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思政”说课比赛】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教学设计+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小学“课程思政”说课比赛】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教学设计+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9 10:06: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附件3
中小学“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教案
教师姓名: xx
学校名称:     xx小学     
参赛学段: 小学
参赛学科: 语文
参赛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联系方式:   xxxxxxxxxxx
xx年x月
教学设计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教学设计说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文章通过记叙少年周恩来耳闻伯父“中华不振”的感叹,又亲眼目睹“中华不振”的事件,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全文结构严谨、事件层次清晰,采用倒叙手法,先出示了少年立志的结果,体现出其与众不同,引起读者追问,再顺应读者的疑惑对立志的原因进行追述,揭示人物身份,阐明立志的理由。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心路历程。养成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思政目标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设计意图】 教学以育人为本,引导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在上世纪中国最黑暗的时候,目睹了国家被蹂躏,人民被欺凌,12岁的周恩来就认识到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更需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的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青年要担当,既要有报国理想,还当有足够的知识文化,语文课的思政教学更要引导青年为中华崛起而勤奋读书,增长才干。
4.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自小学以来,第一次遇到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单元。四年级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他们历史知识有限,对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本文的理解感悟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还是有较大的难度,教学时尝试使用朗读、情境、想象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
5.整体教学思路 一、复习导入,回顾知识。 二、合作探究、深思“不振” 三、深化认识,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深化认识、了解时代背景 (二)移情拓展,立读书志向 四、总结,拓展延伸 从学习的规律来说,学过并不等于学会,能在具体情境中能把学会的方法应用自如才是真正的学会。而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应对相对复杂的具体情境往往会感到困难。这一环节的教学,正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困难,充分考虑学情,从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入手,指导学生分析人物众多时,应如何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概括。教有方法,学有路径。课外资料的介入又帮助学生理解了故事的背景,使主要内容的概括更加清晰明了;具体语句的比较体会,人物事件的概括又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加深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家国情怀的认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要素的训练与人文主题的浸润互为作用,动态共生。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回顾知识。 事件时间地点做了什么?第一件事新学期开始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告诉周恩来“中华不振”第三件事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中国女人的丈夫被外国人汽车轧死中国巡警反而训斥她。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学过的方法说清楚三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一件事、第三件事学生归纳有一定难度,人物大多,信息杂,重点在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进行归纳。 再引导学生梳理三件事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情中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原因?按课文的顺序说清楚主要内容。 2.分别用三个词来描述周恩来的感情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立志——疑惑——气愤。)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置,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主要内容”,体现单元要素,突破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深思不振 1、自学:课文第1~9自然段 自学要求:(1)周恩来和同学是如何回答校长的问题 (2)对比其他同学的回答理解周恩来迫切救国的心情。 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置,采用对比理解法,通过对比其他同学的回答,体会周恩来当时迫切救国的心情。展现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爱国的情感。 2、自学:课文第11~14自然段 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找出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3)自由读句子,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课件出示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为什么不能去呢 ”【读出疑惑、惊讶】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读出悲哀、无奈】 A;学生自由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B:教师引导:伯父心情复杂,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 预设1:“担心”——担心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预设2:“无奈”——为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预设3:“愤怒”——怎么愤怒?-——用愤怒的心情读。 预设4:“沉重”——为什么?——读出沉重。 C:教师重点指导读出无奈、悲哀的感情 教师引导: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有着外国租界地,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去。(读“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教师追问:那是为什么呀? 预设:中华不振。 教师过渡:是的,因为不理解,所以周恩来背着伯父和同学闯进了外国租界地,他亲眼看到了什么?那我们就去看看租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设计意图】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朗读并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为更深入的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打下基础。 3、自学:课文第15~16自然段 自学要求: (1)自由读第三部分,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伯父进了租界。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面对女人的哭诉,中国巡警是怎样做的?围观的中国人是如何做的?为什么会这样? (3)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品读体会周恩来的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的内容,教师指导: A.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时这个女人会对哪些人哭诉?她会哭诉些什么? B.为什么说这个女人是不幸的? C.假如你就是巡警,面对这个不幸的妇女,你会怎样做? (4)多媒体课件出示: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思考:(学生完成学习卡内容) A.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她本来以为巡警局会如何给她撑腰?结果呢? B.想象一下巡警会怎样训斥这位妇女。 C.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结:这位可怜的妇女,遭受了如此大的不幸,她多么希望有人能帮一帮自己呀!可是,这个可恶的巡警竟借助外国人的势力在自己同胞面前显示威风,真是可耻至极,这就是——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5)思考: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了,那个肇事者未受到惩处,围观的中国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画出体现围观的中国人情绪的词语。 ①齐读:围观的中国人……这个不幸的女人。 ②回答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吗?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围观的中国人的心情吗? B.你们知道他们紧握着拳头最想干什么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那就是“惩处”。(多媒体出示) C.惩处谁?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为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生答) 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形象,感受当时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深化认识,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深化认识、了解时代背景 “中华不振”如一团烈火在周恩来心中燃烧,“中华不振”四个字也深深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100多年前的中国,到底有着一段怎样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辱的历史呢?简要介绍预习时自己查阅的资料。 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不平等条约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 图1:八国联军侵华图: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 图2:圆明园毁灭图:圆明园原本是一个大型皇家园林,里面珍奇无数,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将园内洗劫一空,为了销赃灭迹,放火连烧三天三夜,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它的残垣断壁。 图3:强占租界: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我国一些地区设立租界在马路两侧强占土地,建造房屋这就是“中华不振”。 (二)移情拓展,立读书志向 周恩来少年定下初心,一生殚精竭虑振兴中华,也正因为有着像周恩来这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先驱,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飞速发展举世瞩目。 图1:神州十三号发射升空 图2:高铁的飞速发展 图3:港珠澳大桥的建成 图4:孟晚舟平安回国 祖国日益的强大,伟大的中国梦一步步实现的今天,你们又为何而读书呢? 师总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作为少年的你们应有一颗爱国心,强国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断努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查阅资料,出示一组真实图片,带学生走进旧社会悲惨场景,全面地了解中国当时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现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周恩来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明白“立志”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四、总结,拓展延伸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也知道了少年周恩来立志的由来。15岁的他,在南开中学的校园里告诉同学们: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19岁的他,意气风发地挥笔: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青年,他为中国的明天而革命;中年,他于外交场挽回大国形象;老年,他为新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PPT图片配文)然而不止有他,无数和他一样,在不同战线默默奉献的人们,用汗水和生命换来了今日之中国。这盛世,如你所愿。 在这蓬勃发展时代里,在这个更好的时代里,你又是为什么而学习呢? 师:人小志不短。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你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请同学们起立,齐读周恩来的这首诗!大江歌罢掉东去,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五、作业设计(作业2和3任选其一) 1、完成同步练习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必做题 2、以“为 而读书”为题完成一次小练笔。 3、观看电影《周恩来和他的四个昼夜》,写一篇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伯父“中华不振”的感叹,又亲眼目睹“中华不振”的事实,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见少年时代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一、 教学效果 1.复习导入,回顾知识。 回忆课文中讲述少年周恩来的三件事,分别用三个词来描述周恩来的感情变化。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周总理的家国情怀,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然后激发阅读兴趣: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当时的旧中国是什么情况呢?与他人志向有何不同呀? 2.合作探究、深思“不振”。 本环节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读课文,找句子,再合作交流学习,用以突破难点。通过朗读,想象,让学生感受当时周恩来的心情,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3. 深化认识,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图片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对中国的那段屈辱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写作热情。 二、 成功之处 在新课改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得不思考: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为什么而教?怎么去教?本节课我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围绕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给孩子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学生们都乐于参与,既动口又动脑,思维得到了发展,还丰富了语言,培养了语感,从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不足之处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语文课堂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让学生从朗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在本节课中,我忽视语文课堂上朗读的重要性。在讲解“目睹中华不振”的片段时,应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朗读,指导朗读的方法。 四、 教改措施 1、在备课时,还要下功夫钻研教材,细致解读教材,充分预设板书中出现的阅读感受。在教学时,灵活调整教学环节,适当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导读策略,帮助学生梳理和提升阅读感受,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2、注重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重点段落要默读-批注-交流感受。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要将阅读感受与语言文字建立联系,不能让学生空谈感受,及时地将学生丰富的阅读感受内化成有感情地朗读。 3、加强语文基本功的练习,提高粉笔字书写的速度和质量,提高灵活调控课堂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提高语文教师的朗读能力。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进步的老师。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我很感谢这次的教学经历,同时也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案用A3排版,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用3号仿宋体,文中小标题用小4号黑体,1.5倍行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16 -(共17张PPT)



xx小学 xx老师
目录01说教材02说学情03说目标04说重、难点Exquisite teaching design template050607说方法说设计说板书08说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少年周恩来耳闻伯父“中华不振”的感叹,又亲眼目睹“中华不振”的事实,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全文结构严谨、事件层次清晰,采用倒叙手法,先出示了少年立志的结果,体现出其与众不同,引起读者追问,再顺应读者的疑惑对立志的原因进行追述,揭示人物身份,阐明立志的理由。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本单元是学生自小学以来,第一次遇到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单元。四年级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他们历史知识有限,对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本文的理解感悟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还是有较大的难度,教学时使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说目标
思政目标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心路历程。
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三、说目标
四、说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难点
教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
资料搜集法
朗读感悟法
对比理解法
交流感悟法
理清线索法
五、说方法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事件 时间 地点 做了什么?
第一件事 新学期开始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周恩来“中华不振”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 中国女人的丈夫被外国人汽车轧死中国巡警反而训斥她。
设计意图:回顾第一课时文章所讲的三件事,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破教学重点。
六、说设计
(二)合作探究、深思“不振”
自学:课文第1~9自然段
自学要求:(1)周恩来和同学是如何回答校长的问题?
(2)对比其他同学的回答理解周恩来迫切救国的心情。
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采用对比理解法,通过对比其他同学的回答,体会周恩来当时迫切救国的心情。展现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爱国的情感。
自学:课文第11~14自然段
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找出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3)自由读句子,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理解。
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朗读并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为更深入的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打下基础。
(二)合作探究、深思“不振”
自学:课文第15~16自然段
自学要求:(1)自由读第三部分,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伯父进了租界。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面对女人的哭诉,中国巡警是怎样做的?围观的中国人是如何做的?为什么会这样?
(3)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品读体会周恩来的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二)合作探究、深思“不振”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形象,感受当时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三)深化认识,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八国联军侵华
火烧圆明园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查阅资料,出示一组真实图片,带学生走进旧社会悲惨场景,全面地了解中国当时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现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作业2和3任选其一)
1、完成同步练习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必做题
2、以“为 而读书”为题完成一次小练笔。
3、观看电影《周恩来和他的四个昼夜》,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上完这节课在学生最想表达的时候进行小练笔,能有效激发学生写的灵感,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观看电影写出观后感,能让学生明白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思考读书的意义。为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说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板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将文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立志—疑惑—气愤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
八、说反思
成功之处
在新课改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得不思考: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为什么而教?怎么去教?本节课我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围绕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给孩子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学生们都乐于参与,既动口又动脑,思维得到了发展,还丰富了语言,培养了语感,从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不足之处
本节课朗读环节安排较少,忽视了语文课堂上朗读的重要性。
教改措施
1、在备课时,还要下功夫钻研教材,细致解读教材
2、注重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各位评委早上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方法、说设计、说板书、说反思八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少年周恩来耳闻伯父“中华不振”的感叹,又亲眼目睹“中华不振”的事件,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全文结构严谨、事件层次清晰,采用倒叙手法,先出示了少年立志的结果,体现出其与众不同,引起读者追问,再顺应读者的疑惑对立志的原因进行追述,揭示人物身份,阐明立志的理由。
二、说学情
本单元是学生自小学以来,第一次遇到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单元。四年级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他们历史知识有限,对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本文的理解感悟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还是有较大的难度,教学时尝试使用朗读、情境、想象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
三、说目标
结合本学期的教材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将目标制定如下
思政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以育人为本,引导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在上世纪中国最黑暗的时候,目睹了国家被蹂躏,人民被欺凌,12岁的周恩来就认识到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更需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的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青年要担当,既要有报国理想,还当有足够的知识文化,语文课的思政教学更要引导青年为中华崛起而勤奋读书,增长才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元,他志向的心路历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四、说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说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和对比理解法进行教学。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六、说设计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素养为主。主旨的教学原则下,我制定了适合本课的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回顾知识
回顾第一课时文章所讲的三件事,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破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深思不振
自学1-9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采用对比理解法,通过对比其他同学的回答,体会周恩来当时迫切救国的心情。展现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爱国的情感。
自学11-14自然段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朗读并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为更深入的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打下基础。
自学15-16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形象,感受当时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深化认识,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一环节通过查阅资料,出示一组真实图片,带学生走进旧社会悲惨场景,全面地了解中国当时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现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周恩来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明白“立志”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写书法作品的形式把伟大的志向写在纸上,也刻在心里。最后又联系时代的呼唤,打开学生眼界,思考个人学习与时代发展之间的联系,悄然播下伟大理想的种子。不着痕迹地培植了家国情怀。
七、说板书
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精简突出文章重点。板书是用三个词概括了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立志—疑惑—气愤,通过探究学习发现情感变化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
八、说反思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xx小学
xx老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