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参考答案: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其中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第一天,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了一行人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的经过。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作者看到了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作者看到了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作者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发现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作者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二、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作者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叹于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了冰体形状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三、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使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眩晕”本义指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多由内耳、小脑等功能障碍引起。这里指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加点的部分说明风刮的时间之久,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3.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这几个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将笔触宕开,抒写作者的想象与感触,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这样的写法虚实结合,主客相融,带给读者一种富于厚度和深度的美。
五、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示例:自然景观:长江三峡、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自然景观风光无限,引人入胜。
人文景观:白帝城,位于长江北岸,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刘备讨伐东吴,兵败后退守到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前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白帝庙内现陈列有“刘备托孤”大型彩塑。(共37张PPT)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点击图片播放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峰,主峰海拔6621米。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性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长江源头的知识;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品味文中精巧的语言,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礼赞,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作者简介
马丽华(1953—),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黧( )黑: 棱( )角 砾( )石
骤( )然: 恭顺:
虔( )诚:
蠕( )动:
凄( )凉:
腈( )纶:
懈( )怠( ): 敦实:
蜿( )蜒( ):
消长( ):
lí
形容黑。
léng
突然,忽然。
zhòu
恭敬顺从 。
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qián
rú
lì
像蚯蚓爬行那样运动。
qī
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jīng
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xiè
dài
松懈懒惰。
粗短而结实。
wān
yán
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曲折延伸。
zhǎng
减少或增长。
字词疏通
衰竭( ):
漫溢( ): 演绎( ):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接踵( )而至: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shuāi
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
yì
zhǒng
水过满,向外流。
铺陈,发挥。
现指部队、团体在一个地方驻扎安顿下来。
风云变化不定。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或事物复杂、变化迅速。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yì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多音字
( )扑棱
( )棱镜
( )穆棱(地名)
棱
鲜
lēng
líng
( )新鲜
( )鲜为人知
【巧记多音字】
这片丛林常年盛放着数不清的鲜(xiān)花,却鲜(xiǎn)有人迹。
xiān
xiǎn
léng
【词语辨析小贴士】
考察:表示实地观察了解。
考查: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
自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熟知文章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3.在朗读中初步体会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
文章脉络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地点转换的词语、句子。
东南阳坡—草坝子—冰河砾石—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沿冰河接近冰山—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冰塔林—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第二天—冰河—砾石滩。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7-13):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揭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第一部分(1-3):交
代作者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并介绍当地的地貌、海拔、气候条件,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课文精读
一、各拉丹冬的地貌和气候特征是什么样的?
地貌: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气候: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
二、作者在各拉丹冬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你会想什么呢?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感想吗?请找出相关描写。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困难无处不在,热情始终不减。
三、文中最主要描写的景观是什么?一共写了几次?找出相关段落,朗读并体会。
冰塔林,一共写了3次。
1.从文中找出第一次描写各拉丹冬雪景的句子,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从中作者有何感受?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总写雪景。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从文中找出第二次描写各拉丹冬雪景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作者有何感受?
角 度
景物 特 点
触 觉
听 觉
视 觉
感 受:
冰窟
温 暖
风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冰河
光滑难行
冰体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近观细致描绘,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 从中感悟到雪山有什么特点?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写了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和坚冰下的流水。
感悟:坚冰之下的流水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5.结尾一段有什么含义?
这个句子中,作者用“活”而不用“生活”,说明各拉丹冬不再是生命的禁区,这里不仅孕育了长江,也孕育了生命,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化了主题。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各拉丹冬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把各拉丹冬比作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的高大雄壮,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缓慢的动作”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
“蠕动”一词运用拟物的修辞,把人当作蠕动的虫子来写,突出了在冰谷中行走的艰难,也照应了第一部分中对各拉丹冬恶劣环境的描写。
5.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拉丹冬比作白色的金字塔,生动形象;“统领”一词则将各拉丹冬人格化,富有表现力,表现出了作者的敬畏之情。“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有陶醉、享受在冰塔林奇特的美景之中;“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冬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6.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妙用夸张,极言风没有方向、肆意狂啸、昼夜不停。“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表现了风的亘古存在,冰窟的历史悠久。
7.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运用比喻,把阳光和风比作刻刀;“切割”“雕凿”运用拟人,尽显阳光和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热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8.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比喻,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9.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冰山上的波形纹,记载着时间、空间的变换,仿佛是时空的年轮,引发人们思考生命的存在和意义。
10.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
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冬的冰化成水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这个句子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合作探究
1.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从文章写法的角度来看,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一方面,使读者在阅读“所见”的同时也能读到“见者”,体会到作者身上的乐观与坚强,使人感到亲切、真实、可信;另一方面,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所见”的独特性。
从文章整体审美特征的角度来看,作者在展现各拉丹冬大美的同时,呈现大量痛苦的身体感受,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显得真切而动人。
此外,作者反复叙写身体上的痛苦,传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合作探究
2.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①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冬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②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是因为有各拉丹冬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③各拉丹冬是长江源头,景色壮美,生态完好,我们要加强对长江的保护措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3.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共鸣。如“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感叹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主旨归纳
本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 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行踪为线
索,从不同的角度,抓住景
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力,表达了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文章结构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概括介绍各拉丹冬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进发的艰难情景
歇息草坝子
路过冰河
冰塔林的壮观景象
远望总写雪峰
近观细致描绘
再去冰塔林
孕育长江,滋养人类。
壮美景色
神奇伟力
崇敬赞美
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