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最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题测试试题(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最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题测试试题(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19 06:5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题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6分)
一、单选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6分)
1、以下诗词中,体现了化学变化的是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倾倒液体 B.称量药品
C.点燃酒精灯 D.闻气味
3、下列现象中含化学变化的是
①蜡烛燃烧 ②铁锅生锈 ③湿衣物晾干 ④灯泡发光 ⑤蔬菜腐烂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全部
4、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卖炭翁》中的诗句。这里“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
A.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B.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C.两者都是物理变化 D.两者都是化学变化
5、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苹果腐烂 C.电灯发光 D.切割大理石
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 B.衣服晾干 C.酒精挥发 D.粮食酿酒
7、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是
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8、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称量固体
C.倾倒液体 D.点燃酒精灯
9、化学课上我们做过很多实验,下列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B.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C.将细铁丝绕成螺旋形
D.在研钵中把胆矾研碎
10、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 B.状态 C.可燃性 D.沸点
11、下列实验操作图示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导管连接
C.检查气密性 D.胶塞塞紧
12、下列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倾倒液体
C.取固体药品 D.量取液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 64分)
二、填空题(6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6分)
1、二氧化碳是我们熟悉的气体之一,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小明同学查阅到的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资料如下:
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
以上叙述中:___________是化学性质;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___________是用途(填序号)。
2、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
3、分别用最简单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区别酒精和水:
(1)物理方法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托盘天平在使用前应先检查是否______,再进行称量,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_____的砝码,再加质量_____的砝码,最后移动____。
(2)小静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和药品,当天平达到平衡时观察标尺如图所示:
若托盘天平的右盘上有20g砝码,则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质量是______。如果由于操作错误,误将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放在了右盘,其余情况相同,则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实际质量是_____。
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化学实验需要实验仪器,我们必须认识仪器并学会正确使用仪器。现有如下仪器:
(1)用仪器名称回答:
①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指出:写仪器名称,下同)
②用于较大量液体的反应容器是______;
③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的是______;
④可以起固定支撑作用的仪器是______;
(2)给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给液体药品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给物质加热时,点燃酒精灯,观察到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______、______和焰心三部分,其中温度最高的是______。
6、请填空。
(1)实验室现有 5mL、10mL、20mL、50mL、100mL 的量筒,现要量取 15mL的盐酸,应该选择_____的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保持水平。
(2)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________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三、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8分)
1、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也称“母子火焰”,如图所示。对此他们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假设)
猜想1:可能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
猜想2: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
猜想3:可能是_______;
猜想4: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的混合气体。
(查阅资料)一氧化碳能够燃烧。
(交流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1错误,原因是_______。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同学换一根较长的导管插入焰心,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实验分析)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导管口________,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猜想2正确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________ 猜想3正确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________ 猜想4正确
(实验拓展)
(1)实验中湿毛巾的作用是_______。
(2)熄灭蜡烛,出现白烟,白烟的成分是_______,产生白烟的原因是______。
2、某同学在实验室探究加热蓝色硫酸铜晶体是否会发生化学变化?
(猜想与假设)1.发生物理变化2.发生化学变化
(设计实验)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b______。
(进行实验)(1)按正确操作向试管中加入药品,其操作方法是:先使试管________,用_______把药品送至试管底部,再直立试管。
(2)将装有药品的试管按正确方式固定好(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点燃酒精灯加热,加热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4)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反思评价)(1)实验结束后,出现了试管破裂的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写2条)
(2)硫酸铜晶体受热能分解是__________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3、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
(1)点燃蜡烛,用一根木条横穿火焰三部分(如图所示),约1-2s取出观察,火焰___________(填“内焰”“外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2)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有___________产生。取下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变浑浊,此现象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_。
(3)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发现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小颗粒。
(收集证据)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_____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
②吹灭蜡烛,立即把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小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4、蜡烛燃烧实验探究。
Ⅰ、蜡烛燃烧过程探究。
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火焰集中在烛芯周围,石蜡不断融化但液态石蜡却没有直接燃烧,同学们对蜡烛燃烧过程展开了探究。
(1)火焰结构特点探究:点燃蜡烛,将一张滤纸从火焰上方盖下,12秒后取出,观察到滤纸上炭化形成黑圈(如A图),得出结论:___________。
(2)焰心所含物质探究:如图B,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在烛芯附近抽取气体物质。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该物质主要成分提出三种猜想:
①二氧化碳;②水蒸气;③石蜡蒸气,理由是液态石蜡受热会汽化。
猜想①②的理由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1)立即将注射器内物质注入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观察到___________ 猜想①成立
(2)立即将注射器内物质注入干而冷的烧杯。 内壁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白色固体物质。 猜想②不成立
(3)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 注射器口产生火焰,物质能燃烧。 猜想③_____
(实验反思)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成立,实验中产生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补充实验)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白烟”,“白烟”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石蜡燃烧是固态石蜡先受热熔化,然后在烛芯汽化形成气态石蜡后才燃烧。
Ⅱ、蜡烛熄灭原因探究。如图1和2实验中的蜡烛均会逐渐熄灭。
(1)图1实验中,烧杯底部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蜡烛(足量)逐渐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为___________。
(2)同学们对图2实验中蜡烛(足量)熄灭的原因展开研究。
(猜想与假设)①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过大;②可能是氧气被完全消耗。
(探究与结论)
(1)甲同学收集1瓶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封,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才慢慢熄灭。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假设①_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2)乙同学使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密闭装置内蜡烛(足量)从燃烧到熄灭的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下列判断或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实验开始时密封装置内是纯净的氧气
B.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已经耗尽
C.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氧气
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千磨万击描述的是竹石的外部形态,与化学变化无关;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描述的是乐器的弹奏,无新物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其中烈火焚烧涉及到物质的燃烧,必然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述的是自然景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D
【详解】
A、液体取用时,应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试剂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管略倾斜,试剂瓶口紧靠试管口,使液体药品缓慢流入试管内,故选项错误;
B、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满足左物右码,故选项错误;
C、不能使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酒精灯,故选项错误;
D、闻药品气味时应用手扇动,使少量到气体飘入鼻腔内闻药品气味,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3、B
【详解】
①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②铁锅生锈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③湿衣物晾干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④灯泡发光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⑤蔬菜腐烂后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即正确选项是①②⑤,故选B。
4、B
【详解】
“伐薪”是指砍伐木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炭”是指把木材加热,使木材变成炭,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炭,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5、B
【详解】
A、酒精挥发,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苹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电灯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切割大理石,物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
A、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衣服晾干是衣服上的水由液态变为气体挥发到空气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粮食酿酒是糖类转化为酒精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故选D。
7、C
【详解】
A 、木已成舟描述木头的物理形态的变化,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铁杵的物理形态大小的变化,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 、百炼成钢 涉及物质的燃烧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水状态变化,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8、A
【详解】
A、加热液体操作正确,A正确;
B、用天平称量固体质量时,天平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B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瓶盖倒放在桌面上,C错误;
D、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D错误。
故选A。
9、A
【分析】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可能有吸热、放热、发光等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详解】
A、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凝成的石蜡固体,点燃石蜡固体,会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水蒸汽遇冷凝结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将细铁丝绕成螺旋形,铁丝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不符合题意;
D、在研钵中把胆矾研碎,使大颗粒胆矾变成小颗粒,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常伴随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不会伴随化学变化。
10、C
【详解】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助燃性、可燃性、有毒性、腐蚀性等;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故选C。
11、B
【详解】
A、用试管给少量液体加热时,试管应倾斜,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且手应紧握试管夹长柄,不能紧握试管夹短柄,实验操作错误;
B、导管连接用水湿润导管,然后旋转插入,实验操作正确;
C、装置中长颈漏斗处漏气不能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操作错误;
D、胶塞塞紧要旋转插入,不能在桌面上按压,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B。
12、A
【详解】
A、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此选项操作正确;
B、取用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此选项操作不正确;
C、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此选项操作不正确;
D、读取量筒数值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此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1、② ③ ⑥
【详解】
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这些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是实验现象;
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是实验结论;
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是二氧化碳的用途。
2、
(1)坩埚钳
(2)锥形瓶
(3)胶头滴管
(4)试管夹
(5)长颈漏斗
【分析】
(1)
该仪器是坩埚钳,常用于夹持坩埚或蒸发皿进行加热。
(2)
该仪器是锥形瓶,常用作反应容器。
(3)
该仪器是胶头滴管,常用于滴加液体药品。
(4)
该仪器是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
(5)
该仪器是长颈漏斗,常用于添加液体药品。
3、
(1)闻起来有特殊气味的为乙醇,无味的为水
(2)点燃能燃烧的为乙醇,不能燃烧的为水
【分析】
(1)
气味不同,闻起来有特殊气味的为乙醇,无味的为水;
(2)
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点燃能燃烧的为乙醇,不能燃烧的为水
【点睛】
4、
(1) 平衡 大 小 游码
(2) 22.4g 17.6g
【分析】
(1)
托盘天平在使用前应先检查是否平衡,再进行称量;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2)
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质量是:20g+2.4g=22.4g;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故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实际质量是:20g-2.4g=17.6g。
5、
(1) 胶头滴管 烧杯 集气瓶 铁架台
(2) 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外焰 内焰 外焰
【解析】
(1)
①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②用于较大量液体的反应容器是烧杯;③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的是集气瓶;④可以起固定支撑作用的仪器是铁架台。
(2)
给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这样做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导致炸裂试管;给液体药品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给物质加热时,点燃酒精灯,观察到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其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6、
(1) 20mL 凹液面最低处
(2)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析】
(1)
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选择量筒时,量筒的量程应大于被量取液体的体积数且接近被量取液体的体积数,所以量取 15mL的盐酸,应该选择量程为20mL的量筒,故填20mL;
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填凹液面最低处。
(2)
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故填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三、实验探究
1、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水蒸气不能燃烧 能点燃 看到冷凝的固体 看到冷凝的固体 降低导管的温度,加速石蜡蒸气冷凝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固体小颗粒
【详解】
[猜想假设] 由于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石蜡可以燃烧,因此猜想3: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交流讨论] 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1错误,原因是水蒸气不能燃烧。
[实验分析]因为猜想2正确,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所以导管口能点燃 ,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因为猜想3正确,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石蜡蒸气冷凝成固体,所以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到冷凝的固体。
因为猜想4正确,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的混合气体,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石蜡蒸气冷凝成固体,但一氧化碳还能燃烧,所以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到冷凝的固体。
[实验拓展]
(1)实验中湿毛巾的作用是降低导管的温度,加速石蜡蒸气冷凝。
(2)熄灭蜡烛,出现白烟,白烟的成分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产生白烟的原因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固体小颗粒..
2、铁架台 酒精灯 倾斜 药匙或小纸槽 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先来回移动酒精灯,给试管预热,然后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试管壁上有水雾 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试管外壁有水没有擦干 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到灯芯 化学
【详解】
设计实验:
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铁架台,仪器b的名称为酒精灯,故填:铁架台;酒精灯;
进行实验:
(1)按正确操作向试管中加入药品,其操作方法是:先使试管倾斜,用药匙或小纸槽把药品送至试管底部,再直立试管,故填:倾斜;药匙或小纸槽;
(2)将装有药品的试管按正确方式固定好,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故填: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3)点燃酒精灯加热,加热的方法是先来回移动酒精灯,给试管预热,然后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故填:先来回移动酒精灯,给试管预热,然后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4)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生成无水硫酸铜和水,所以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雾,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故填:试管壁上有水雾;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反思评价:
(1)实验结束后,出现了试管破裂的现象,可能原因是试管外壁有水没有擦干或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到灯芯等,故填:试管外壁有水没有擦干;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到灯芯;
(2)硫酸铜晶体受热能分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填:化学。
3、外焰 水雾或水珠 二氧化碳2 A 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水蒸气 C AB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支持燃烧,且不能燃烧
【详解】
(1)温度越高,木条易被炭化,点燃蜡烛,两边变黑,中间未变色,说明火焰火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有水雾或水珠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取下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变浑浊,此现象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水雾或水珠;二氧化碳或CO2;
收集证据:
①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的目的是检验白烟是否是二氧化碳,但蜡烛燃烧时,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会影响白烟成分的检验,故填:A;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②在白烟上方罩一干冷的玻璃片,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故填:水蒸气;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小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C的正确性,又因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同时证明了假设AB不正确的,故填:C;A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支持燃烧,且不能燃烧。
4、外焰的温度高 烧杯内壁变浑浊 成立 石蜡蒸气冷凝成固体 能 不助燃,不可燃 不合理 D
【详解】
Ⅰ、蜡烛燃烧过程探究。
(1)火焰结构特点探究:点燃蜡烛,将一张滤纸从火焰上方盖下,12秒后取出,观察到滤纸上炭化形成黑圈,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温度最高。
[猜想假设]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提出猜想①和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文字表达式为:,故填:。
[实验探究]
(1)因为猜想①成立,所以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故填:烧杯内壁变浑浊。
(3)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注射器口产生火焰,物质能燃烧,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没有可燃性,石蜡具有可燃性,所以猜想③成立;故填:成立。
[实验反思]
猜想①不成立,实验中产生明显现象的原因是石蜡蒸气冷凝成固体;故填:石蜡蒸气冷凝成固体。
[补充实验]
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白烟”,“白烟能燃烧。故填:能。
[实验结论]
Ⅱ、蜡烛熄灭原因探究。如图1和2实验中的蜡烛均会逐渐熄灭。
(1)图1实验中,烧杯底部产生大量气泡,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蜡烛(足量)逐渐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不助燃,不可燃;故填: ;不助燃,不可燃。
[探究与结论]
(1)甲同学收集1瓶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封,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才慢慢熄灭。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假设①不合理;故填:不合理;
(2)A.实验开始时密封装置内不是纯净的氧气,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56%,选项A错误;
B.根据图3可知: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过少,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选项B错误;
C.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氮气、氧气等,选项C错误;
D.由图示可知,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选项D正确。
故填: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