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短文两篇 日·月备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下短文两篇 日·月备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10 20:4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课题:短文两篇
单位:柳埠中学 主备人:冀翠萍
(复备:陈允红)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有关“姮娥奔月”“夸父追日”的传说的基本故事。
2.学生想知道的: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能通过查阅字典、为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注音,并初步把握字形,同时可以简单的概括文章内容,浅层体会作者的感情。八年级学生自学能力有所加强,60%的学生能积极合作探究。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对学困生的关注:学生的课文朗读没问题,但理解作者的情感难度较大,应让他们多读多说多理解。同时借助活泼有趣的语文活动来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课堂多关注提问、课下仔细检查悉心指导,来欣赏、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强化通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3、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
【教学重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姮娥奔月”“夸父追日”的传说。
2.搜集有关描写月的诗句。
3.搜集巴金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巴金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姮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自学 点拨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 鬼 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 虎 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二)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字词掌握:
旸(yáng):日出。 浸(jìn)
姮(héng)娥,即嫦娥。 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四)齐读课文,点将朗读。
(五)引导自学: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明确: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明确: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明确: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6)“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明确: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创新支点: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意层的理解?
明确: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课堂小结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论及巴金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中所载姚春树的一段话能够引领我们更好地走进巴金的作品,他说:“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热情的青春气息。
拓展延伸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例: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教学后记】
巴金的《短文两篇》是自读课文,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完成两篇短文的教学,正符合“自读课”的课时要求。从“教课文”与“用课文教”的角度看,是真正地在课文教学中增加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熏陶学生情感。所以说朗读、品读本文是教学的关键,本节课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尤其是分角色朗读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解读本文起了及其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