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
班级_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__成绩________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
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
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
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
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
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
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
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
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
《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
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
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
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
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
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
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
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
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
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
1
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
(《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
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
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
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
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
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
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
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
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
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
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
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
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
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
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
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
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
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
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
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
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
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
们似也毋庸反对。
(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
2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
3.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3分)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4.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意思是说他的诗表面质朴简单,
内在美丽丰富。请以《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为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苏评陶诗的理
解。(6分)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题。(共 18分)
大勇斋记
【1】
勇,天下之达德,仁知之卒徒也。仁知帅乎中,坚挺乎其不回,于是选锋 劲骑,听
指麾而疾驰,如雷如霆,不可遏也,夫是之谓勇。盖仁知不能自行,而驾勇以.行,及其成
3
功,则勇亦得参乎仁知,同为达德。苟不周于仁知,昧乎不辨其是非,茫乎不计其公私,
惟其情之所徇.而果行焉,曰“吾天下之勇也”;知有勇,而不知有其.身,而不知其违乎仁,
既违乎仁,不得谓之知。故德之蔽,惟勇为多。
庐陵张生名其室曰“大勇”。大勇之云,盖出自《孟子》。其一则对齐宣王之问,而劝.
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盖当是时,周德衰矣,周命替矣,天下之民困于.虐政极矣。齐以.
【2】
万乘之国,七九有之一 ,苟有志于斯民,则文武之事,反掌可为。勇之时义,岂不大哉?
【3】
然非所以为众人言也。其一则引曾子谓子襄之言曰:“自反而不直,虽褐宽博 ,吾不惴
焉;自反而直,虽千万人,吾往矣。”其意惟在论北宫黝、孟施舍之勇,非圣人之徒之勇
而已。曾子,传孔子之道者也。孔子论行三军,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必不怙恃其.直,而以身当千万人也必矣。且直不直在我,
于人乎何与?虽千万人,吾往矣,抑亦何所用其直哉?曾子之雅言,称吾友犯而不校。子
【4】
思之.作《中庸》,得之于.曾子也。及其语勇,则引孔子告子路之言曰:“衽金革 ,死而不
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而君子居之。”则子
路之勇,孔子未之.取也,曾子亦未之取也,然则如之何?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
礼为仁。”克己,人人之所难,而颜子跃然任.之,君子之大勇盖如是!曾子曰:“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
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之大勇盖如是。
【5】
生也好勇,盍求诸孔子之训,而服膺 乎颜子之事、曾子之言?则其为勇也,庶几乎
无蔽矣!于是乎言。
(取材于刘基《诚意伯文集》)
注释:【1】锋:借指刀、剑等有刃的兵器。【2】七九有之一:长久为战国七雄之一。九,
通“久”。【3】褐宽博:古代贫贱者所穿的宽大粗布衣服。亦借指贫贱者。【4】衽金革:以
兵器、甲胄为卧席。形容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迎敌。【5】服膺:衷心信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其情之所徇.而果行焉 徇:依从
B.而劝.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 劝:勉励
C.而颜子跃然任.之 任:承受
D.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夺:夺取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天下之民困于.虐政极矣 得之于.曾子也
B.而不知有其.身 则必不怙恃其.直
C.子思之.作《中庸》 孔子未之.取也
4
D.而驾勇以.行 齐以.万乘之国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仁知帅乎中 仁智在其中为统帅
B.苟有志于斯民 如果有志于拯救那些百姓
C.称吾友犯而不校 赞扬自己的朋友被冒犯也不计较
D.盍求诸孔子之训 为何不从孔子那里总结各种教训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借为庐陵张生书斋写记文的契机,就“大勇”从正面反复论述。
B.文章开宗明义,勇如同仁智一样,三者并行为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
C.作者认为“勇”的时代意义重大,但这一意义难以跟一般人说清楚。
D.关于大勇,孟子认为曾子高于北宫、孟,孔子则肯定颜渊否定子路。
10.阅读全文,说明勇与仁智的关系,并概括“勇”的几种表现。(6分)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 11-12 题。(共 8分)
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
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
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
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
11.根据第①则章句,简要说明子路、颜渊的“志”各是什么,由此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4 分)
1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的学者译为“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我。
使年轻人怀念我”,有的学者译为“老年人得到安顿,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
怀爱护”。你认为哪种译法更好?请加以比较,并结合第②则章句简要说明理由。(4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1-13 题。(共 12分)
【1】
读杜诗
陆游
5
【2】
城南杜五 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3】 【4】
一门酣法 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 。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5】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 非唐诗。
【6】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 遇合非公谁?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注释:【1】此诗作于陆游被罢官后闲居绍兴时,诗人已 71岁。【2】杜五:指杜甫的祖父杜
审言。【3】酣法:作风。【4】挺之:严武父亲的名字。【5】《生民》《清庙》:均为《诗经》
篇名。【6】马周:起初怀才不遇,后受到唐太宗重用。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轻”句,写少年杜审言狂放不羁,称大自然为“小儿”。
B.“惜哉”句,写杜甫虽然有千万种本领,可惜却未能施展。
C.“《生民》”句,写杜甫的诗境界宏远,绝非一般唐诗可比。
D.“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作诗人的典范予以尊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写杜氏祖孙的态度风貌,为塑造杜甫的非凡气度作铺垫。
B.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生前遭际和身后名望的惋惜。
C.诗人用马周遇太宗的典故,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
D.诗人借读杜诗来抒己怀,抒发了徒有壮志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
15.本诗中的杜甫形象与你阅读杜甫诗歌后认识到的杜甫一致吗?请对照《蜀相》,结合《读
杜诗》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6分)
16.在横线上写出原句。(10分)
(1) ,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2)黄河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3)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4)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5)羌管弄晴, , 。(《望海潮》)
(6) , ,难赋深情。((扬州慢))
(7)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
(8) ,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
(9) ,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
(10)矮纸斜行闲作草, 。(《临安春雨初霁》)
6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7-20题。
西洲何处
夏磊
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较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
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
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
【1】
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 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
代真的有一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病重时途经西州门,他死后,
羊昙不再出入西州门。有一天醉酒后不觉来到西州门,禁不住伏鞍痛哭。虽然诗里的西州
城早已无从找寻,但这个名字却是再也忘不了了,并且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样,
虽然相隔不远,却只能在心里梦想着彼岸。
我其实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温庭筠诗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却
情愿把它们拉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边就是那个诗意的世界。
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
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
脖领。我知道,我要去寻找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西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那里有
乌桕,也有花千树吗?
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渐渐地,我也过
了总是在脑子里幻想西洲的年龄,生命中路过了几个渡口,也到达了几个彼岸,可我还是
没能忘记从前的那点儿梦想。我不想放弃每一个彼岸,有谁来渡我过去呢?
我此刻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
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自从屈原
“行吟泽畔”来到湘江岸边,后世文人在水边的喟叹抒怀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没有谁可
以直视“屈原问渡”的背影,也没有谁可以对他视而不见。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
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水边踯.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
口。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
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
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
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贾谊也遭贬来到了长沙的这个渡口,他在水边写了篇赋,
投到江水之中。在这篇赋里,贾谊用许多比喻来称颂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条折中的路子,
他一时感叹“呜呼哀哉,逢时不祥”,一时又说“何必怀此都也”,总之是说,对岸还是要
7
去的,办法总归是有的。
任何对屈原的评论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
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渔父的道家处世方略是说服不了他的。屈原追
【2】
随先贤彭咸 而去,他没有渡到什么地方,却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
我没有遇见生命中的“渔父”。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
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
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
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
郁达夫是在上海“接到了警告,仓皇离去”,回到老家富阳而来到了这个渡口的。在一
位洗米少妇的指点下寻到这夜渡,高喊两三声,船就来了。到了对岸,黑黢黢的桐君观却
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颐.养.天.年.。像严
【3】
子陵 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民权
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
士。就是这样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士,在去新加坡做
抗战宣传时,写下了“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样的壮语。
江对面的严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这里发生了什么,他还在安享范仲淹送给他的“先生
之风,山高水长”。而我们知道了郁达夫的选择,也无须太多的评价。郁飞先生说过,他父
亲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文人。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他
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
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
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
站在富春江边看江水东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实就在人的心里。追随自己的内心就无
所谓此岸彼岸。于是,还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
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论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
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
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
(取材于夏磊同名散文)
注释:【1】羊昙:东晋名士,谢安的外甥,擅长唱乐,谢安十分欣赏他。【2】彭咸:商朝
末年贤大夫,因为向纣王进谏不被采纳而投江。【3】严子陵:东汉高士,拒征召而归隐富
春江衅,耕钓以终。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在水边踯.躅. 踯躅:意为徘徊不前的样子
8
B.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 惨淡:形容做某件事煞费苦心
C.结庐读书,颐.养.天.年. 颐养天年:慎言养性,免祸全生
D.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 山高水长:指路途遥远,多有阻隔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庭筠笔下西州城美丽的景色和羊昙醉酒的故事丰富了作者的想象。
B.贾谊同情屈原的遭遇,但他认为尽管环境恶劣,也应顽强地活下去。
C.“只是一个文人”,意为郁达夫应该过结庐读书,颐养天年的日子。
D.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诗句,这些诗句优美并且蕴含作者的人生体验。
19.本文题目是“西洲何处”,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作者心中的“西洲”在哪里。(6 分)
20.请结合全文,简述“屈原问渡投江”“郁达夫抗战救亡”两个材料的作用。(6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①在入世 20 周年之际,高水平开放对于促进深层次改革具有“关键性作用”。②中
国改革开放仍然需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③纵观中国改
革开放 40多年的历史,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密不可分。④改革是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开
放则是改革的保障与推进器。⑤特别是在中国的改革进程已经进入深度结构重组和利益调
整深.水.区.的当下,改革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迫切需要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⑥党中央扩
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中国在开放中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会成为打破各种阻力、冲破各种利
益藩.篱.的制胜关键。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加引号的“关键性作用”不能改为“关键作用”。
B.第②句在表意上不合逻辑。
C.第③句画线处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D.⑤⑥句中加点的“深水区”和“藩篱”两个喻体形象准确。
(2)不改变原意,从第④句画线的“基础”与“推进器”中任选一词作修改,使这两个词
语字数相同。(2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 字左右。
(1)有一首诗题目为《生活》的小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
请为这首小诗写一则短评。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
9
(2)冬奥会上,谷爱凌“一飞冲天”,短道速滑梦之队“一往无前”;冰场雪场,三四岁儿
童“如龙飞舞”,六七十老汉“如箭滑下”……
请描写一个冰雪运动的场景。要求:语言生动,描写细致。
(3)近日,《中国诗词大会》要开设中学生专场,旨在增强青年人读诗写诗的意愿。请合
理引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几句话,为主持人设计一
段开场白。要求:主题鲜明,符合情境,语言流畅。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你
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顺畅。
(2)请以“想飞”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