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3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8 19:1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3 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某个月气温距平是指当月气温距多年该月平均气温的值。下图示意2015年4月太平洋某海域表面温度距平分布(单位:℃)和洋流分布较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 )
①气温较低 ②沿岸降水较多
③洋流势力较弱 ④渔业资源较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表明,2018年9月进入厄尔尼诺状态,2019年1月达到厄尔尼诺事件标准。预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冬季,持续时间可能超过15个月,形成一次超长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中等至偏强。下图为“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甲点为“4℃”,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地海面水温为4℃ B.甲地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4℃
C.甲地海底水温比海面高4℃ D.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4℃
3.下列关于赤道附近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地降水增加,气候更加湿润 ②B地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
③A地上升气流较正常年份减弱 ④B地下沉气流较正常年份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海雾大多是暖湿空气经过较冷洋面形成的。寒暖洋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很容易形成海雾。下图示意日本群岛附近海域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一年中,日本群岛附近海域海雾多发的时段应是( )
A.1—2月 B.3—4月 C.7—8月 D.11—12月
5.①②洋流交汇形成的大渔场是( )
A.北海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秘鲁渔场
德雷克海峡地处著名的“咆哮的西风带”,平均风速自南向北增大。科考发现:德雷克海峡海冰主要分布在海峡南部,近几十年来该海域海冰数量呈现“多、少、多、少”的周期性变化,海冰周期性变化阻滞海水流动,对秘鲁寒流强弱产生显著影响。下图示意南半球表层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列三题。
6.德雷克海峡北部平均风速较南部大,主要因为北部( )
A.西风影响更显著 B.狭管效应更明显 C.副高控制时间短 D.水域面积更宽阔
7.德雷克海峡海冰集中在南部,主要是因为( )
①风力更小 ②降水量更大 ③盐度更低 ④寒流流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当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时,秘鲁沿岸( )
A.气温升高 B.气候变干 C.渔业减产 D.洪涝增多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下图为沃克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从沃克环流的形成看,乙处( )
①赤道暖流堆积,形成深厚的暖水层②信风驱使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冷海水上涌
③上空大气膨胀上升④上空大气收缩下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沃克环流变弱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甲海域沿岸暴雨成灾 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
C.乙海域附近大渔场歉收 D.乙海域沿岸气候更加干旱
下图为“30°N亚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和太平洋上空500hPa等压面上的气温年内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海洋对大气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是大气夏季降温的主要原因 B.7月,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
C.冬季海洋是对流层大气的“热源” D.海洋通过水汽蒸发调节大气温度
12.据图推断,东亚季风的转变月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冰缘区的物理风化以冻融作用为主。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乔治王岛,岛上冻融作用明显。据观察,长城站附近岩性一致的区域,西侧坡的冻融作用弱于东侧坡,海岸边的冻融作用弱于几百米外的山坡。下图是“长城站位置及2002~2014年风频示意图”,选表是“1985-2014年长城站各季节大风风向分布天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季节 N-E区间 S一E区间 S--W区间 N-W区间
春季 112 239 165 505
夏季 53 207 42 209
秋季 87 413 97 431
冬季 124 374 172 421
13.长城站附近区域冻融作用较强的时间是( )
A.3~6月 B.7~9月 C.10~11月 D.12-2月
14.长城站附近区域,西侧坡冻融作用较弱的主要原因是( )
A.积雪量较大 B.纬度较低 C.太阳辐射强 D.坡度较陡
15.长城站附近区域,海岸边冻融作用较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平 B.苔藓、地衣较少 C.岩层较薄 D.气温变化速率小
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海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下图为南太平洋周围区域洋流分布图。完成下题。
16.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加时( )
A.②附近海区降水增加
B.③附近海区降水增加
C.②附近海区气温升高
D.③附近海区气流对流减弱
17.①附近海区的洋流( )
A.受西南风影响
B.属于副热带为中心的环流
C.性质属于暖流
D.围绕南极大陆逆时针流动
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发生在海面上的此类天气现象被北方渔民称为“海浩"。2020年大连附近海面多次出现了“海浩"奇观,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下图),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据此完成下面题。
18.“海浩”现象常出现( )
A.春季子夜 B.夏季傍晚 C.秋季正午 D.冬季清晨
19.“海浩”现象发生时( )
A.海一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大 B.海一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小
C.海一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大 D.海一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小
图为世界局部地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洋流( )
A.①②的驱动力为东北信风 B.①③④流经中低纬度海区
C.③比⑤的温度低、盐度低 D.④⑤运动方向随季节变化
21.洋流③对沿岸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与①交汇形成著名渔场 B.使荒漠延伸至大陆东岸
C.减小高低纬度间的温差 D.气温升高,易成云致雨
22.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有( )
①短波辐射②蒸发③对流④降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洋面温度距平(℃)分布示意图(2015年11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洋流势力增强的是( )
A.a B.b C.c D.d
24.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对各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秘鲁渔业丰收 B.我国气象灾害增加
C.秘鲁沿海地区降水增加 D.东南亚森林火灾形势严峻
下图是“大洋表面蒸发(E)与降水(P)差值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5.甲、乙、丙、丁海区中,乙海区表层海水( )
A.盐度最低 B.盐度最高 C.密度最小 D.密度最大
26.甲、乙、丙、丁各海区,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南极“绿洲”不是树木花草之地,而是指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泰勒谷(77°S,163°E)是一个典型的南极“绿洲”。这里地层稳定,谷地边坡陡峭,呈“U”形,谷内布满褐色或黑色细碎的砂石。谷底的邦尼湖表面冻结着一层2-3米厚的冰,冰下湖水水温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泰勒谷成为典型的南极“绿洲”,主要是因为谷内( )
A.常年干旱少雪 B.气候温和湿润 C.狭管效应显著 D.地表砂石广布
28.邦尼湖湖底水温较高主要是由于( )
A.地热资源丰富 B.冰层厚,湖水与大气热量交换少
C.太阳辐射强烈 D.大气逆辐射强
马尾藻海,是大西洋中一个没有岸的“海”,大致在北纬20° 35°、西经35° 70°之间,覆盖大约500万 600万平方千米的水域。结合下图完成问题。
29.马尾藻海西部海域洋流的流向及性质是 ( )
A.向北、暖流 B.向南、暖流 C.向北、寒流 D.向南、寒流
30.与同纬度大陆西岸海域相比,马尾藻海西部海水( )
①温度较高 ②盐度较高 ③温度较低 ④盐度较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1.在帆船时代,马尾藻海被称为“海洋的坟地”,主要是因为该海域位于( )
A.东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海洋—大气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图示A—B海域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运动 B.洋流分布 C.天气变化 D.太阳辐射
33.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多的海区( )
A.降雨天气较少 B.水温比周围海域低
C.渔业资源丰富 D.盐度比周围海域高
二、综合题
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拉尼娜事件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大范围异常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有专家预测,继上一次拉尼娜事件(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后,今冬将可能再次形成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形成“双峰型拉尼娜”。
材料二:Nino3.4指数是指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某区域(5°S~5°N,170°W~120°W)的平均海温距平,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判定拉尼娜事件出现的主要指标。南方涛动指数(SOI)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气压值之差,一般用塔西提岛(17°53'S,148°05'W)和达尔文(12°20'S,130°59'E)两个观测站的海平面气压的差值来表示。
材料三:2017年1月~2020年8月Nino34与SOI数值统计。
(1)据图简析SOI对拉尼娜形成的作用。
(2)说出拉尼娜事件出现时,赤道太平洋海域东、西两岸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3)专家预测,拉尼娜事件可能导致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今冬较往年偏冷。请结合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运动相关知识说明其推断理由。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早在200年前,南美洲秘鲁、厄瓜多尔等国的渔民就发现:每隔几年附近的鱼类就会大量的离奇死亡。后来他们发现,每隔几年这一带的海水会突然变暖,就导致了喜冷水鱼类的死亡。由于这些南美洲的渔民遇到几次这类事件恰好都在过圣诞节,所以给这种现象起名为“圣婴”,这个西班牙语单词音译过来就是厄尔尼诺,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个名称的由来。下图为南美洲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
(1)简述与正常年份相比,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海域海—气作用的主要变化特征。
(2)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产生的主要影响。
(3)简析M处沿岸地带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地带的大气热力环流。图1是太平洋正常年份沃克环流的垂直大气结构图;图2是部分海区等水温线图,图中虚线表示洋流。
(1)指出图2中虚线表示的洋流可能出现在图1甲、丙、丁三海区中的哪处?判断并说明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指出图1甲、乙、丙所在海区中,最可能出现大渔场的海区是哪个?判断并分析原因。
(3)当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时,热带太平洋表层海水东、西部水温出现异常,即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指出出现此现象时太平洋东、西两岸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由图中海域表面温度等距平线分布及数值可知,南美洲西海岸地区海水温度距平为正值,高于多年平均值,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此时南美洲西海岸地区降水增多,秘鲁寒流势力减弱,上升流减弱,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
2.D
3.C
【解析】
2.
根据材料,该等值线为等水温异常值线,则正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偏高,负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偏低,则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甲点为"4℃"代表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 4℃,故选D。
3.
观察图中等值线,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 点附近水温值偏低,B 点附近水温值偏高。A 地水温偏低,则气流上升减弱,则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燥,①不对,③正确。B 地水温偏高,则气候下沉减弱,甚至上升,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②正确,④错误。故选 C。
【点睛】
厄尔尼诺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南太平洋东部地区海水增温,影响该地上空的下沉气流减弱,原来干旱的气候变得湿润;南太平洋西部地区海水异常降温,影响该地上空的上升气流减弱,原来湿润的气候变得干旱。
4.C
5.B
【解析】
【分析】
4.
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经过较冷表面(冷洋流)被冷却,水汽饱和而凝结形成。日本为季风气候,夏季低纬度来的东南季风性质暖湿,向北经过冷洋面,水汽达到饱和,形成海雾,故该海域海雾多发的时段是7—8月,C正确。故选C。
5.
①为日本暖流,②为千岛寒流,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形成的大渔场是北海道渔场,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题干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试题解答。
6.A
7.C
8.B
【解析】
【分析】
6.
德雷克海峡北部平均风速较南部大,主要因为北部西风影响更显著,A正确。海峡南北两岸均为大陆,南北部狭管效应无明显区别,水面宽阔程度差别不大,BD错误。德雷克海峡不受副高控制,C错误。故选A。
7.
德雷克海峡北部风力大,水流速度快,而南部风力较小,水流较慢,利于海水结冰,①正确。德雷克海峡南部纬度更高,水温低,蒸发弱,盐度低,海水易结冰,③正确。气温与结冰与否关系密切,而与降水量无直接关系,②错误。西风漂流流经德雷克海峡,南北部洋流性质无差别,④错误。综上,故选C。
8.
西风漂流到达南美洲南端附近时,分成两股海流,一部分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形成秘鲁寒流,一部分经德雷克海峡继续向东。当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增加时,向东穿过该海峡的洋流海水减少,则北上的水流增多,从而使秘鲁寒流势力增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从而造成沿岸气候更加干旱,B正确。气温升高、渔业减产、洪涝增多都是秘鲁寒流势力减弱的结果,与题意不符,ACD错误。故选B。
【点睛】
海冰分布与纬度、盐度及海水流动有关。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越有利于海冰的形成;盐度越低,海水易结冰;海水流动性越差,越有利于海冰形成。
9.D
10.C
【解析】
9.
考查沃克环流的成因,突出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AB分别位于大西洋西岸和东岸,根据沃克环流形成原因来看,大西洋表层海水在信风的驱使下,自东向西流动,在大洋东岸形成离岸风,深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而由于气温降低,垂直方向上,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同纬度大洋西岸暖流堆积,气温升高,气流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②④正确,故选D。
10.
当沃克环流变弱时,说明此时乙到甲地的太平洋海水流动减弱,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海——气相互发生改变,此时甲海域沿岸易出现干旱,A错误;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冷海水上涌减弱,乙海域附近大渔场歉收,乙海域沿岸气候湿润,C正确,BD错误,故选C。
【点睛】
考查沃克环流的成因,突出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当沃克环流减弱时带来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区域认知能力。
11.C
12.B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读图可知,海洋与陆地均是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大气在夏季升温、冬季降温,A错误;7月是北半球的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但对于南半球来说,7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B错误;海洋比热容比陆地大,冬季热量散失慢,是对流层大气的“热源”,C正确;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水汽到高空凝结释放热量,调节全球的大气温度,海洋不只是通过水汽蒸发调节大气温度,D错误;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季风的有关知识,季风风向的转变是海陆高低压中心的变化导致的,读图可知,在500hPa等压面上,每年9月到次年4月都是海上气温比陆上高,陆地上形成热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5—8月海上气温比陆上要低,陆地上形成冷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4月和9月为转变月。故选B。
【点睛】
海洋与大气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向大气输送水汽和热量;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海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13.D
14.A
15.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13.根据题意可知,海岸边的冻融作用弱于几百米外的山坡,冻融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低且温差较大。夏季时候南极地区的温差达到最大,且根据风频图和风向分布天数表格,夏季整体风力较小,受到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小,所以此时冻融作用较强,时间应该为12月-2月,D项正确。春秋季节的偏西风较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较大,冻融作用较弱,冬季温度太低且偏西风较强,冻融作用较弱,ABC项错误。故选D。
14.
西侧坡多大风,气温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形成大的降雪,积雪较厚对地表形成一个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冻融作用较弱,A项正确。南极地区纬度较高,且东西坡的纬度相当,B项错误。太阳辐射方面,南极地区东西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全年基本相当,差异不大,C项错误。坡度陡缓上,东侧破坡度更陡,D项错误。故选A。
15.
海边地区距离海洋较近,海洋海水比热容高,吸收热量慢,散失热量也慢,最终导致海边地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偏小,因此冻融作用较小,D项正确。地势高低对温差的影响相对海陆位置较小,A项错误。南极气候寒冷,苔藓、地衣较少,B项错误。岩层厚度方面,南极地区覆盖厚厚的冰层,不受到岩层厚度的影响,C项错误。故选D。
【点睛】
冻融作用是指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
16.B
17.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南太平洋周围区域洋流分布图为载体,以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多这一现象为情境,考查相关海区洋流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6.
依据材料信息,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海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②海区秘鲁寒流增强,所以附近海区降水减少,气温下降,故A、C两项错误;由于②海区气温降低,使南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差增大,澳大利亚东岸地区上升气流增强,会导致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增多。③属于澳大利亚东岸地区,所以本题B项正确。
17.
①附近海区的洋流属于南极大陆外围的南极环流。其形成主要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围绕南极大陆逆时针流动,故D项正确。其性质为寒流,属于副极地环流,所以A、B、C三项错误。
【点睛】
南半球西风漂流成为寒流的原因:一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而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气温极低,这必然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温度;二是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冰舌,进入海面后形成了漂浮的冰山,这些浮冰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海水温度降低;三是南极大陆的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也加强了海水的降温。
18.D
19.A
【解析】
18.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海浩”实为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选项四个时间中,冬季冷空气活跃,且冬季清晨其降温幅度大,海洋上空蒸发的水汽更易凝结成雾,“海浩”现象多发,D正确;春季子夜的降温幅度无冬季清晨大(可联系“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这一知识点),A错;夏季冷空气欠发育,秋季正午气温较高,水汽难以凝结,BC错。故选D。
19.
注意材料信息“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所以“海浩”现象发生时,海一气间温差大,有利于加剧海面蒸发。同时,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较大,更有利于形成“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的特点,故选A。
【点睛】
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海浩”现象的本质,抓出材料信息“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明确其发生的基本条件“干冷空气”、“相对温暖的水面”、“海水蒸发”、“水汽凝结”,从而明确其多发的时间以及“海浩”现象发生时海气温差特点以及风力特点。
20.B
21.C
22.B
【解析】
【分析】
20.
①为北赤道暖流,驱动力是东北信风,②为南赤道暖流,驱动力为东南信风,A错。结合图示信息可知,①③④属于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洋流环流,流经中低纬度海区,B正确。③纬度比⑤更低,海水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其温度和盐度并不一定比⑤更低,C错。④为北太平洋暖流,⑤为阿拉斯加暖流,其运动方向并不会随季节而变化,D错。故选B。
21.
洋流③为加利福利亚寒流。③和①并不存在交汇,A错。该洋流影响大陆西岸地区,并不会使荒漠延伸至大陆东岸,B错。寒流降温减湿,③使得偏低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不至于过高,从而减小了高低纬度间海水的温差,C正确。寒流降温减湿,使得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D错。故选C。
22.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方式主要有海洋辐射和大气辐射,这种辐射属于长波辐射,①错,排除ACD。海水蒸发会消耗热量,将热量带至近海大气;降水凝结会释放热量,降水会将热量带回海区。同时,海洋与近海大气之间也可以通过对流形式交换热量,②③④正确,故选B。
【点睛】
海水热量收入的主要方式:太阳辐射、来自大气的长波辐射、地壳内热通过海底传递给海水的热量、洋流带来的热量、海面水汽凝结放出的热量等;海水热量支出的主要方式:海面辐射放出的热量、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洋流带走的热量等。
23.C
24.A
【解析】
【分析】
23.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信风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寒流势力减弱,a为秘鲁寒流,b为南赤道暖流,d为加利福尼亚寒流,洋流a、b、d的势力都会减弱,只有c赤道逆流势力会增强,故选C项。
24.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因此秘鲁渔业会减产,A项表述不正确;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气象灾害会增加,秘鲁沿海地区降水增加,东南亚由于气候变干而森林火灾形势严峻,B、C、D项表述均正确,故选A。
【点睛】
厄尔尼诺现象的危害:首先,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在太平洋区域,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多雨区随着海洋温度的改变而向东移动,直接导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发生干旱,中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等灾害。其次,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有影响。多数的厄尔尼诺天气会影响食糖、水稻、玉米、天然橡胶等农产品产量,从而推动价格上涨。还有,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南美沿岸涌升流减弱,无法把海洋下层营养丰富的冷海水带到海面,正常的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浮游生物大量减少,很多鱼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造成渔业减产。
25.B
26.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大洋表面蒸发与降水差值随纬度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不同海区的表层海水性质差异、海洋区域大气的运动。
25.
读“大洋表面蒸发(E)与降水(P)差值随纬度变化”图可知,乙海区位于20°N-30°N的副热带海区,蒸发(E)与降水(P)差值为正值,说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结合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趋势,故乙海区盐度最高,A错误;B正确;赤道附近温度高,海水密度小,随纬度升高密度减小,故乙海区的密度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C错误;D错误;故选B。
26.
甲海区位于赤道海区,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且蒸发(E)与降水(P)差值为负值,说明降水量大,而降水量大是大气对流运动旺盛的结果,故甲海区大气对流运动最强,A正确;乙丙丁海区纬度较甲高,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甲少,故大气对流运动不如甲旺盛,BCD错误,故选A。
【点睛】
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密度随纬度升高而减小,盐度从南北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赤道地区纬度低,温度高,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27.C
28.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7.
根据题意,南极“绿洲”是指南极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而南极虽然气候干旱,但多年累积的积雪冰层较厚,而泰勒谷的“绿洲”显然不是因为常年干旱少雪,A项错误。气候温和湿润更是不合理,B项错误。泰勒谷谷地边坡陡峭,呈“U”型,南极多烈风,加上地形的狭管效应,使得谷内风更加强劲,雪被吹走,故而形成“绿地”,C项正确。地表的砂石广布,砂石的比热比冰较低,更易有冰雪覆盖,D项错误。故选C。
28.
据材料知,邦尼湖表面冻结着一层2-3米厚的冰,阻挡了湖水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B项正确。这里地层稳定,地热资源不丰富,A项错误。南极地区太阳辐射弱,冰层下的湖底更不易接收太阳辐射,C项错误。南极气候干旱,大气逆辐射弱,且并下湖水无法与大气接触,D项错误。故选B。
【点睛】
南极的气候主要表现为:酷寒、干燥、烈风。
29.A
30.A
31.C
【解析】
29.
据图可知马尾藻海西部海域有墨西哥湾暖流经过,自南向北流,故A正确,排除BCD。
30.
马尾藻海西部海水受暖流影响增温,海水蒸发量大,海水温度高,盐度高,同纬度大陆西岸海域有寒流经过,温度低盐度低,故A正确,排除BCD。
31.
据图可知,马尾藻海地处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常年盛行下沉气流,大气稳定,风力弱,古代帆船寸步难行,再加上天气炎热、缺少淡水,威胁生命,所以被称为“海洋的坟地”,故C正确。
32.B
33.D
【解析】
32.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纬度沿线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年总值在大洋东岸接近甚至小于50,(这表明大洋东岸海洋几乎没有向大气输送热量,反而接收大气热量多,)根据洋流分布原则可知这里有寒流流经,降温效果明显,水温低,蒸发弱,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少;而大洋西岸则大于200,这表明大洋西岸向大气输送热量多,根据洋流分布可知该海域有暖流流经,增温效果明显,水温髙,蒸发强,因此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故两侧洋流分布不同造成数值差异;大气运动主要表现在天气现象及风等现象,对大范围海水温度的影响非常弱,且这个纬度附近的两地风向大多以东北信风为主;影响太阳辐射的最基本因素是纬度,两地纬度相同,且下垫面同为洋面,太阳辐射值应相似。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3.
图中大洋东北部和西南部数值大于250,是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多的海区。这两个区域均有暖流流经,水温比周围海域髙,蒸发旺盛,盐度比周围海域高,D正确、B错误;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流经海域附近降水增加,A错误;暖流流经地区渔业资源不丰富,C错误。故选D。
【点睛】
世界洋流分布图:
34.(1)当SOI指数为正值且持续较长时间,会使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持续加强,赤道东侧太平洋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增多,深层冷水不断上翻进行补充,导致该海域水温逐渐降低,产生拉尼娜现象。
(2)东岸:旱灾、森林火灾;西岸:暴雨、洪涝。
(3)受拉尼娜事件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温偏高,形成更为明显的低气压,加大了与亚洲高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使冬季风对我国影响的频次增多、强度增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海—气相互作用下的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根据材料“南方涛动指数(SOI)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气压值之差”,当SOI指数为正值说明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气压高,气流下沉;“Nino3.4指数是指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某区域的平均海温距平”为负时,说明该区域气温偏低。读图可知,SOI为正值且持续较长时间,Nino3.4多数时候为负,该区域平均气温偏低。这种现象说明东太平洋气压高时,会使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持续加强,赤道东侧太平洋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增多,深层冷水不断上翻进行补充,导致该海域水温逐渐降低,产生拉尼娜现象。
(2)
根据材料“南方涛动指数(SOI)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气压值之差”;“Nino3.4指数是指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某区域的平均海温距平”当拉尼那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低,气压高,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加剧东岸干旱程度,形成旱灾并可能引发森林火灾;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偏高,气压较低,气流上升,西岸形成暴雨、洪涝灾害。
(3)
根据材料“拉尼娜事件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大范围异常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可知,当受拉尼娜事件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偏低,西部水温偏高;“南方涛动指数(SOI)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气压值之差”,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SOI多为正值且持续时间较长,太平洋东部气压偏高,太平洋西部气压偏低,因此太平洋西岸形成更为明显的低气压,加大了与亚洲高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使冬季风对我国影响的频次增多、强度增大。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冬季较往年偏冷。
【点睛】
35.(1)秘鲁海域水温上升,导致近海面处大气受热,气流由下沉转为上升;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增多等。
(2)海水上泛量减少,营养物质减少,鱼类的饵料减少,导致渔业资源锐减;海水水温上升,鱼类不适应突然升高的水温,导致鱼类减少等。
(3)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显著;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相关图文为材料,涉及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海—气作用的主要变化特征、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产生的主要影响、气候的影响因素等内容,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1)
“每隔几年这一带的海水会突然变暖”,表明正常年份,秘鲁海域水温偏低,空气收缩下沉,降水较少。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海域水温上升,近海面处大气受热,气流由下沉转为上升,使得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增多。
(2)
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产生的影响从饵料和生存环境两个角度来分析。秘鲁渔场是冷海水上泛,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鱼类饵料丰富,从而形成的渔场。“每隔几年这一带的海水会突然变暖”,表明海水上泛量减少,因此营养物质也会减少,鱼类的饵料减少,鱼类大量死亡;此处主要为冷水性鱼类,海水水温上升,鱼类不适应突然升高的水温,导致鱼类减少。
(3)
M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为东南信风控制区,但是由于M地东侧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所以M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M地西侧为太平洋,沿岸的秘鲁寒流对沿海地区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当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时,M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
【点睛】
36.(1)丁;增温增湿。
(2)丙;丙海区沿岸表层海水被东南信风吹离,深层海水补偿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使海洋底层营养物质上涌,饵料丰富。
(3)澳大利亚东部因干旱频发森林火灾;南美洲西海岸易出现洪涝灾害;热带太平洋西部台风发生次数减少;秘鲁渔场捕鱼量明显减少。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沃克环流为背景,涉及洋流分布、洋流影响及厄尔尼诺现象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图2根据等温线分布,越往北,水温越高,判断为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凸向“凸低为高”,判断为暖流,甲、丙、丁三海区位于南太平洋海域,甲是南赤道暖流,丙是秘鲁寒流,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图2中虚线表示的洋流可能出现在图1甲、丙、丁三海区中的丁处。暖流从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比所流经海区水温高,蒸发较强,因此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2)
读图1可知,甲、乙、丙所在海区中,丙位于南美大陆西海岸,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东南信风在该海区为离岸风,表层海水被吹走,底层海水上升补充,海水上升的过程中将海洋底层的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使得浮游生物及藻类丰富,鱼类的饵料丰富,形成大规模的秘鲁渔场。甲是南赤道暖流,乙是东澳大利亚暖流海域,甲乙均不具备大渔场形成条件。因此最可能出现大渔场的海区是丙。
(3)
根据材料可知,当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热带太平洋表层海水东、西部水温出现异常,即是厄尔尼诺现象。此时,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温暖海水增多,盛行上升气流,海岸降水增多,易出现洪涝灾害;澳大利亚东部气流以下沉为主,气候干旱,森林火灾增加;热带太平洋西部地区因下沉气流影响,上升气流减弱,台风发生的次数可能减少。秘鲁沿岸东南信风减弱,离岸风减弱,因此秘鲁渔场上升流减弱,浮游生物及藻类可能减少,鱼类饵料减少,使捕鱼量明显减少。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