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C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为20
B.t1°C时20g丙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70g溶液
C.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C升至t2°C,所得溶液都变为不饱和
D.t2°C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则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2、今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要坚持节水优先,抓好水污染的防治工作”。下列有关水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的废水和废液可以直接排入下水道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是氧气
3、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 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
B. 恒温蒸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C.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
D. 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化铜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和丙
B.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C.当大量甲的固体中含有少量固体丙时,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将t2℃下甲的饱和溶液150g降温到t1℃,则可析出晶体质量为30g
5、将一定量的M加入一定量水中水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则M可能是
A.生石灰 B.石灰石 C.硝酸铵 D.氯化钠
6、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词句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A.点石成金——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可以发生改变
B.用洗洁精可除去油污——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C.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用铜和黄铜相互刻画,铜上留有更深的划痕——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
7、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饱和溶液是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8、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所以任何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D.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则该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9、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 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A.A B.B C.C D.D
10、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散到水中的过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小明绘制的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在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
②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
③要使乙物质析出晶体,可采取______的方法。
④将90克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析出甲物质的质量为______克。
(2)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和______有关。
2、图1是氯化钠、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3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____(填“>”、“<”或“=”)碳酸钠的溶解度。
(2)40 ℃时,向两只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氯化钠、碳酸钠40 g,所得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3)在我国某盐湖周边百姓有在盐湖中“冬天捞碱(Na2CO3),夏天晒盐(NaCl)”的做法。其中“夏天晒盐”的原理是___________。
(4)向图2所示的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晶体逐渐溶解。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___(填序号)。
A.水 B.生石灰 C.硝酸铵 D.食盐
3、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部分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40 60 80
KNO3 20.9 31.6 63.9 110 169
NaCl 35.8 36 36.6 37.3 38.4
(1)10℃时,KNO3溶解度是____。
(2)T℃时,NaCl和KNO3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该温度范围是____。
(3)向50mL水中溶解一定量KNO3固体的操作如图,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溶解度数据回答:
A、B、C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当x=____g时,B中恰好没有固体剩余。
4、下列是MgSO4和KC1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溶解度/g MgSO4 33.7 38.9 44.5 50.6 54.6 55.8 52.9 52.2
KC1.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54.0
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代表KCl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填“甲”或“乙”)。
(2)t3℃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关系甲__________乙(填“>”“<”或“无法确定”).
(3)t2℃的范围为 (填字母)。
A.30-40 B.40-50 C.70-80 D.80-90
(4)t3℃时MgSO4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是 (填字母)。
A.始终不变 B.先增大后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不变后减小 E.先不变后增大
5、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为_____。
(2)t2℃时分别把10gA、B、C加入5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
(3)将t1℃的A、B、C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为了测定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深究悉讨小组进行了如图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求解20g黄铜样品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_____。
(3)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4)不法商家用黄铜冒充黄金,为了鉴别真假黄金,可以选用什么化学试剂___________。
(5)《淮南万毕术》一书中写到“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
(6)欲将300g上述黄铜样品转化为铜盐,可将过滤后的固体滤渣洗涤、干燥,然后再空气中充分加热,可以得到氧化铜的质量是___________,再经过某些反应及操作就得到了所需的铜盐。
(7)慎思明辨小组同学收集了一些废铜屑,他们欲用这些废铜屑制取硫酸铜,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
方案1:CuCuOCuSO4
方案2:CuCuSO4[已知Cu+2H2SO4(浓)CuSO4+SO2↑+2H2O]
从节约原料的角度出发,上述两个方案中,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_方案(填“1”或“2”),80克Cu与含H2SO4196g的浓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铜的质量___________160g(填大于、小于、等于)。
(8)勇往直前小组查阅资料发现:铝不仅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还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生成H2(2Al+2NaOH+2H2O═2NaAlO2+3H2↑)。取3g纯铝片和4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铝片有剩余,称得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42.7g。请计算:
①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②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③写出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④等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69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8.8gCO2后的固液混合物206.3g,倒入废液缸中进行如下探究和处理:
已知在(1)中盐酸反应一半,(2)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1)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与氧化钙反应的物质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
(3)所用石灰石的纯度______;
(4)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5)用36.5%的盐酸配置实验所需的稀盐酸400g,加水的质量为______。
3、20℃时,将2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变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
(1)若蒸发,需要蒸发掉多少克水?
(2)若加溶质,需要加入多少克氢氧化钠?(请写出计算步骤)
4、向80g15%的NaNO3溶液中加入28gNaNO3固体后,发现有8 gNaNO3未溶解,则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解题过程)
5、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实验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80℃ 20℃
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 10g
固体种类 A A A B A B
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解固体质量 6.2g 0g —— 3.6g 10g 3.6g
①观察三组实验,写出第二组实验中缺失的数据:_____.
②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_____;
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填序号);
a.温度 b.加入溶剂种类 c.加入溶剂质量 d.加入固体种类 e.加入固体质量
③由实验组别中的_____(填“第一组”、“第二组”或“第三组”)可知,20℃时固体A的溶解性_____(填“>”、“﹦”或“<”)固体B的溶解性.
④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论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Ⅰ 20℃时,B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
Ⅱ 20℃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
Ⅲ 第三组实验中,80℃时A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Ⅳ A的溶解性大于B的溶解性.
2、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提炼证据、进行推理、形成结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1)学习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实验“KNO3溶于水”
[实验用品]KNO3(研磨处理)、水、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
[实验探究]在室温20℃下,向小烧杯中加入20mL水,按下表中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推理 实验结论
I 加入2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
Ⅱ 再加入5gKNO3,搅拌 部分溶解 _____
Ⅲ 加热,搅拌 ____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Ⅳ 再加入5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Ⅴ 放在冷水的大烧杯中冷却 析出晶体 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可用__________的方法结晶 增加溶剂的质量,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Ⅵ _______,搅拌 全部溶解 一定形成不饱和溶液
[实验反思]
①KNO3预先研磨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下同)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③比较实验步骤 ___________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即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
(2)应用化学知识“身边的化学”——体验“家庭燃料的变迁”
[文献资料]
①天然气和煤都是______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
②我国近50年来家庭燃料变迁:煤或木柴→液化石油气或管道煤气→天然气
③CO2能产生___________效应,SO2易导致酸雨。
④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1kg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证据推理]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分析文献资料可知实施该项举措的科学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实际]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将报警器安装位置确定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这是基于天然气具有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反思拓展]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学家正在利用和开发H2等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请再列举一例可利用的新能源:__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活动与探究)用变量控制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一 实验二
(1)实验一目的是探究____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在实验中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_。
(2)实验二是探究_______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________。
4、某科学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大气温室效应的因素,进行在阳光照射下、、及空气温室效应强度的比较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填写有关空格:
(1)用集气瓶装满一瓶空气;
(2)另取一个集气瓶,采用________法收集从液氮中放出的氮气;
(3)用图装置分别制取一瓶和(均为),则制取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制取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该实验制取和,与用装置比较,用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
(4)将制得的、、及空气瓶气体放在室外的太阳光下,在互相不遮光的条件下尽量使集气瓶靠近,以保证地表和光照条件________.将温度传感器插入个集气瓶中,连接好装置(如图),打开数据采集器,实验时间从北京时间到,测得此期间种气体在太阳光下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分析,实验大部分时间内瓶气体的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
(5)据报道,我市部分出租车已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作燃料.使用天然气作燃料能否从根本上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
(6)已知氧气在室温条件下的密度为,市售的过氧化氢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般为,要制取并收集满氧气,计算理论上至少需要的过氧化氢水溶液多少克。_________
5、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V.(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型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________(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③浓H2SO4
Ⅶ.(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Q放(填“>”或“<”或“=”),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出现固体剩余后,再继续加固体,固体也不在继续溶解),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溶解度的四要素为: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单位是克,正确的表述为:t1°C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为20g,题目中表述缺少单位,故A选项错误;
B、t1°C时,丙的溶解度为20g ,即在t1°C时, 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丙,所以此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10g丙,得到60g饱和溶液,故B选项错误;
C、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之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升高温度后,甲和乙的溶解度变大,甲和乙 的饱和溶液都变化为不饱和溶液,而丙的溶解度减少,饱和溶液中有溶质析出,所以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C选项错误;
D、降温后,甲和乙的溶解度都减少了,所以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都有溶质析出,所以降温至t1°C时,甲和乙的仍为饱和溶液,由于t1°C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丙降温后溶解度增大,所以降温到t1°丙为不饱和溶液,而t1°C时, 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此温度下丙的不饱和溶液要比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为:乙>甲>丙,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2、B
【详解】
A、实验室的废水和废液不能直接排入下水道,以免破坏管道,污染环境,造成危险等,错误。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
C、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达到饱和的溶质,但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错误。
D、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错误。
故选:B。
3、A
【详解】
A、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溶质的质量不断增加,直到溶液饱和,不能再溶解氯化钠,此时溶质质量不再改变,溶质质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后不变,故选项正确;
B、恒温蒸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C、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水,但原本双氧水里就有水,溶液中水的质量起点不为零,故选项错误;
D、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化铜,每28份质量的一氧化碳与80份质量的氧化铜反应,氧化铜反应消耗的质量大于一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B
【详解】
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需要说明温度,温度不同,溶解度的大小不能确定,不符合题意;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水的方法,符合题意;
C、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甲的固体中含有少量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不符合题意;
D、将t2℃下甲的饱和溶液150g,溶液中含有溶质50g,溶剂100g,降温到t1℃时,溶解度为30g,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30g,析出晶体质量为20g,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
【详解】
A、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温度先升高,一段时间后又逐渐恢复至室温,故A正确;
B、石灰石不溶于水,温度不变,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下降,故C错误;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6、A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石灰石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B、洗洁精能去油污,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选项解释正确;
C、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用铜和黄铜相互刻画,铜上留有更深的划痕是因为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7、C
【详解】
A、不是所有的溶液都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时蓝色的,故A选项错误;
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所以饱和溶液是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的说法不正确,因为未指明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若温度改变,增加溶剂的量,还会溶解溶质,另外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该溶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如: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氯化钠,但还可以溶解氯化钾、硫酸铜等不同的溶质,故B选项错误;
C、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C选项正确;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但在相同的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浓,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8、B
【详解】
A、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选项A错误。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选项B正确;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原子的原子核内不一定都含有质子和中子,例如某些氢原子中没有中子,选项C错误;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若采用的是改变温度至恰好饱和的方法,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选项D错误。
故选:B。
9、B
【详解】
A、图中实验,二氧化碳不能使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纸花变色,能使湿润的石蕊溶液染成的纸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溶质的种类不相同,溶剂的种类不同,不可以探究溶剂性质对溶解的影响,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第二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可用于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石蕊溶液变红色,能用于探究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10、C
【详解】
A、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一定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质是能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散到水中的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 40g 甲=乙>丙 蒸发结晶 10
(2) 压强 温度
【解析】
(1)
①由图可知,在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故填40g。
②由图可知,t2℃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表明此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即甲=乙,t2℃时,丙的溶解度曲线比甲、乙的溶解度缺少都低,表明t2℃时,丙的溶解度小于甲、乙的溶解度,所以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故填甲=乙>丙。
③由图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受温度影响较小,则要使乙物质析出晶体,可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故填蒸发结晶。
④由图可知,t3℃时甲的溶解度为80g,则此时90克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甲的质量为40g,水的质量为50g,t2℃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将90克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50g水中只能溶解30g甲,则此时析出晶体的质量=40g 30g=10g,故填10。
(2)
打开汽水瓶瓶盖时,汽水瓶中的压强减小,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证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故填压强;
体内的温度高于体外温度,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证明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故填温度。
2、
(1)=
(2) 碳酸钠Na2CO3 28.6%
(3)太阳晒后,水逐渐蒸发,氯化钠结晶析出
(4)B
【解析】
(1)
由图像可知,3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碳酸钠的溶解度
(2)
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g,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40g,故100g的水,氯化钠有剩余,碳酸钠全部溶解,故碳酸钠溶质质量分数较大,为 。
(3)
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随温度影响不大,可通过太阳蒸发获取其结晶;
(4)
碳酸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要使试管中的碳酸钠溶解,水的温度需要升高,下列物质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生石灰。
3、
(1)20.9g
(2)20~40℃
(3) A 10.8
【解析】
(1)
根据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部分溶解度数据表可知,10℃时,KNO3的溶解度是20.9g;故填:20.9g。
(2)
T℃时,NaCl和KNO3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说明在该温度时二者具有相同的溶解度,由表格信息可知,在20℃~40℃的温度范围内NaCl和KNO3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故填:20~40℃。
(3)
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50mL水就是50g水,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50g水中最多溶解KNO3的质量为15.8g,故加入5gKNO3形成的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继续加入X g KNO3,形成的B溶液中有固体剩余,说明B是饱和溶液,温度升高至T℃形成溶液C,固体无剩余,因为不清楚温度到底是多少,所以无法确定C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要使X固体恰好完全溶解,则X=15.8g-5g=10.8g;故填:A;10.8g。
4、
(1)甲
(2)>
(3)D
(4)D
【分析】
(1)
KCl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增加一直增加,为曲线甲。
(2)
t3℃时,甲溶解度大于乙,则等质量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甲的溶质多,溶剂少。降低温度,到t1℃两物质溶解度均下降,且在该温度下相等。因甲溶剂少,所以在该温度下,甲溶液中的溶质少。所以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更多。所以析出晶体质量关系甲>乙。
(3)
t2℃乙溶解度已经开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初步判断为70℃以后。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利用表中给出溶解度描点作图,可进一步确定相交的点为80℃~90℃。故选D。
(4)
开始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从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然后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溶液从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继续降温,有溶质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D。
【点睛】
5、
(1)在t1℃A和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0g
(2)C
(3)B、A、C
【解析】
(1)
由图可知,P点的意义是指:在t1℃时,A和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0g;
(2)
t2℃时,A和B的溶解度大于20g,C物质的溶解度小于20g,所以t2℃时分别把10g A、B、C加入到5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C;
(3)
将t1℃A、B、C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A和B的溶解度变大,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物质升温后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仍为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三、计算题
1、
(1)Zn+H2SO4═ZnSO4+H2↑
(2)
(3)35%
(4)稀盐酸或者稀硫酸
(5)Fe+CuSO4=Cu+FeSO4
(6)131.25g
(7) 1 小于
(8) 0.3 10% 2Al+3H2SO4=Al2(SO4)3+3H2↑ 1:1
【解析】
(1)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
(2)
生成氢气质量为150g+20g﹣169.6g═0.4g,设20g黄铜样品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为x,
x═13g;
(3)
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4)
不法商家用黄铜冒充黄金,由于黄铜中的锌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为了鉴别真假黄金,可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有气泡冒出,则为假黄金;
(5)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指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
(6)
300g上述黄铜样品中含铜质量为300g×35%═105g;
设生成氧化铜质量为y,
y═131.25g;
(7)
方案1:2Cu+O22CuO,CuO+H2SO4═CuSO4+H2O
方案2: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可知方案1消耗的硫酸少,故从节约原料的角度出发,上述两个方案中,选方案1较合理;
但80克Cu与含H2SO4196g的浓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铜的质量却小于160g;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减小,而铜与稀硫酸不能反应,所以硫酸铜质量小于160g;
(8)
①由题意可知,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生成H2,反应前取3g纯铝片和4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42.7g,反应中有气体生成,故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差为氢气的质量,故氢气的质量为:40g+3g﹣42.7g=0.3g;
②由题意可知,加入3g铝片,铝片有剩余,说明该反应过程中铝片足量,氢氧化钠全部参加反应,因为氢气质量为0.3g,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可以得出:
z=4g;
因为氢氧化钠的质量为4g,故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③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3H2SO4=Al2(SO4)3+3H2↑;
④根据、可知:每54份质量的铝与足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都产生6份质量的氢气,故等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比为1:1。
2、
(1)CaO+2HCl=CaCl2+H2O;CaCO3+2HCl=CaCl2+H2O+CO2↑
(2);
解:设与氧化钙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x。
(3)80%;
由,得x=7.3g,因为(1)中盐酸反应一半,(2)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设反应(1)中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z,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w,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a。
,,
z=10g,w=4.4g,a=11.1g
因为实验小组原来已经制取8.8g二氧化碳,所以原来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8.8g÷4.4g)×10g=20g。
所用石灰石的纯度为:=80%
(4)11.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1%
(5)320g;
因为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则所需浓盐酸溶液的质量为:(400g×7.3%)÷36.5%=80g,所以需要加水的质量为:400g-80g=320g。
【解析】
(1)
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CaO+2HCl=CaCl2+H2O。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4)
见答案
(5)
见答案
3、
(1)解:根据蒸发水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需要蒸发掉水的质量为x,
答:需要蒸发掉水的质量为100g。
(2)设需要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答:需要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为25g。
【解析】
(1)
见答案;
(2)
见答案。
4、32%
解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2%。
【详解】
详解见答案。
5、500mL=500cm3,故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500mL×1.1g/cm3×10%=55g;需要水的质量为500mL×1.1g/cm3-55g=495g。
【详解】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3.1g 溶剂的种类 abd 第二组 < Ⅰ、Ⅲ
【详解】
①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20℃时20g水中最多溶解6.2gA,故10g水中最多溶解的A的质量为3.1g,故填:3.1g
②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在第一组实验中只有溶剂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所以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故填:溶剂的种类
根据题干可以知道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对固体溶解性的影响,而第二组只有溶质的种类不同,从而溶解的质量不同,所以第二组研究的是溶质的种类对固体溶解性的影响的,比较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数据可以知道,在不同的温度下相等质量的水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不同,所以可以得出温度也可以影响固体物质的溶剂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该实验研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温度、溶剂种类和固体物质的种类,故填:abd
③根据第二组实验可以看出,20℃时固体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填:<
④Ⅰ.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B的质量是3.6g,故B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推论正确;
Ⅱ.20℃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是31%,推论错误;
Ⅲ.第三组实验中,80℃时A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推论正确;
Ⅳ.在20℃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A的溶解性小于B的溶解性,推论错误。
故填:Ⅰ、Ⅲ
2、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全部溶解 升高 降温 加入过量的水 增大接触而积,加速溶解 Ⅳ Ⅱ和Ⅲ 不可再生 CH4 温室 可以减少SO2的排放 密度比空气小 风能(太阳能等)
【详解】
(1)[实验探究]步骤Ⅱ.向小烧杯中加入2gKNO3全部溶解后,再加入5gKNO3,部分溶解,说明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步骤Ⅲ.将小烧杯进行加热,推理得出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则小烧杯中的固体已全部溶解,无法判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
步骤Ⅳ. 向小烧杯中再加入5gKNO3,搅拌,固体全部溶解,无法判断所得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对比步骤Ⅱ、Ⅲ、Ⅳ可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步骤Ⅴ. 将小烧杯放在盛有冷水的大烧杯中冷却,析出晶体,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结合实验Ⅳ和Ⅴ分析可知,KNO3可用降温的方法结晶。
步骤Ⅵ. 向小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水,固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推理得出结论:增加溶剂的质量,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反思]①为了增大固体和水的接触而积,加速溶解,实验前会将KNO3预先研磨处理。
②通过分析可知,实验步骤Ⅳ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③比较实验步骤Ⅱ和Ⅲ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即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
(2)[文献资料]①天然气和煤都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③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证据推理]由图可知,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1kg,煤产生SO2的质量比天然气多,故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的科学依据是可以减少SO2的排放。
[联系实际]因为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将报警器安裝位置确定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
[反思拓展]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新能源有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3、温度 溶质、溶剂 溶剂 溶质
【详解】
(1)实验一中左图没有对试管加热,右图对试管加热,故该实验是为了探究温度对硝酸钾熔接线的影响;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溶质、溶剂,故在该实验中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溶质和溶剂;
(2)实验二溶质和温度相同,溶剂不同,故该实验是为了探究溶剂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该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溶质。
【点睛】
控制变量法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余变量都应该保持不变。
4、排水 能通过控制药品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且便于随时添加液体 相同 空气 不能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以及甲烷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都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详解】
(2)氮气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应使用排水法收集。
(3)该装置为固液反应装置,因此反应物应为固体和液体,且无需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装置中的注射器能通过控制药品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且便于随时添加液体。
(4)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控制反应的条件相同,根据图可以看出瓶气体的温度由高到低为二氧化碳、空气、氮气、氧气。
(5)甲烷以及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故使用天然气作燃料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温室效应。
(6)制取氧气的质量为:
设: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理论上至少需要的过氧化氢水溶液质量:
5、降低 低于 ② < 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溶液形成饱和溶液,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物质b不再溶解放出热量
【详解】
{实验结论}
图1所示实验中,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物质a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则形成的溶液的温度降低,故填降低。
{拓展实验}
物质c为NaOH,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瓶中的压强增大,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下降,右边的液面上升,即左边液面低于右边的液面,故填低于;
①加入CaO后,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瓶中的压强增大,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下降,右边的液面上升,即左边液面低于右边的液面,选项错误;
②加入NH4NO3后,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瓶中的气体受冷收缩,瓶中的压强减小,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上升,右边的液面下降,即左边液面高于右边的液面,选项正确;
③浓H2SO4溶于水放出热量,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瓶中的压强增大,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下降,右边的液面上升,即左边液面低于右边的液面,选项错误,故填②。
{反思交流}
(1)物质溶于水后,如果Q吸(2)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说明物质b溶于水放出热量,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溶液形成饱和溶液,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物质b不再溶解放出热量,故填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溶液形成饱和溶液,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物质b不再溶解放出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