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能说出全文的说明过程,把握文章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B、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及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增强语言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能说出全文的说明过程,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及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思维导图法
3、比较朗读法
4、延伸拓展法
5、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能说出全文的说明过程,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1、播放《二十四节气歌》 2导语: 山坡青青花朵笑通知春天的来临 大槐树上知了叫报告夏天的光顾 蓝天白云风景好暗示秋天的造访 漫天雪花风中飘传达冬天的问候 学生跟读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本课学习的内容。
二、筛选信息 流程(一) 出示以下阅读要求: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相关信息 (学生勾画完毕以后抢答展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流程(二) 教师点拨: 1、出示原文(3自然段: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出示方法:这是过渡句,承上的作用,抓住“这些”一词,联系上文内容加以说明。 2、筛选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时,学生无法完整的提取知识。 出示方法:找提示词,如文章提到的“首先”、“此外”、“还可以”等词 明确内容 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
总结 总结提取信息的方法:(导学案25页) 1、寻找过渡句 2、寻找提示词 3、寻找段落中心句 4、寻找设问式语句 明确内容 意在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和概括内容的能力。落实教学重点一
三、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思维导图(导学案28页) 2、追问:全篇文章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呢 (教师进行补充:说明逻辑顺序的相关知识,为探究局部做准备。) 1、速读课文,完成课前准备好的思维导图填空单。 2、两位同学展示填好的思维导图,并配以解说,理清全文的说明过程。 画思维导图意在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顺序,让学生有条理的进行说明事理,训练学生的分析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的思维品质。
四、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学习6~10自然段) 1、借助填好的思维导图,质疑:作者在说明物候来临的决定因素时,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预设:学生很容易答道是逻辑顺序) 2、追问:作者运用了怎样的逻辑顺序 (预设: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根据前三个是从空间,后一个是从时间角度来进行分析) 3、教师出示提示词。如:“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 精读6~10段, 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回到文本找出提示词。得出结论:这些词语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排列,表明了一个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意在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落实难点
五、当堂练习 再次出示问题: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用寻找提示词) 快速作答 对提取信息的方法进行巩固运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巩固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揣摩语言 教师出示练习题(导学案27页—活动三的2题和5题) 并进行点拨给予表扬 小组合作:自由选择语句并赏析展示 巩固旧知
二、巩固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出示练习题(课本31页3题) 并进行点拨给予表扬 小组合作:自由选择语句并分析 巩固旧知,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出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首古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理解古诗后,根据这篇课文所学的物候知识进行解释说明。 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时,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四、布置作业 1、用课后词语“销声匿迹”和“草长莺飞”造句。 2、试着画出《恐龙无处不再》一文的思维导图,理清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从而把握说明顺序。 1、加强词语基础知识的运用。 2、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获得解决新知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