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8.1 认识平均数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8.1 认识平均数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5-19 12:2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年级科目: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
课题:平均数 星期 三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二.平均数意义的探究 三、深化理解四、拓展运用四、课堂回顾 师: 大家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师: 我与四年级的三位同学进行了一场踢毽子比赛,看谁一次踢得最多大家想知道比赛结果吗?师:课件出示第一位选手小强的成绩,5个。他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老师很大度又给了他两次机会,成绩分别为5个,5个。同学们思考用哪个数据表示他一次踢毽子的成绩比较好?师:出示第二个学生小林的比赛成绩3个。有了 小强的例子小林自然也有两次机会,成绩分别为,4个,5个。同学们思考用哪个数据表示小林一次踢毽子的成绩比较好? (在追问中澄清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次个数一样多,这一过程叫移多补少。) 师:听取汇报课件展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第三位选手小刚顺理成章获得三次机会成绩分别为,2个,3个,7个。思考用哪个数据表示小刚一次踢毽子的成绩比较好?师:听取学生汇报:用数据4个表示合适,并及时追问三次的成绩没有4,它是怎样得到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均数”并用课件展示求平均数的过程: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均分。师:该轮到老师上场了,看到前三位选手的成绩很不理想。于是老师主动要求踢四次,先看前三次的成绩:6个,4个,5个。思考:当他们看到我的成绩后会怎么想? 师:出示第四次成绩,1个。 师:如果我最后一次踢几个就能赢?(比如:5个,9个)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感受:只要有一个数据发生变化,平均数就变了。(易变性)师:课件出示练习巩固: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 12、10、6、4厘米 高的水,这四个杯子水面的高度的平均数是多少厘米2.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下河游泳会有危险吗?3. 《2014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70岁的老人看到这则消息哭了,为什么 请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劝慰老人。4. 我们校长要为学校的教师,订购一批新床,如果按照全体教师的平均身高订购合理吗?为什么?师:这节课我们学了平均数,你想对平均数说些什么? 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生:简单交流:5个。因为他每次踢毽子的个数一样多。生:认真听取汇报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汇报。(重点汇报:1.用2个或5个表示小林一次踢毽子的成绩合适吗 为什么?2.为什么用4合适,4怎么来的?)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汇报。(重点汇报:1.小刚发挥很不稳定,用2个,3个或7个表示小林一次踢毽子的成绩行吗 为什么?2.选择哪个数据合适?它是怎样来的?)生:结合自己的交流,教师的总结,感受平均数表示统计个体的一般水平。(无中生有)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6、4、5的平均数。 生:计算6、4、5、1的平均数。并思考老师多踢了一次,为什么成绩越差了?关键差在哪一次?最后一次踢几个就能赢?生:1题应先估计再计算,体会平均数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2题强化理解平均数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无中生有,有时还会骗人)生: 感受:数学是聪明人的游戏,学好数学你会变得更聪明。生:通过描述回顾本课新知。
板 书设 计 设 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合并均分 同样多 代表一般水平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