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数学四下 7.2平均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小学数学四下 7.2平均数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5-19 12:1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圆片。
4、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知道关于“平均数”哪些知识?
1、什么是平均数?
2、怎样求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自己提出想了解的知识,并带着这些问题探究新知,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设疑引欲,激趣导入
(1)教师引入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2)对于老猴子的这样的分法,你有什么想法?
(3)怎样分才能做到公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起矛盾,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2、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方法一:学生思考,动手操作移动的过程,揭示“移多补少”的方法要领。
教师直观演示并提问:现在每个猴子有4个桃子,这个4是它们的什么数
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继续观察: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哪个量没有变?(总量)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图,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移一移,说一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移多补少”的方式使学生直观理解平均数。】方法二:还有没有其它分法来平均分?
可以把这些桃子先合起来再平均分成三份。
根据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列出算式。
(7+2+3) ÷ 3 = 4(个)
强调:公式法要领先合并再平均分。
【设计意图: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
3、教师总结平均数的两种计算方法。
(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总数量÷总个数=平均数
4、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含义、计算方法。
出示例题,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学校四(1)班和四(2)班的同学进行篮球比赛,四(1)班的5号选手不小心摔倒,场下有7号和8号选手替补,
到底该换谁上场呢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第五场 平均分
7号 9 -- 11 13 --
8号 7 13 -- 12 8
上面是7号和8号在几场比赛中的得分情况,你认为选谁上场比较有优势。
同座交流,全班汇报。
教师总结:由于两位队员参赛的场次不同,不能比总分,比两个队员平均分比较合理。
7号运动员场上平均得分:(9+11+13)÷3=11(分)
11就是9、11和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8号运动员场上平均得分:(7+13+12+8)÷4=10(分)
说一说:10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根据两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选7号运动员上场比较合适。
比较归纳:这两个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1)先求出总数 (将各部分加起来)
(2)再除以份数
(3)最后得到平均数
结求平均数的公式法:总数量÷总个数=平均数
总结平均数的意义 :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特别是总个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较两种数据的总体水平,一般用平均数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5、平均数的范围。
比较平均数与这组数据中的数之间的关系:
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
6、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 举例说一说。
预设:(1)王老师家平时很节俭,平均每月仅用30度电。
(2)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3)实验小学全体师生帮助困难同学,平均每人捐款3元。
(4)我国近十年平均每年浪费粮食约500亿千克。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现在能解决了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三、 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下面我们要利用刚才所学的关于统计和平均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你 判断下面哪些说法是不合理的。
(1) 李刚所在的小学篮球队队员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所以李刚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
小结:平均数是为了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五二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有的同学身高会超过150厘米,有的身高不到150厘米。
(4)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2、池塘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
教师强调:平均数是虚拟的数,并进行防溺水教育。
3、只列式不计算。
少先队员为敬老院做衣架,平均每人做几个?
(1)小华做5个,小红和小强共做8个,小芳做7个。
(2)小华做5个,小红和小强各做8个,小芳做7个。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
4、实践拓展题:下面是王明在‘‘课文朗诵比赛”中6名评委给出的成绩。请你算出王明最后的得分。
评委 A B C D E F
分数 84 92 86 90 82 88
强调:比赛规则,为了公平起见,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算选手的平均分。
5、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平均数
1、什么是平均数?
平均数是为了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怎样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法
(2)公式法:先合并再平均分
总数量÷总个数=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