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用分子、原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A.水凝结成冰,说明水分子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的分子
B.大块石头碎成小块石头,说明分子可以被分裂
C.水银温度计受热汞柱上升,说明汞原子受热体积变大
D.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铝的元素符号是
A.AL B.Cl C.Al D.CL
3、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地壳中元素含量 B.物质简单分类
C.原子结构 D.元素、原子、离子关系
4、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28 B.属于金属元素
C.元素符号是Ni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 g
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
B.架在高处的铜导线夏季变得比冬季长——原子体积随温度的升高面变大
C.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氧分子——分子很小
D.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6、下列依据证据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证据 结论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木条熄灭 该气体是氧气
B 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的变化 一定是化学变化
C 1滴水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体积很小
D 氧分子和臭氧(O3)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 氧气与臭氧性质一定相同
A.A B.B C.C D.D
7、下列相关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铁片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食物腐烂----分子并没有停止运动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8、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的粒子
B.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证明分子可以再分
9、如图为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化学性质相似的一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10、能闻到花香的原因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下表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通过此表,可以总结出的规律有: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2、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 ;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 。
(2)硫元素和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的___________不同;硫元素和氧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原子的___________ 相同。
(3)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___________ 。
3、用化学用语表示:
(1)磷元素__________。
(2)3个铁原子_______。2个氢氧根离子_________。
4、氯化钠是由______构成。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溴元素(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图中x=______。
(2)图2表示的微粒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填字母,下同)。
(3)与溴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碘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已知碘的原子序数是53,中子数为74,则碘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___,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
2、已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 另一种A原子的质量是3.986×10-26kg,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是多少?
3、已知一个碳原子质量为a Kg, 一个X原子质量为b Kg, X3+核外有10电子,求:
(1)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X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气(NH3)的水溶液具有碱性。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是酚酞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现象是溶液变红色。由实验Ⅰ说明______;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
(3)实验Ⅱ中有同学闻到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另一个小组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乙),在A、D试管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乙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
2、为探究微粒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小明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一:烧杯B中加入10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往烧杯A中加入浓氨水;用一个烧杯将A、B罩在一起(如图)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中溶液变色.
(1)该实验研究微粒_____的性质.
(2)根据实验一的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_____.
实验二:如图先往甲、乙装置烧杯A中分别装入30℃、80℃蒸馏水20mL,再进行实验(操作同实验一).实验时,发现往甲装置烧杯B中溶液颜色改变的时间比乙装置的时间长.
(3)该实验研究_____对微粒运动快慢的影响.
(4)根据实验二的现象,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水凝结成冰,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说明水分子不发生改变,没有产生了新的分子,选项A错误;
B、大块石头碎成小块石头,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块石头和小块石头中的分子没有改变,选项B错误;
C、水银是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温度计中的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是利用了汞原子的间隔受热变大,而不是体积变大,选项C错误;
D、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向四周扩散,花香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闻到香味,选项D正确。
故选:D。
2、C
【详解】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故铝的元素符号是Al。
故选C。
3、B
【详解】
A、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氧>硅>铝>铁>其他,故选项错误;
B、物质包含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包含化合物和单质,故选项正确;
C、原子中包括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可拆分为质子、中子,故选项错误;
D、氧离子和氧原子质子数相同,均属于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4、D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8,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子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Ni”,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B
【详解】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故不符合题意;
B、架在高处的铜导线夏季变得比冬季长,说明了热胀冷缩的原理,故符合题意;
C、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氧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不符合题意;
D、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详解】
A、当混合气体中氧气含量不足时也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错误;
B、物质颜色的改变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为液态氧时,变为淡蓝色,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
C、20滴水是1mL,一滴水的体积很小却含有多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体积很小,C正确;
D氧分子和臭氧(O3)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但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它们的性质也不同,D错误。
故选:C。
7、B
【详解】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选项说法正确。
B.铁片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在空气中发红光,不燃烧,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食物腐烂后,分子并没有停止运动,选项说法正确。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因此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8、B
【详解】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的粒子,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C、分子、原子间都有间隔,错误。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大,错误。
故选:B。
9、B
【详解】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8个电子是相对稳定结构。但第一层就是最外层的,2个电子就是相对稳定结构。图中①③都是相对稳定结构。
综上所述:选择B。
10、C
【详解】
能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有些原子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4)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分析】
(1)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氢原子的中子数为零,故总结出规律是:有些原子可以没有中子;
(2)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氢原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而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故总结出规律是: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不同种原子质子数不同,故总结出规律是: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4)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每种原子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书都相等,故总结出规律是: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2、
(1) 原子核外都有3个电子层 该周期中的原子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8逐渐增加
(2) 质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
(3)Na+(或Mg2+、Al3+)
【解析】
(1)
同一周期中,各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同一周期中的原子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8逐渐增加。
(2)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核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硫元素和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硫元素和氧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
阳离子带正电,氖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一共有10个电子,故核外电子数是10个电子的带正电的阳离子可能是Na+(或Mg2+、Al3+)。
3、
(1)P
(2) 3Fe 2OH-
【解析】
(1)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故磷元素表示为P;故填:P。
(2)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若表示多个原子,则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铁原子表示为3Fe;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离子,则在该离子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2OH-;故填:3Fe;2OH-。
4、氯离子和钠离子 原子
【详解】
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或Na+和Cl-)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
(1)7
(2)BC
(3)D
【分析】
(1)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35=2+8+18+x,x=7;
(2)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B、C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3)
D最外层电子数与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7,化学性质相似。
三、计算题
1、53 127
【详解】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故碘原子的核电荷数是53;相对原子质量是≈质子数+中子数=53+74=127。
2、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详解】
见答案。
3、(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X3+核外有10电子,故X原子的核外有13个电子,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13,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详解】
(1)见答案;
(2)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酚酞溶液变红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水中形成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 对照实验 B、C中溶液变红,且C中变红更快 浓氨水显碱性,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
【详解】
(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是酚酞不变红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现象是溶液变红色,氨水显碱性,说明浓氨水可使酚酞变红;
(2)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中MH3会发出来后,在A中溶于水形成氨水,可使酚酞变红。烧杯B的作用是形成对照实验;
(3)①实验中可观察到B、C中溶液变红,且C中变红更快;
②因为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在热水中氨气分子温度高,运动的快,比B中的氨气分子先进入酚酞溶液中,C中先变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有点是实验在密闭容器内进行,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
2、在不停地运动 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成红色 温度 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详解】
⑴烧杯B中加入10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往烧杯A中加入浓氨水,说明A中的氨水分子通过运动进入B中,该实验研究微粒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性质;
⑵根据实验一的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成红;
⑶往甲、乙装置烧杯A中分别装入30℃、80℃蒸馏水20mL,对照试验可知,只有温度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该实验研究温度对微粒运动快慢的影响;
⑷根据实验二的现象,小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点睛】
控制变量原则,只有研究的因素不同,其他影响因素都必须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