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现实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特性。
教学过程:
1. 对话导入
以学生比较喜欢的QQ聊天为主线,以近期的月考结束开启谈话内容,在和校长的聊天过程中,问道你班考得怎么样?
2. 探究新知
(1)求平均数的方法——“先合后分”
出示分段统计表,学生独立思考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感知平均数的特性——“趋中性”
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猜一猜,平均分会是多少呢?
问:能低于54分吗?能高于100分吗?
(明确评分在最低分和最高分之间)
通过分析验证,平均分应该是在最低分和最高分这个范围内。学生再次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计算平均数时,设计借助Excel表格,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最终得出平均分是82分。
问:有个同学的分数刚好是82分,这两个82分一样吗?
预设:
生:不一样。一个是评分82,代表的是我们班的整体水平,一个代表的是个人成绩。
(3)感知平均数的特性——“敏感性”
出示四(3)班和四(4)班的成绩统计表
问:你能否判断出哪个班级考得好?
猜想:对我们班的成绩有影响吗?
预设:
生1:没有影响。刚好考了82分。
生2:有影响。考得好会拉高平均分;考得不好会降低平均分。
验证猜想:
小明参加补考,考了22分。有学生说;如果考100分,就多出了78分,可以分给其他同学,刚好和三班一样多了。
问:他说得有道理吗?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变化。)
(4)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
引导更直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小结:这是我们所学习的有关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平均数的特性。那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3. 巩固练习
(1)评成绩: 体育老师评定小刚立定跳远成绩
第一次:1.67米;第二次:1.72米;第三次:1.69米
(2)订校服:四年级8个班大约要订多少套校服?小明脱口而出定640套!
(3)小红参加唱歌比赛5个评委给出如下分数,那么小红最终得分是多少?
9 7 5 8 4
4. 课堂小结
本节课马上就接近尾声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