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文档属性

名称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10 13:3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
课题:《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单位:柳埠一中主备:杨玉华 复备:梁伟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2、单元分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名人篇”单元。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讲述名人故事的篇章,易于培养学生描写人物的能力,并利于将语文的视野延伸到课堂之外,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多出佳作。同时,这篇课文是本单元中唯一一篇写作人物群像的篇章,在教导学生写作人物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
3、课文分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文章不长,仅九段,但却刻画了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画面感很强。以星期天的聚会为场景,让人物依次出场,用生动的文字描写人物外貌以及语言,让人物跃然纸上。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并可以在文中寻找描写人物的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初步概括。对于本课的生字词:简陋、白皙、滑稽、轮廓、捋胡子、头颅、脚踝、荒谬、义愤填膺等,其中简陋、白皙等学生比较熟悉,可以通过工具书认识并掌握这些字词。而滑稽、轮廓、捋胡子、头颅、脚踝等,在书写及字形上难度较大,应多加注意,需要老师加以点拨。
2.学生想知道的:寻找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场人物,寻找并体会文中人物的描写语言,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练习人物写作。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能通过查阅字典为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注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初步体会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
4.对学困生的关注:学生寻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没有问题,但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难度较大,应让他们多读多说多练习。同时借助活泼有趣的语文活动来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运用工具书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简陋、白皙、滑稽、轮廓、捋胡子、头颅、脚踝、荒谬、义愤填膺等,同时朗读课文,圈点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批注描写时所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星期天聚会中愉快的氛围。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
2、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一个五彩缤纷的星期天,那么星期天你是怎么度过的呢,是享受的,还是抓狂的,是悲伤的,还是欣喜的?
这是你们的星期天,21世纪中国一群90后、00后的孩子们的星期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法国100多年前一个城市里大文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怎样的呢?
2、大家之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本,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简陋、白皙、滑稽、轮廓、捋胡子、头颅、脚踝、荒谬、义愤填膺。
在这些字词中,首先应注意稽、廓、捋、颅、踝、膺等字的注音,同时把握稽、廓、捋、颅、踝、膺这几个字的写法,也可对于义愤填膺中的膺字的含义进行讲述。(可在背投上出示重点字的造字方法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福楼拜的客人
速读课文,找出故事发生的核心人物、依次出场的人物以及出场的标志性词语。
(1)核心人物:福楼拜
(2)人物是按时间顺序出场:
“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先写屠格涅夫。“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再写都德。“接着来的是左拉”,再写左拉。“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下边重点写福楼拜。
(3)标志性词语:“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都是语言标志,阅读中要格外注意。(寻找这些词语时,尽量让学生讨论发言)
2、用一句话表示所感知到的环境氛围 。如:这是一个…………的聚会。
3、火 眼 金 睛
再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外貌、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
(1)中心人物: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
肖像: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
语言:他的声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有时雄辩过人。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他的思想一下子飞跃过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迸发出启蒙的火花。
行动:门铃一响,立刻把红纱毯盖在办公桌上。亲自去开门。像亲兄弟一样拥抱屠格涅夫。从这个人面前走到那个人面前。把客人一个个地送到前厅,谈话、握手、拍肩
性格: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2)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猎人日记》《罗亭》《前夜》《父与子》
肖像: 白皙的脸。
语言: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讲无论什么事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行动: 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性格: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3) 都德:法国作家。短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长篇《小东西》(补充讲解前面学过的《最后一课》)
肖像: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
语言: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 一来就谈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行动: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性格: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4)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创作了由20部长篇小说组成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其中重要的有《小酒店》《娜娜》《萌芽》等。
肖像: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但表现出聪慧和坚强的性格。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带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谑。
语言:很少讲话。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又不慌不忙地开始讨论,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行动:爬六层楼,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个沙发上。开始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
性格: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4、看完了可文章提到的人物,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还有一个人物在文中没有提到呢,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对,是作者莫泊桑。现在一来看一下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受教于福楼拜,1880年发表短篇小说《羊脂球》,一跃登上法国文坛,从此专门从事创作。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俊友》、《一生》等。
三、拓展延伸:
1、看课件上的两幅图画,讲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脸长,其妹子出句嘲笑他: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东坡反唇相讥: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文章中可以通过语言看出人物的特征。(可以先对故事进行讲述,然后点出里面的有趣之处,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交流。)
2、绘形写神塑人物(创新支点)
选取同班同学或老师为描写对象,写一段短文,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猜他是谁。
要求: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或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
四、课下作业
A:读莫泊桑的《项链》,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B:小作文
五、板书设计: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都德——机智、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坚强、沉默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