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21《庄子》二则
1.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两则寓言所阐述的道理。
3.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及他对高官厚禄的态度。
学习目标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
?
?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北冥》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走近作品
?
?
?
?
?
?
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鲲 抟 冥 徙
濠梁 鲦 鱼
tiáo
字词积累
kūn
tuán
háo
míng
xǐ
文意疏通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大鱼名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在天空的云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北海。冥:同“溟”,海。
海水运动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表示选择
代大鹏
这样
击水,拍打水面。
《齐谐》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海之时,翅膀击水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1.整体感知课文: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第一层: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前三句)
第二层: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中间五句)
第三层: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后三句)
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2.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答:“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解析】文章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来说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借用寓言故事把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
【答案】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说明“万物有所待”。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都是有局限的道理。
4.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①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渲染了鹏之大, 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三千里”“九万里”生动传神地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迁徙南冥时气势恢宏的奋飞形象;
②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
5.本文的艺术手法。
(1)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主义色彩;
(2)寓说理于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桥
这
怎么
固然
本来
完全,完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肯定的了!”
怎么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你
已经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的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哪儿
1.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内容探究
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物的身上,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体现物我统一、天人合一的超然精神。
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即“人乐鱼亦乐”。 这符合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内容探究
庄子一句不经意的感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被惠子抓住不放,论辩由此展开。
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很难正面回答的,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的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危机”。惠子又以退为进,承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进而又强调“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把庄子逼到了更为尴尬的境地。庄子只好偷换概念,在一个“安”字上做文章。“安”,既有“怎么”的意思,也有“哪里、哪儿”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如何知道“鱼之乐”,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于是庄子答以“我知之濠上也”,论辩至此戛然而止。
3.哪几句能表现庄子超然、物我统一的思想?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4.本文的写作特点。
1.精彩的论辩艺术:采用对话的形式,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物我统一、天人合一的超然精神;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更多教学资源微信jxzy888666
5.
(1)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主义色彩;
(2)寓说理于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小 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
庄子
力辩
求真
拘泥
逻辑家的知识判断
巧辩
尚美
超然
艺术家的快乐自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课堂小结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随堂检测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徐无鬼》)
【提示】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课堂延伸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2.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让王》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