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检测(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检测(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8 19:1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单选题
2020年5月29日(农历四月十八)20时55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其轨道高度为343km,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精准对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入轨后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2.在轨道运行的“天舟二号”( )
A.变成了月球的卫星 B.成为新的行星天体
C.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D.位于地月系之外
3.“天舟二号”发射时的月相为( )
A.新月 B.满月 C.凸月 D.娥眉月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左图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A.升高,④增强 B.升高,③增强 C.降低,②增强 D.降低,①增强
5.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7.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A.逐渐下降 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回答下面小题。
8.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影响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 C.臭氧 D.人类活动
10.下列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5℃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1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1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合理应用大棚种植技术,可以提高蔬菜供应的品种和产量。近年来,二氧化碳施肥(指提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成为大棚种植中增产效果极为显著的一项新技术。如图为近年来南京地区不同季节常见的两种大棚景观。A大棚覆盖白色塑料薄膜,B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A、B两种大棚说法正确的是( )
A.A大棚常见于冬春季节,可以防止热量散失过快,有利于增产
B.A大棚可以保证作物更好地进行呼吸作用,有利于提高蔬菜品质
C.B大棚常见于夏季,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
D.B大棚可以提高蔬菜的蒸腾作用,进而有效提高棚内湿度
14.关于二氧化碳施肥增产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直接吸收大气辐射 B.二氧化碳施肥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
C.二氧化碳加大了昼夜温差 D.二氧化碳施肥量有季节差异
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小题。
图1 全国某降水量分布图
图2 不同日期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
15.在形成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图2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18.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我国松花江沿岸能看到规模大、时间久的雾凇奇观。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9.松花江雾凇奇观集中出现的时间是( )
A.3月~5月 B.7月~9月
C.10月~12月 D.12月~次年2月
20.最有利于松花江雾凇形成的天气是( )
A.晴朗大风的白天 B.晴朗微风的夜晚
C.风雨交加的夜晚 D.细雨蒙蒙的白天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强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2.当在湖泊周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A.湖风减弱,陆风减弱 B.湖风加强,陆风加强
C.湖风加强,陆风减弱 D.湖风减弱,陆风增强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 )
A.①为大气辐射 B.②为太阳辐射
C.③为大气吸收作用 D.④为大气反射作用
24.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5.晚秋时节,华北地区地表温度时常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因此受到霜冻灾害的影响。过去在霜冻来临前,农民通过在田地间燃烧柴草、牛粪等制造大量烟雾,以此防御霜冻,称为“烟熏法”。“烟熏法”防御霜冻的原理是使(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27.等压面是气压值相等的点所组成的面。等温面是气温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28.受气压梯度力、____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之间____。
29.青藏高原平均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是由于海拔高。( )
30.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材料二:图甲、图乙分别示意M、N两点间两个不同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单位:百帕),M、N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1)A、B两点风力更大的是____,判断理由是____。
(2)根据近地面风的受力分析,与等压线垂直的力为____,与风向相反的力为____,与风向垂直的力为____。
(3)图甲中的M地与N地之间吹____(海或陆)风,乙图中的M地与N地之间吹____(海或陆)风。图甲反映的是____(白天或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P、Q两点中气压更高的是____。
(4)如果乙图中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东风,则高空P与Q之间的风向是____。
三、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图。
材料二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洞庭湖平原上,湖南粮仓岳阳的人均耕地竟然只有0.91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而且,乡村年久失修的沟渠路网、高强度耕作下被损耗的土地肥力,都让岳阳农业的增产后继乏力。国家重点扶持工程“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也因此上马。下图为岳阳、常德、益阳三个地级市环洞庭湖基本农田整治的范围。
(1)说明材料一中甲省区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材料一中乙河段(荆江)地区,人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
(3)指出材料一中丙所在省区主要发展的工业部门,并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二分析“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的意义。
32.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G________;I________
(2)低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________(填字母)。
(3)从数量上看,D<A的原因是________,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
(4)如果白天、夜晚有云,云层对地面的共同作用是补偿________损失的热量,对地面具有________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C
【解析】
【分析】
1.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入轨后其轨道高度为343km,大气的垂直分层基本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平流层的高度大约为12- 50 千米之间,50 千米之上基本为高层大气,故神舟飞船在距离地球343千米的高空飞行时,位于大气高层大气,故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
2.
“天舟二号”绕地球运转,是地球的卫星,不是月球的卫星,A错误。“天舟二号”是地球的卫星,不是行星天体,B错误。“天舟二号”携带太阳能电池板,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C正确。“天舟二号”是地球的卫星,位于地月系之内,D错误。故选C。
3.
“天舟二号”发射时是2020年5月29日(农历四月十八),农历四月十五是满月,农历四月十八是满月之后三天,月相应该是凸月,C正确,B错误。新月一般在初一左右,A错误。“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残月或月末的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廿六的月相,D错误。故选C。
【点睛】
月相的变化依次为 新月(也称“朔”)(初一)→蛾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渐盈凸月)→满月(也称“望”)(十五,十六)→凸月(渐亏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廿二、廿三))→残月→新月(初一)。
4.D
5.B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4.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结合图可知尘埃颗粒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①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北极地区气温降低,D正确。
5.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
6.A
7.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与特点,熟练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即可得答案。
6.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由此判断龙卷风多发生在对流运动旺盛的对流层,飞机与龙卷风相逢,说明相逢于对流层,故答案选A。
7.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因此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应该逐渐上升,B正确。
8.A
9.C
10.D
【解析】
【分析】
8.
根据图中大气层高度分析,该大气层处在12千米--50千米之间,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远离地面,受上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③④错误,CD错误。因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上部,越靠近臭氧层升温越明显,所以平流层上部升温快,下部升温慢, ①正确,②错误,A正确,B错误。故选A。
9.
平流层大气远离地面,受地面影响小,受上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影响较大,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影响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臭氧,C正确。故选C。
10.
图示大气层为平流层,没有电离层,电离层在高层大气,A错误。平流层上热下冷,天气晴朗,对流不旺盛,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BC错误。根据图中图像①,对流层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5℃,D正确。故选D。
【点睛】
要熟悉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各层的高度和气温变化的原理,是本题的关键。
11.B
12.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臭氧空洞的分布和原理。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掌握臭氧的基本作用和地球上臭氧空洞的分布概况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11.由于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故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B对;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增加大气温度,A不对;臭氧层不能促发光化学反应、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CD不对。故选B。
12.地球上空目前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地区位于南极附近上空,故选C。
13.A
14.B
【解析】
【分析】
13.
根据材料信息,合理应用大棚种植技术,可以提高蔬菜供应的品种和产量。近年来,二氧化碳施肥(指提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成为大棚种植中增产效果极为显著的一项新技术。A大棚覆盖白色塑料薄膜,A大棚常见于冬春季节,可以防止热量散失过快,有利于增产,A正确;大棚内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不利于提高蔬菜品种,B错误;B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黑色尼龙网可以吸收白天的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常见于夏季,C错误;B大棚可以减少蔬菜的蒸腾作用,不能提高棚内的湿度,D错误。故选A。
14.
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的是地面长波辐射,A错误;二氧化碳能够吸收较多的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B正确;二氧化碳增加,白天削弱作用增强,夜晚保温作用增强,减小昼夜温差,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二氧化碳施肥(指提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可知二氧化碳施肥量主要取决于人类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程度,受人类措施影响大,与季节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大气向外放射能量,一部分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15.C
16.B
【解析】
15.从图中可以了解,当天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强的降水分布。高压区不能形成锋面,多干燥天气;只有在低压区,或者低压的低压槽部位才能形成锋面,形成阴雨区。相对应的区域中心应该是低压分布,结合选项只有丙符合题意。甲处长江中下游附近此时是受高压控制,晴天无降水,A错;乙处长江中游处于高压脊控制,也无降水,B错;丁此时的高压中心在海洋上,虽然东北地区有低压气旋分布,存在降水可能,但是长江中下游处于高压脊控制,无降水,D错。故本题选择C。
16.北半球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符合上述气压场只有乙符合。故本题选择B。
17.B
18.C
【解析】
【详解】
1.臭氧层是大气层的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千米的高度处,图中显示,平流层位于地面以上约12~55千米,因此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B正确;对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含臭氧较少,不是臭氧层所在层次,A、C、D错误。故选B。
2.图中显示,对流层位于地面以上至12千米高处,因此对流层位于地球大气的最下层,A错误;极光现象是太阳风中高能带电粒子流与高层大气碰撞电离而产生,图中显示,极光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中的热层,不出现在对流层,B错误;图中显示,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为直接热源是地面),近地面大气水汽较丰富,且气温高,容易膨胀上升,大气中的水汽容易上升冷凝,成云致雨,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正确;由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具有“下层热、上层冷”的温度结构,因此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错误。故选C。
【点睛】
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
19.D
20.B
【解析】
【分析】
19.
由所学知识可知,雾凇形成需要满足气温低、水汽充足两个条件;3月~5月气温逐渐回暖,形成雾凇的气温条件较差,A错误。7月~9月,正值北半球的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不会出现雾凇天气,B错误。12月~次年2月,正值北半球的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松花江雾凇奇观集中出现的时间,D正确。10月~12月属于初冬季节,虽然可能出现雾凇但不如深冬季节频繁,C错误。故选D。
20.
由所学知识可知,风力大水汽不易集中,导致该区域空气中水汽不足难以形成雾凇,A错误。风雨交加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不利于水汽凝结成雾凇,C错误。细雨蒙蒙的白天昼夜温差小,气温不符合雾凇形成条件,D错误。晴朗微风的夜晚因大气较为稀薄,逆辐射弱地面附近较为寒冷且水汽集中有利于雾凇的形成,B正确。故选B。
【点睛】
形成雾凇的条件:1、冬季寒冷漫长2、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3、天晴少云,又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21.B
22.C
【解析】
21.
湖陆风的成因为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当湖陆的温差越大,两地的气压差越大,风力就越强。博斯腾湖夏季陆地升温快,水体升温慢,温差最大;冬季由于湖面封冻,所以和陆地的温差比起夏季要小。ACD错,故选B。
22.
湖泊周边大规模兴建城市意味着湖泊周边的绿地或者农业区被城市建设用地取代,夏季城市建设用地升温更快,湖风加强;但是冬季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陆地降温不是很明显,陆风减弱。ABD错,故选C。
【点睛】
热力环流与城市规划。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呈现"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热力环流,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关于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大。水的比热容是4.2×10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23.B
24.C
25.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应用,意在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3.
①为太阳辐射,排除A;②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B正确;③为地面长波辐射,排除C;④为大气逆辐射,排除D。故选B。
24.
近地面大气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因此其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选C。A、B、D与题不符排除。故选C。
25.
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烟熏法”防御霜冻是通过制造大量烟雾,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D正确。另外,柴草、牛粪等的燃烧本身也释放了一定的热量。A、B、C与题不符排除。故选D。
【点睛】
26.A
27.A
【解析】
【分析】
26.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自高压向低压流动,MN两地海拔高度相同,M气压大于N,空气自M向N流动,排除D。OP的海拔高度相同,O气压大于P,空气自O流动向P,排除BC。故本题选A。
27.
MN两地位于近地面,且N地气压较低,所以等压面向地面弯曲;N地气压低,可能是因为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所以等温线向高空凸出,故A正确。
【点睛】
等压面的判读:(1)某地等压面向上弯曲,说明该地为高压,反之,为低压;(2)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
28. 地转偏向力 成一夹角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分的受力分析,属于知识熟记内容,难度较小。
【详解】
近地面大气中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点睛】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比较
29.正确
【解析】
【分析】
【详解】
青藏高原平均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气温降低6℃。故说法正确。
【点睛】
30. A A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陆 海 夜晚 Q 西北风
【解析】
【分析】
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察了学生对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要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详解】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A、B两点中,A处的等压线更密集,风力更大。
(2)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垂直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与风向垂直的是地转偏向力。
(3)图甲中的近地面的风从M吹向N,也就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应该叫陆风。图乙中的近地面风从N吹向M,也就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应该叫海风。图甲近地面风从M陆地吹向N海洋,M陆地近地面气温低于N海洋的气温,所以是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图甲M陆地近地面是高压,N海洋近地面是低压,而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正好相反,则P为低气压,Q为高气压,所以高空中同一海拔的P、Q两点气压中,Q点气压更大。
(4)如果乙图中近地面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东风,而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最终三力的合力使得风斜穿等压线,因此,可判断M、N为正东正西方向;高空中P、Q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因此高空P、Q之间的风向从西北向东南吹,为西北风。
31.(1)分布特点:太阳辐射能贫乏。原因:①多阴雨天气;②盆地地形,湿润气流不易扩散;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较少。
(2)在乙河段的上游地区:①植树造林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②修建水库以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在乙河段的下游地区:①加固加高防洪堤坝;②疏浚河道;③特别弯曲的地方可以裁弯取直,以利于泄洪;④预留分洪泄洪区。
(3)主要工业部门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理由:该省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是动力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4)①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②有利于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③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发展现代农业;④有利于提高粮食稳产高产,保障粮食安全。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读材料一图分析,根据经纬度判断,甲省是四川省。该省西部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较丰富。该省东部是盆地地形,湿润气流不易扩散,多阴雨天气。阴雨天云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较少。所以甲省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是西部太阳辐射能较丰富,东部太阳辐射能贫乏。
(2)乙河段洪涝灾害多,主要是河道泥沙沉积多,河道弯曲,水流不通畅。所以治理乙河段的洪涝灾害,要在乙河段的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修建水库以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在乙河段地区则要加固加高防洪堤坝,疏浚河道,在特别弯曲的地方可以裁弯取直,以利于泄洪。另外要预留分洪泄洪区。
(3)根据材料一图分析,该省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有众多的水电站,电力资源充足。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是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所以该省主要工业部门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4)根据材料二内容,洞庭湖平原许多沟渠年久失修,土地肥力下降。“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的实施,对于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稳产高产,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考点: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自然灾害的类型及治理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
32.(1) A太阳辐射 B大气的吸收作用 C大气的反射、散射作用 D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G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I大气逆辐射
(2)F
(3) 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大气的保温作用)
(4) 地面辐射 保温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
根据图可得出,A太阳辐射,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D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G大气吸收地面辐射,I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热量一部分返还给地面。
(2)
低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低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地面辐射F。
(3)
A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它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小部分会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大部分最后到达地面, 所以D<A。大气逆辐射将地面因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一部分返还给地面,所以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4)
白天、夜晚有云,云层对地面的共同作用是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