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压强 章末复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题)
1.如图是某同学在“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对比说明,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B.乙图中小桌对海绵的压力大于丙图中小桌对海绵的压力
C.乙图中小桌静止时,小桌所受的重力和海绵对小桌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丙图中砝码对小桌压强可能大于小桌对海绵压强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潜入较深的水中时,必须穿潜水服,因为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B.铲车宽大的轮子可以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C.用吸管吸饮料时,是利用了嘴对饮料的作用力将饮料吸入口中
D.飞机升力的产生是由于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的空气流速,形成向上压强差
3.如图为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玻璃管稍微倾斜管口没有离开液面,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
B.玻璃管稍微向上提起管口没有离开液面,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大
C.向水银槽中继续注入少量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
D.换用更粗的等长玻璃管,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4.年帕斯卡做了著名的“裂桶实验”,他在一个密闭的、装满水的木桶桶盖上插入一根细长的管子,然后在楼房的阳台上往管子里灌水。结果,只灌了几杯水,桶竟裂开了。该实验现象说明了决定水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是( )
A.水的密度 B.水的深度 C.水的体积 D.水的重力
5.生活处处有物理,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与人走路时相比较( )
A.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B.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C.压力不变,压强改变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6.把长10cm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A管的上端,如图所示,往B管中吹气,可以看到A管中的水面(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7.如图所示,均匀正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上,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若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体积后,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 )
A.p甲可能小于p乙 B.p甲可能大于p乙
C.p甲一定小于p乙 D.p甲 一定大于p乙
8.某同学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容器中加入液体后,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会发生改变。图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已知盐水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
A. B. C. D.
9.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且甲的质量等于乙的质量。经下列变化后,两容器中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A和pB,其中可能使pA = pB的是( )
① 甲、乙各自抽取相同体积的原有液体
② 甲、乙各自抽取相同质量的原有液体
③ 甲、乙各自抽取相同高度的原有液体
④ 甲、乙各自倒入相同高度的原有液体
A.① B.①与②与③ C.①与③ D.①与③与④
10.如图甲、乙、丙所示,小明同学利用砝码、小桌、海绵等实验器材,做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B.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可以选用乙丙两次实验
C.由甲、乙两图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D.由甲、丙两图不能得到探究结论,也不能比较出小桌的压力作用效果
11.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在两块相同的海绵上,海绵的凹陷程度如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大 B.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小
C.甲的密度一定比乙大 D.甲的密度一定比乙小
12.如图(a)所示,质量、高度均相等的甲、乙两圆柱体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现各自沿水平方向割去相同的厚度,并将割去部分叠放至对方剩余部分上表面的中央,如图(b)所示.若此时切去部分对剩余部分上表面的压力、压强分别为F'甲、F'乙、p'甲、p'乙,则( )
A.F'甲 F'乙,p'甲 p'乙
B.F'甲 F'乙,p'甲 p'乙
C.F'甲 F'乙,p'甲 p'乙
D.F'甲 F'乙,p'甲 p'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题)
13.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______。
14.将一未装满饮料的密闭饮料杯,先正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再将饮料杯倒立放置,如图乙所示(图中没有画出饮料液面的位置),甲乙图中饮料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力______,压强______;饮料正立对杯底的压强和倒置后对杯盖的压强______、压力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如图所示,两薄壁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现从两容器中分别抽出部分液体,使甲、乙剩余部分的深度均为,若此时两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则甲、乙抽出部分的质量大小关系是________,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变化大小关系是________。(均选填“>”“<”或“=”)
16.如图所示,将未装满水且密闭的矿泉水瓶,先正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将其倒置后(如图乙),水对瓶盖的压强与图甲中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将 ______ ,水对瓶盖的压力与图甲水对瓶底的压力相比将 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2020年6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载誉归来,如图所示。“海斗一号”在科考任务中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海斗一号”在下潜到104m时所受到海水的压强为______ Pa,此时潜水器外壳1cm2的面积上受到海水的压力为______N(ρ海水=1×103kg/m3,g=10N/kg)。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题)
18.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压强计____(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2)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____
A、将此时右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3)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4)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c)和(d)所示。他发现图(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______(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②简要说明理由:______。
19.两只杯子分别盛有甲、乙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ρ甲>ρ乙),小刚利用微小压强计对它们进行了区分。请结合小刚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当压强计蒙有橡皮膜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小刚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侧玻璃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地环境大气压,调节的方法是_______;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刚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b)和(c)所示。他发现图(c)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c)杯子中盛的是甲液体。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________(选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理由是__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题)
20.一只重2N,底面积为0.02m2的平底薄壁茶壶放在面积为0.8m2的水平桌面中央,茶壶内所盛的水重12N,茶壶高为15cm,茶壶中水深为12cm。求:
(1)茶壶底受到水的压强;
(2)茶壶底受到水的压力;
(3)盛水茶壶对桌面的压强。
21.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有一质量为2kg的实心小球和一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中装有水。现将小球轻轻放入容器后,小球浸没在水中并静止在容器底部,水未溢出。分别测出小球放入前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小球放入前后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桌,如表所示。(ρ水=1×103kg/m3,g取10N/kg)求:
浸入前 浸没后
p水/Pa 2000 2400
p桌/Pa 2500 3500
(1)小球的重力;
(2)小球放入前,容器中水的深度;
(3)小球的密度。
22.有两个实心圆柱体A和B叠放在一起,并且完全接触,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已知:A、B 两圆柱体的高分别为8cm、10cm,A与B的底面积之比为1:2,A对B的压强是2000Pa,B的密度是3×103kg/m3。求:
(1)圆柱体A的密度;
(2)圆柱体A和B的重力之比;
(3)若将A沿水平方向截去2cm的高度,求A对B的压强变化量△p1的大小;
(4)若将A沿水平方向截去2cm的高度,求B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p2的大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D
4.B
5.C
6.A
7.D
8.D
9.C
10.C
11.A
12.B
13.4:1
14. 不变 变小 变小 变大
15. < <
16. 变大 变小
17. 1×108 1×104
18. 不是 大于 B 探头漏气 不可靠 金属盒在两种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或没有控制金属盒在两种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19. 大于 B 不可靠的 没有保证深度相同
20.(1)1200Pa;(2)24N;(3)700Pa
21.(1)20N;(2)0.2m;(3)2.5×103kg/m3
22.(1);(2)1:3;(3)500Pa;(4)250P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