不惊。
(3)与敌人的行为对比,从“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枪对着我和父亲”、“满脸横肉”等词语体会敌人像一群恶魔,很残暴、心虚。敌人面对的是我和父亲两个人,却如此兴师动众、虚张声势;父亲面对一大群恶魔般的敌人却不慌不忙、镇定从容,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更突出了什么?(处变不惊)
小结:运用对比是本文表达上的又一特色。
(4)自由练习朗读9——13自然段,全班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继续交流
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你怎么理解?(和平时一样严肃厉害,对敌人无比蔑视)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把生死置之度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谁来读出这份大义凛然。
是呀, 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当枪声响起时,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当敌人夺下他的手枪时,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这还是信念的力量。
(三)法庭上。品味父亲的坚贞不屈、守口如瓶。
过渡:李大钊同志就这样被捕了,我们一家也没有幸免于难,被关在了女拘留所里,十几天过去了,当一家人终于在法庭上见面时,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呢?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些语句,哪几个词深深地拨动了你的心弦呢?为什么?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你体会到——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你知道敌人对李大钊都施了什么重刑吗?补充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有查到资料,可以让学生交流)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指导朗读:十指连心啊,作为女儿看到一个这样的父亲能不难过吗?请体会着读一读。
(2)透过“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宁死不屈、守口如瓶、忠诚于党的事业,无声的反抗,严守党的机密。
(3)透过“慈祥”,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2、学生练笔。李大钊为什么“没戴眼镜”、头发为什么“乱蓬蓬”,文章写了吗?李大钊在狱中怎么和敌人作斗争,文章写了吗?你能不能把这部分内容补上去?那写时应注意什么呢?(住李大钊和敌人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描写,运用对比)
同学们请拿起手中的笔,再现出李大钊与敌人斗争的场面吧!
B、交流练笔,并及时评价。
C、通过刚才的练笔交流,大家对李大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D、既然狱中这部分内容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那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呢?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可见作者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但是在写回忆录时,还是尊重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
这就是回忆录写法的一个特点。(板书:回忆录 尊重事实)
E、是啊,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四)被害时,体会父亲从容就义、大义凛然。
出示课件:音乐渲染(国际歌)
师激情述说: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面对的却是两架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同志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战友,然后头也不回地第一个走上了绞架,神色未变,从容就义,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
三、读评价总结。1927年的4月28日对于李星华的家人来说是个悲痛的日子,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1927年的4月28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个悲痛的日子,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看,在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像李大钊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还有很多,不管多少年,我们都会深情地将他们缅怀!!
十六年前的回忆
动作 临危不惧 对比
神态 忠于革命
语言 坚贞不屈 前后照应
大义凛然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