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的母亲

文档属性

名称 2我的母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7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26 19: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 经典 重温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我的母亲胡 适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现代诗人、学者 。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 1910年赴美留学。 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1962年在台湾病逝。 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作者简介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字词疏通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事(概括至具体)?
(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勾、画、圈、点、写。讨论交流 (1)写了母亲几个方面的事(概括):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
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5-7)(8-11)(12)一是对“我”的管教。学习上的督促做人上的训导(5)(6-7)②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二是作为当家的后 母如何处理家庭的
难事和矛盾。(8)(9-11)三是如何对待 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12)(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 ①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③“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④“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请用“母亲是一个___的人。因为文中写道___”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例如: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因为文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评一评:1、请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对大事又不失刚气;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说一说2、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怀念、感激、敬爱之情讨 论 探 究*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它内容看似与“母亲”无关,实则与“母亲”有关,这是为什么?原因一:
作者于文章的前三段(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也可看作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原因二:
本文选自《四十自述》,作者在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在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故此三段并非闲笔,而是为写母亲起了铺垫作用,并与文末相呼应。
我的母亲1、(1-4)念童年往事,说性格及成因。2、(5-12)写母亲三方面的事.3、(13)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除夕夜对付大哥的债主 处理妯娌之间的矛盾遭侮辱责问叔--对我处理家庭难事和矛盾 课文小结:
梳理课文结构母叫我早起省母责我轻薄言护尊严态度认真和待人,体谅人。严以教子 宽以待人怀念敬爱的母亲影响深远,感激不尽。(慈母---严师)品味语言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品味语言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品味语言5、对“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一句应如何理解? 这是作者的议论,既有气愤,又有感情,它是作者初涉人生之路所得出的启迪,作者日后宽容随和他的好脾气都能从这里找到原因.品味语言4、“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但……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一句(12段首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重点是启下.6、对不负责任的五叔说的话, “母亲气得大哭……她才罢休”.对这应如何理解? 这里写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从平时看,这算不上多大的人格侮辱.但作为一名年轻的寡妇,这样做,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她认为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这事忍不了,所以“气得大哭”.直叫那说话不负责任的五叔认错赔罪才罢休。品味语言 1、作者渗透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在文中极少用直接抒情的句子.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⑴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作角度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可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对自己“做人的训练”和影响结合起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他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写作借鉴 ⑵ 文字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自传的语体特点).真切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醮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等。
写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表现了母亲的容忍、温和。 (用她们的表现来反衬母亲,衬托手法)⑶恰当地使用对比、衬托手法 写母亲人格受侮辱非常生气,直叫那说话不负责任的五叔认错赔罪才罢休。表现了母亲的“刚气”。(与上文的容忍、温和形成对比)母亲之花——康乃馨
知道吗?中国的母亲花——萱草
虽然古语有“至亲不谢”的说法,但今天我要对您说…… 抒情吧:1、请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
2、请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
3、请你对天下所有母亲说一句话。结束的话: 让我们用行动来“报得三春晖”吧!
1、给妈妈一个拥抱
2、和妈妈换位,用妈妈的心态,对你自己唠叨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