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恐龙无处不有
导入新课
异齿龙
三角龙
鸭嘴龙
原角龙
翼龙
梁龙
剑龙
板龙
霸王龙
戟龙
小角龙
尾羽龙
埃及恐龙
6700万年前的食肉类恐龙模型
1.把握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事理,感受两篇短文中所富有的“理趣”和思想之美。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15岁时就写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
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文体常识
科普作品,又称“科普著作”,它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和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这类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以增强可读性。
臀( ) 骨骼( )
漂移:
流逝:
褶( )皱:
携( )带:
两栖( ):
天衣无缝:
tún
gé
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像流水一样消逝。
zhě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xié
随身带着。
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qī
字词疏通
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多音字
( )漂洋过海( )漂白粉
( )漂亮
漂
缝
piāo
( )缝补
( )缝隙
【巧记多音字】
(1)她的头发经过漂(piǎo)染,整个人显得更漂(piào)亮了。
(2)母亲在有些昏暗的灯光下给孩子缝(féng)补着衣服的缝(fèng)儿。
féng
fèng
piǎo
piào
自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熟知文章内容,弄清主要问题。
文章内容
1.本文依据_______ ____________的事实,
证明了_______ __假说。
2.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_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____
3.从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陆漂移
地质学(板块理论)
生物学(恐龙)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课文精读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因为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在靠近南极的詹姆斯罗斯岛同样发现了恐龙化石。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举例子
2.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不可
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
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理论
大约在2.25亿年前
大陆是......
那时的恐龙......
大约在2亿年前
大陆是......
大约在5000万年前
大陆......
现在
大陆成了......
3.归纳“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板块运动
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恐龙无法迁移
证 明
大陆在漂移
板块运动理论
生物考古学
地质学
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发现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提出假说
推理验证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各句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2)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3)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举例子)
(下定义)
(列数字)
(打比方)
2.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写作特色
1.语言运用,严密准确。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有
依据能肯定的内容就用语确切,如“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不能确定的就使用约数,如“大约在两亿年前”。
2.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本文首先提出说明的观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以此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大陆漂移假说,用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
课堂小结
本文首先提出说明的观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以此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大陆漂移假说,用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最后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文章结构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总起)
(具体说明)
(总结)
拓展延伸
阿西莫夫的墓碑上有力地写着:
我决定从化学方面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我做到了。
我决定娶一位不寻常的姑娘,我做到了。
我决定要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我做到了。
我决定写故事,我做到了;然后我决定写小说,我做到了;以后我又决定写论述科学的书,我也做到了。
最后,我决定成为一个整个时代的作家,我确实变成了这样一个人。
正如阿西莫夫逝世后一位评论家所说:“他的作品愉悦了数百万人,同时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有志者事竟成
被压扁的沙子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长时间地统治地球,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看看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
1.把握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事理,感受两篇短文中所富有的“理趣”和思想之美。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学习目标
彗星:
潮汐( ):
劫难( ):
致密:
陨( )石:
追溯( ):
xī
jié
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发生的定期涨落的自然现象。
灾难;灾祸。
yǔn
细致精密。
sù
含石质较多或全部是石质的陨星。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
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
字词疏通
多音字
( )贝壳
( )地壳
壳
喷
ké
( )喷发
( )喷香
【巧记多音字】
(1)如果把地球比作一枚鸡蛋,那么地壳(qiào)就相当于这枚鸡蛋的蛋壳(ké)。
(2)记忆中母亲总是那样温柔,即使我有几次不小心打翻了她准备的喷(pèn)香的饭菜,她也不会像火山喷(pēn)发般怒吼,而是耐心地告诉我做事要小心,不要急躁。
pēn
pèn
qiào
自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熟知文章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6)
第二部分(7-17)
提出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及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证明恐龙灭绝“撞击说”的成立。
课文精读
1.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3.科学家是怎样证明“撞击说”的?
(1)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分析科学家的证明思路;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会成为致密的“斯石英”。
“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变化,又会变成沙子。
推断
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结论
斯石英在850℃ 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
(2)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证明思路。
在新墨西哥州拉顿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斯石英
4.揣摩语言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补充说明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使表述更严谨,达意更准确。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
写作特色
语言精练,幽默风趣
例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主旨归纳
这篇事理说明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结构
恐龙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
撞击说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2.科学家研究了拉顿地区的岩层。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拓展延伸
1.本课的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2.相关视频欣赏
点击图片播放
2.相关视频欣赏
点击图片播放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二、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参考答案:
【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徙,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的结论。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开篇提出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引起读者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原因的兴趣,然后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接着从地质学的发现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参考答案: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此处的幽默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是一个枢纽,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参考答案: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因此,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板块构造”理论是相联系的。
五、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
【示例】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观点有很多,有一种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有一颗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恐龙因此灭绝了。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后来,人们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陨星撞击坑,这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灭绝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气候变迁说、物种斗争说、大陆漂移说、地磁变化说、被子植物中毒说、酸雨说等。上述这些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但是,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