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短文两篇》导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下-《短文两篇》导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10 20:44:14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8课 课题:《短文两篇》
主备人:仲南中学 周婷婷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语文新课标指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日》《月》这两首散文诗,直接以“日”“月”为题,揭示了作者歌咏的对象。课文通过对太阳和月亮的咏叹,表露了对人生、社会的思索,抒发了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两者合则相互彰明,分则相互独立,构思上颇具匠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的:学生对散文诗有初步的理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学生未知的:短文中的象征手法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加之作品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
学生想知道的:理解文章主旨和结构
关注学困生:学困生对于理解作者的感情有难度,需多加关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强化通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学生要深刻体会并追求学习其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 、 疑读法 、议读法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当时的环境背景,通过观看可以增强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的朗读,落实基础知识,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旸 (yáng) 谷 撮(zuǒ) 皓月(hào) 姮娥(h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倘使 轰轰烈烈 瞬间 皓月 露台 旸谷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学生自行用百度搜索进行查阅):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
开头两段,作者由飞蛾扑火联想到夸父追日,他们都是追求光和热的。
第三段,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所求的理想人生。
第四段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第五段作者用“甘愿”一词,表现为了理想和追求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查看月亮的有关资料,并要求学生派出代表对相关信息进行朗读和解读。
结合查阅的资料,体会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明确:
前两段主要写对月时的心绪,“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
第三段没有了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别样独特的感受。
从第四段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不是悠闲、自在的,而是忧愁、沉重的。
第五段,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3-5段也是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写月光下的感受,月光是死的光。
第六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的姮蛾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只不过飞蛾和夸父是追求光和热,而姮蛾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但是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这一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姮蛾奔月的传说,表达心中的愿望理想。
【创新支点】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作业设置】:
基础题: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条。
讨论题:推荐阅读:巴金《家》,散文集《龙虎狗》,并结合本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小组中交流。
【板书设计】:
? 短文两篇 ?????? ??巴金 日????????????????月 发光、发热????????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 死??????不如?????生 轰轰烈烈、?????????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
短文两篇导学案
1、了解作者、背景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写作年代?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2、看导语,默读课文。
3、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并理解生字。
旸 姮 皓 浸
一撮灰,撮,量词。
一瞬间,一眨眼,转眼。
寂寞:孤单冷清。
倘使:假使。
长空:辽阔的天空 。
皓月:明亮的月亮。
咏叹:歌咏。
舍弃:放弃。
甘愿:心甘情愿。
凭栏:依着栏杆。
飞蛾扑火:飞蛾扑到火焰上,今比喻自取灭亡。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