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8 19:1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当地时间2018年12月24日,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突然爆发,大量火山灰被喷向天空。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
据此完成第下列各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3.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A.6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60—70千米
读20元人民币上的风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20元人民币背面的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是(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5.图中的各圈层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
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地心附近
7.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入地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部各圈层密度是均匀的
B.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岩浆发源地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当地时间2020年1月3日,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一座火山爆发,喷发的灰烬直冲约6096米的高空,甚至可能达7315米,引发航飞警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9.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下图为扬州某住宅小区的宣传海报,其采用的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浅层地能供热制冷的空调系统。浅层地能是数百米内地下收集的太阳辐射能,大约占太阳辐射射向地面的60%。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0.浅层地能( )
A.存在于地幔中 B.储量大,清洁无污染
C.仅冬季被利用 D.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
11.关于地球各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下图为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地震信息图和地球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地震产生的横波(S波)和纵波(P波)经过莫霍面时,速度变化为( )
A.S波、P波速度均明显上升 B.S波速度下降,P波速度上升
C.S波、P波速度均明显下降 D.S波速度上升,P波速度下降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有关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层是软流层 D.岩石圈是指①②层的全部和③层的大部分
15.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16.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该钻井( )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单位:千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C.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D.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18.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莫霍面 B.岩石圈底部 C.海平面 D.软流层中部
19.下图为“某经线附近莫霍界面的深度分布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 B.莫霍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厚 D.莫霍界面是岩浆发源地
下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21.图中各圈层( )
A.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D.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辐射
22.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23.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二、填空题
24.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速度(千米/秒)。
(1)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和通过介质的不同,得以判断(①是________波,②是______波。
(2)图中A-F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E表示________界面,该面以上A代表________,该面以下B代表_______
(3)图中F面表示____界面,此处①波完全____,②波速度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4)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见
(5)岩石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
25.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填文字)C—H分别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D表示____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
26.地球岩石圈,主要由____和地幔圈中____组成
三、综合题
27.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11月22日凌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
材料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示意图”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外地核 B.岩石圈 C.下地幔 D.软流层
(2)图中A,B所表示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分别是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做________。
(3)地震波F为______波(填横波或纵波),根据地震波向地球内部波速变化可判断D层和H层的物质状态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4)岩石圈是指______层以上(或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圈层。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天然月震和人为地震波提供的资料,研究认为月球有着与地球类似的内部圈层结构。科学家推断由斜长岩组成的高地月壳和由玄武岩组成的月海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5千米。月幔的部分占了月球一半以上的体积,自月壳之下至少可以延续至1000千米的深度,物质密度一般超过3.5克/立方厘米,主要由辉石、橄榄石组成,推测温度约为500℃。月核是月球的中心区域,温度大致在1000~1600℃之间,很可能是熔融状态或液态,厚度约700千米,根据推测可能是由铁、镍、硫和榴辉岩物质构成的。
(1)自月面向下月球的内部圈层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材料,确定你认为能体现月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的两个比较项目________、________。
(2)说明科学家确定距月面65千米处为月球内部圈层的一个分界面的依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解析】
1.A、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①圈层是地壳,A错误。
B、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位于②圈层上部,B正确。
C、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③圈层是外核,C错误。
D、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④圈层是内核,D错误。
故选B。
2.A、读图可知,①圈层是地壳,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交薄。A错误。
B、读图可知,②圈层是地幔,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B错误。
C、读图可知,③圈层是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纵波能通过,可能为液态。C正确。
D、读图可知,④圈层是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D错误。
故选C。
3.B
【解析】
【详解】
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 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大陆高大高原的地壳最厚,可达60~70千米,而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C
5.B
【解析】
【分析】
4.
图中景观体现的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C正确。
5.
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图中各个圈层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B正确,C错误。生物圈的能量除了来自太阳辐射,还来自地球内部,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6.C
7.B
【解析】
6.读图可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2900米千米处突然下降,该处为古登堡面,在其上部分传播速度最快,故选C。
7.地球内部各圈层密度不同,内部春种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地球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岩石圈部分为坚硬的岩石组成,故选B。
【点睛】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1、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球不止一个核心,而是两个即内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为实心因为地心引力在此创造出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300万倍。地核是的高温可以达到华氏13000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上2000度。 地核内的铁流使物质产生巨大的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射线的干扰。
2、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3、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8.C
9.B
【解析】
8.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AB错。岩石圈直接与地球外部圈层接触,与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C对。软流层的上部是岩石圈,D错。故选C。
9.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A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对。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D错。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熟练掌握。
10.B
11.C
【解析】
10.根据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是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深度仅数百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所以存在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内。浅层地能是太阳辐射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地幔是地壳以下的圈层部分,该能源全年可用。故选B。
11.地壳厚约17km,地幔厚约2840km,地核厚约3500km,地核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是厚度最小的地球内部圈层,A错。大气圈指连续包围地球的最外面的空气圈。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错。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软流层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D错。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是对浅层地能的理解。浅层地能是指地球浅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它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一般温度恒定。
12.C
13.A
【解析】
【分析】
12.
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由图可知,①为地壳,A错误;②③④均为地幔,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②位于上地幔上部,B正确;③④深度更大,CD错误。故选B。
13.
由必备知识可知,地震产生的S波、P波自上而下通过莫霍面时,速度均明显上升,A正确、BD错误;在古登堡界面,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C错误。故选A。
【点睛】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纵波是指从震源向地表传播,交替地挤压和拉张波穿过的岩石,在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所以在地表上,人们会感到所有的东西连同自己“跳”了一下。横波是指岩石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在随后横波传播到地表时,人们会感觉左右晃动。
14.A
15.C
【解析】
【分析】
14.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厚,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软流层是在莫霍面以下,不是②层;岩石圈是指①②层的全部和③层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选B正确。
15.经过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直到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的速度也明显下降,所以在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速度达到最快。选C正确。
16.A
【解析】
【详解】
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在地壳之下。结合材料中“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地壳较厚,“钻井深8588米”,因此该钻井未穿透地壳,A对D错。莫霍面约在地表下33千米处,B错;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度约为60-120千米,C错。故本题选择A。
17.B
18.A
【解析】
【分析】
17.
从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分析,等值线大致呈南北走向,同一经度区南北变化小,CD项错误。数值自东向西逐渐增大,所以表示地壳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B正确,A错误,故选B。
18.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莫霍面,因此地壳厚度为0干米的地方就是莫霍界面。A正确,海平面作为海拔高度的起始点,岩石圈底部为岩石圈的起始点,软流层中部处于地幔中,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19.A
【解析】
【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恒河平原的地壳厚度较薄,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地的地壳较厚,塔里木盆地的厚度较薄,说明地壳的厚度不均,A正确。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B错。大洋地壳的厚度比大陆地壳薄,C错。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D错。
故该题正确选项为A。
20.D
21.C
22.C
23.A
【解析】
【分析】
20.
图中包括的事物有岩石、水、生物、大气,包括地球圏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圏、大气圈,D对,其它选项不全面,ABC错,故选D。
21.
图中各圏层,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各圈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B错。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对。物质运动的能量除来自太阳辐射外还有重力和地球内能等,D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
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薄的层,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但其厚薄相差很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
太阳辐射是地表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矿物能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A正确,岩浆活动、热力环流、水循环不是能源来源,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知识。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4. 横 纵 莫霍 地壳 地幔 古登堡 消失 突然减慢 D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解析】
【详解】
(1)读图,图中①在2900km处消失,是横波。②可以穿过所有的介质,故为纵波。
(2)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中E表示莫霍界面,地震波经过此界面时,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加快。该面以上A代表地壳,地壳以下B为地幔。
(3)图中F表示古登堡界面,因为横波不能穿过此界面,故①横波在此处消失,②纵波在古登堡界面波速突然减慢。
(4)地震发生时,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农民感受可能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D正确,选D。
(5)岩石圈的范围包括了地壳的所有以及上地幔的顶部。
【点睛】
该题考查了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相关知识的掌握。考察了考生的读图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
25. 横 纵 莫霍 地壳 ;地幔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为材料,考查了地震波分类及速度、地球内部圈层、不连续界面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从左图中可以看出,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可知,D界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为莫霍界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界面以上的C层为地壳,莫霍界面以下的E层为地幔。
【点睛】
26. 地壳 上地幔的顶部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或地壳和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
【点睛】
27. B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幔 纵 液态 固态 软流 地壳 上地幔顶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详解】
(1)由材料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公里,位于岩石圈,B正确。
(2)图中A处横波、纵波均增加,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地幔。
(3)图中F波速度快为纵波,D层中横波消失,物质状态为液态可熔状态;H层纵波速度加快,可能为固态。
(4)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故岩石圈包括地球和部分上地幔。
28.(1)月壳、月幔、月核;温度;厚度
(2)在距月面0-65千米处,月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在距月面65千米处及以下,月震波速度保持不变,由此推测其两侧物质有较大差异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月震波的横波和纵波在月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为背景,结合相关资料,考查月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物质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及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
(1)由材料可知,自月面向下月球的内部圈层依次是月壳、月幔、月核。由材料可知,月壳、月幔、月核的温度、厚度、物质组成差异显著。
(2)读图可知,月震波的横波和纵波从月面开始随深度增加迅速加快,在深度65千米以下,月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推测其两侧物质有较大差异,说明该处存在分界面。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