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中考提分策略
授课人:柳老师
课内文言文
提分策略
考察形式:
积累与运用 文言文阅读
题目 年份
桃花源记 2004年 2010年 2017年
岳阳楼记 2006年 2016年 2010年 2013年 2021年
醉翁亭记 2009年 2008年 2014年 2018年
送东阳马生序 2011年 2019年
曹刿论战 2012年 2021年 2019年
出师表 2008年 2018年 2009年 2016年
柳老师内部资料
题目 年份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5年 2013年
爱莲说 2020年 2012年
马说 2015年
湖心亭看雪 2014年
小石潭记 2017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07年
陋室铭 2007年 2011年
木兰诗 2019年 2020年
柳老师内部资料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断句
文侯:魏国君主。 讲:和解。
【师大】原文: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已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课本迁移
鱼,我所欲也。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
/
/
/
文侯:魏国君主。 讲:和解。
10.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 分) A.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B.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C.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D.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1、名词前后。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句首发语词:夫、盖、焉、惟、斯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等词;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耶(邪)等。
断句技巧
3、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4、对偶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名词前后七成断,
转折词前八成断。
助词之后九成断,
对偶句中必须断。
断句口诀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断句练习
3、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危害岂不多哉
4、夫国中之乐非在山川而碧溪流月红楼飘灯也
翻译
小练习
判断正误: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翻译:秦王神色沮丧,长跪着向唐雎道谢。( )
去
离开
方其(代词)系燕父子以组。
推断技巧
【推断】“纟”与丝织品有关。借助句子内部语境,
这里应该是“绳索”。
当他们用绳索把燕父子捆绑起来。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推断技巧
【推断】“芷”是“艹”,与植物有关。
根据“岸芷汀兰”的结构(并列短语)特点,
推知“芷”与“兰”相应。
“兰”为“兰花”,有香气的植物,
“芷”则为“香草”。
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 、犭、 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忄(心)、讠(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推断技巧
推断练习
逐
适
趋
芥
策
稷
推断练习
1、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2、八百里分麾下炙
烤
斜眼看
【吉大】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 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2 分)
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11.回答如下两个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1)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什么? (2 分)
(2)文章结尾写“逵悟”,王逵明白了什么?(2 分)
说明文阅读
提分策略
1.说明文的类别
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道理等科学知识。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空辑(机),逻辑的辑jí】
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例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
1.时间顺序
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
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
②从原因到结果;
③从一般到特殊;
④从整体到部分;
⑤从概括到具体;
⑥从主要到次要等。
介绍热胀冷缩的现象,说出这种现象产生的本质
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整个故宫的形状结构特点,各个殿的形状结构特点
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结合具体建筑说特点
中国菜的特点,先主要介绍八大菜系,再去介绍其它菜系
从一般三角形,到特殊的等腰、等边、直角三角形
看时间
看方位词
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列数字
A.标志:数字——确数、小数、分数、倍数、百分比(与年代区别)
1.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
2.2013年、2014年美国的德州大学和罗切斯特大学相继找到隐形的方法,
201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发明出了隐身斗篷。
B.作用:准确、具体,增强科学性与准确性。
②举例子
A.标志:例如、比如、譬如、据说
1.例如,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有时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了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
2.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业,发展深海渔业。比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到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
B.作用:使抽象、概括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便于理解。
③作比较
A.标志:比、较、而、相对于、也
有一次,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B.作用:突出强调,便于把握事物特征,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差别。
④打比方
A.标志:像、如、犹如、仿佛
1.桥是一条板凳,板凳的腿是“桥墩”,下面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
2.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B.作用:将抽象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使语言生动有趣。
⑤下定义(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做概括)
A.标志:是、这就是、叫作、称作(判断句)
要求完整严密(学术化),句子前后颠倒,但是表意不变。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B.作用:准确简明,便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该事物与别的事物区分开。
⑥作诠释(描述性特征)
不要求完整严密,句子前后颠倒,就表意有误。
太和殿是皇室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B.作用:是说明更通俗易懂。
判断下列句子是下定义还是作诠释
1.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2.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
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
3.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这句话,如果改为“一种颜色的单纯光就是激光”就荒谬了,因为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
(下定义)
(作诠释)
(作诠释)
⑦分类别
A.标志:一类(种)……,另一类(种)……;这时……那时……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B.作用:条理清晰,让人印象深刻。
⑧引资料(作引用)
A.标志:引号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
B.作用: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说明方法 特点 作用(答题模式)
举例子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个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佐证。 举……的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便于理解。
作比较 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打比方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事物做形象的说明。即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语言生动有趣。
列数字 运用具体的数字资料介绍说明事物的特征。 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增强说明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引资料 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等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引用……突出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便于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作诠释 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特点作一般性的解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分类别 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 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列图表 用图标的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把……列成图表,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直观。
摹状貌 通过描绘事物形貌的方式将事物特征表现出来。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说明对象具体可感。
说明方法练习
1.乔家大院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院子大多为3至6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2.龙卷风是底层大气中最强的小尺度涡旋系统,具有奇特的外形和巨大的威力。它从雷雨云的底部向地面垂下一个弯曲的云柱,上大下小,远远看去,如同象鼻在空中游动。强龙卷风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1925年3月18日美国出现一个罕见的强龙卷风,行程360公里,沿途造成689人死亡,1980人受伤。
列数字、打比方
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及格式:
例: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①本句话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②将地球与宇宙的体积进行比较,同时将地球比作一叶扁舟,
③生动形象并且突出强调了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生动性。
说明对象特征
写全说明方法
分析说明方法
的作用
点方法+析方法+赏效果+特性术语
(准确性、科学性、生动性/平实性)
说明文语言
科学性
准确性
生动性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表示程度:很、最、太、尤其;
2.表示估计推测:大约、可能、几乎、差不多、左右;
3.表示时间:当时、刚刚、迄今、有时候;
4.表示范围:全、一切、大部分、一小部分、一些。
5.表示频率:一般、常常、总是、有时
准确性
准确性:文章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词语,要求说明准确无误。体现了作者严谨、周密、科学的态度。
精准的数字
专业术语
限制性的词语
1.使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生动性
“主要”的意思是大部分,大多数;(1分)
在文中是指蜻蜓捕食的昆虫大部分是虻、苍蝇、蚊子和蝴蝶,也不排除其他昆虫。(1分)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非凡的蜻蜓》第2题
它们在飞行中捕食活的昆虫,主要是虻、苍蝇、蚊子,也吃蝴蝶。
分析“主要”的作用。(3分)
【答题格式】
xx词的意思是……(本义),在文中指的是……(将本义代入到文中复述一遍);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题型:1.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作用是什么?
题型:2.加点字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如果穿上隐身衣》第2题。不过,目前的隐身斗篷还非常小,大约只能
覆盖几个生物细胞那么大的面积。“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不能删去。
“大约”的意思是大概、可能,在文中指的是隐身斗篷非常小,大概只能覆盖几个生物细胞那么大的面积;(1分)
如果删去,就变成“隐身斗篷肯定只能覆盖几个生物细胞那么大的面积”,太绝对化了。(1分)
【答题格式】
不能删去。xx词的意思是……(本义),在文中指的是……(将本义代入到文中复述一遍);如果删去,就变成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题型:3.加点字词能否换成xx词,为什么?
【答题格式】
不可以。加点词的意思是……(本义),在文中指的是……(将本义代入到文中复述一遍);如果换成xx词,就没有这种效果了。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短缺,我国以石油、煤炭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传统能源结构亟需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显得尤为重要。
句中的“亟需”可不可以换成“需要”?为什么?
不可以。
“亟需”的意思是急切需要,在文中强调的是我国传统能源结构需要转变的迫切性;
如果换成“需要”,就没有这种强调效果。
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蜻蜓由水虿(chài)变为成虫……此时,蜻蜓开始离开水面,告别昨天的水栖生活,开始真正的空中生活。
这一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3分)
这一段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1分)
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蜻蜓当作人来写;(1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蜻蜓成虫后的生活习性。(1分)
题型:4.某一段文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题格式】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可以从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用词的角度思考)。
2021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4分)
古诗词中的“物流” 樊锦诗
①中国古代虽没有物流的概念,但并非没有物流。从古诗词中,大抵能看到它的影子。
②最出名的一首“物流诗”应是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中几句读者都很熟悉: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③此处之“骑”,便为物流运输之工具。那时最快的是马。官方的快递小哥骑着快马,从南方出发,一路向长安(今西安)疾驰。但按彼时的运输条件,纵然“八百里加急”,杨贵妃想吃到原汁原味的“鲜活食品”,也是不容易的。而普通百姓,于日用饮食方面,想第一时间尝到南方的新鲜果蔬,纵是涎水垂三尺,也只能干瞪眼,无计可施。
④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诗,读者仍然熟悉,其中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⑤“家书”自然指亲人之间互报平安的信件。一封信,何以能值“万金” 有文学夸张的成分,更因为战争,驿路不畅,信送不出去,也送不过来,眼巴巴、望眼欲穿,听不到亲人的消息,心急如焚。
⑥其实,即便没有战争,百姓之间的书信往来也走不了官方“快递渠道”。邮驿属于官方机构,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情报,民间书信,搭不上车。
⑦杜牧有一首《旅宿》诗,“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一封家书,寄到旅馆时,已是一年之后的事情。纵然家里出了天大的事情,游子也只能望“信”兴叹。古代交通之不便可窥一斑。
⑧民间物流,可走的“路”不多。若有,也许就是我们从电影电视中经常看到的“镖局”;但镖局押送的都非一般货物,与百姓日常关系不大。
⑨我国邮政业务历史悠久。《秦邮律》便是我国最早的法规。而在此之前,上推至商周,官方也有传递信息的组织。传递的形式有两种:乘车和骑马。但乘车送信慢,快马加鞭快,“马递”逐渐代替了“车递”。而在水系发达之地,则靠“船递”。
⑩无论何时,道路状况好坏,是物流能否畅达的关键。周朝时,道路的规模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小雅大东》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指通往周京城的道路如磨石一样坚硬平坦。但此“周道”是“周的军用公路,禁止小民行走”。
古代中国真正的国际长途物流运输之路,最早应为汉武帝派张骞走出的古丝绸之路。这条路联通中国、印度、希腊三大文明,长达数千公里。借助此路,汉朝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使者、商人纷至沓来,让中国的丝绸制品、西域的奇珍异宝实现互通,进出两旺。物流促成了司马迁笔下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抵能看到它的影子”,说明了从古诗词中能看出中国古代物流的大致情形。
B.用“快递小哥”的现代称谓去称呼古代驿卒,以今说古,形象直观。
C.杜牧的《过华清宫》说明唐代的驿路是专门为皇家饮食方面服务的。
D.“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说明周朝时道路的规模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
C
⑦杜牧有一首《旅宿》诗,“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一封家书,寄到旅馆时,已是一年之后的事情。纵然家里出了天大的事情,游子也只能望“信”兴叹。古代交通之不便可窥一斑。
⑧民间物流,可走的“路”不多。若有,也许就是我们从电影电视中经常看到的“镖局”;但镖局押送的都非一般货物,与百姓日常关系不大。
2、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了什么 (3分)
举例子、引用;说明古代交通不便。
3、请写出第⑧段中的“也许”不能删去的理由。(4分)
“也许”表示不很肯定民间邮路是镖局,去掉则肯定民间邮路就是镖局,太绝对。“也许”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议论文阅读
提分策略
议论文基础知识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
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议论文特点
1.严密的逻辑性。
2.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议论文基础知识
议论文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议论文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论)
→分析问题(为什么)(本论)
→解决问题(怎么办)(结论)
议论文基础知识
议论文考点与答题技巧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议论文考点与答题技巧
②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议论文考点与答题技巧
议论文考点与答题技巧
④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答题格式: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议论文考点与答题技巧
论证方法 作用 答题格式举例
举例论证 真实具体,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如果有分论点,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精辟深刻,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用……(填论据),深刻有力地论证了……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对比论证 对照鲜明,突出(强调)观点。 将……和……(填论据)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使论证更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议论文考点与答题技巧
2、中心论点的识别
一看题目,
二看首尾,
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
四看是否统帅全文。
最详细的,最清晰,才是最佳答案!
议论文考点与答题技巧
3、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一般格式:作者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其中省略号要补充的内容就是每一段所论述的内容)。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吉大】 做人的规则
①有人说“人生如棋”,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下棋的规则,否则就将满盘皆输; 有人说“人生如戏”,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唱戏的规则,否则就将无人欣赏;有人说 “人生如茶”,那么做人就应该懂得品茶的规则,否则再好的香茗也与枯叶无异。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规则,遵守做人的规则,才能走出精彩纷呈的人生之路。
②把勤奋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充实。“天道酬勤”这句古训,已经潜移默化的 成为无数成功人士做人的规则。鲁迅自小便于三味书屋一起演绎着勤奋的故事,正是他的勤奋,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游刃有余,即使面临的是人生的大转折---弃医从文, 他也没有遇到转行带来的难处,这正是他以勤奋为人生规则的收获,他由此积累了知识的力量,精神的毅力,更让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所以,把勤奋作为人生行动的规则,在勤奋中充实自我,即使遇到突然的转变也不会惊慌失措, 反而会让你在与人生对弈时得心应手,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成为你这盘棋最终的王者。
议论文练习
③把责任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踏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完成角色赋予的任务是每个人的责任,为人君就应以仁为责,为人臣就应以忠为责,为人子就应以孝为责。汉高祖以仁为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百姓摆脱了饥饿和战乱之苦;诸葛亮以忠为责,一生追随刘备建立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所传颂;李密以孝为责,弃官不做,侍奉在祖母的身边,成为孝之楷模。由此看来,把责任作为自 己的做人规则,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路,必然会无愧于人无愧于心更无愧于世。相信这样的人生才更加精彩。
④把美德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加真实。美德是一种境界,像一杯香茗,不懂得品茗的人认为是苦的,而真正懂得美德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香甜。范仲淹以:“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作为做人的规则,让后人敬仰;雷锋以“助 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作为做人的规则,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朱自清以民族自尊心作 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让人佩服不已。这些把美德作为人生遵循的规则的人,人生的路 走的真实而美好,正像一杯纯正的香茗,清香四溢。
⑤在如棋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驰骋你的人生;在如戏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精彩你的人生;在如茶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品味你的人生。遵守做人的规则,走出完美的人生!
1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 分)
13.文中划横线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全文而言第 5 段有什么作用?(2 分)
14.如果以此文作为学写议论文的范本,你会有哪些收获?(答四点)(4分)
14、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三个小分论点论述中心论点。
②开篇类比或排比引出中心论点。
③论述分论点时,先引证或先道理论证,再举例论证,最后总结上文。
④摆事实时,叙述的语言精练,有评议的态度在其中,不同于记叙文语言。⑤结尾重申中心论点,总结全文,首尾照应,结构严密。
⑥语言整句与散句相结合。
⑦结尾排比,语言收束有力。
⑧议论文的写作要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12、遵守做人的规则,才能走出精彩纷呈的人生之路。
13、排比。内容上,强调遵守做人的原则对人生的意义。结构上,总结(收束)全文,首尾照应,结构圆合。
⑤在如棋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驰骋你的人生;在如戏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精彩你的人生;在如茶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品味你的人生。遵守做人的规则,走出完美的人生!
1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 分)
13.文中划横线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全文而言第 5 段有什么作用?(2 分)
14.如果以此文作为学写议论文的范本,你会有哪些收获?(答四点)(4分)
⑤在如棋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驰骋你的人生;在如戏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精彩你的人生;在如茶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品味你的人生。遵守做人的规则,走出完美的人生!
1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 分)
13.文中划横线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全文而言第 5 段有什么作用?(2 分)
14.如果以此文作为学写议论文的范本,你会有哪些收获?(答四点)(4分)
⑤在如棋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驰骋你的人生;在如戏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精彩你的人生;在如茶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品味你的人生。遵守做人的规则,走出完美的人生!
1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 分)
13.文中划横线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全文而言第 5 段有什么作用?(2 分)
14.如果以此文作为学写议论文的范本,你会有哪些收获?(答四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