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专题特训
专题二 生物与环境
识图背记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图2-1)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____________。
(2)生物部分包括[①]___________,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绿色植物;[②]和[③]____________,不能直接
非生物部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④]____________,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____________,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____________、真菌。
(3)____________部分包括____________、空气、土壤和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
分解者
无机物
细菌
非生物
阳光
物质
能量
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2-2)
(1)图中能量最终来源是
____________。在此生态系统中,含
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____。
能量是以____________形式在食物链中
流动的,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光
草
有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图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条食物链中,____________的个体数量最多,____________的个体数量最少。
(3)鼠和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狐和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上图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则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物的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以图中____________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5
草→鼠→蛇→鹰
草
鹰
竞争
捕食
捕食和竞争
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鹰
三、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图2-3)
(1)草、鼠、蛇、鹰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四种生物的数量如图甲所示,用序号和箭头写出该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丙→乙→丁
(2)假如图乙中的a、b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草和鼠之间的数量关系,则a是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
(3)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短时间内鼠的数量将____________。但一段时间后,各类生物的数量又恢复原样,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能力,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在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
草
鼠
增多
自动调节
相对稳定
◆易错字辨析
繁殖(误:繁植) 实验法(误:试验法)
应激性(误:应急性) 竞争(误:竟争)
湿地(误:温地) 异养型(误:异氧型)
根瘤菌(误:根留菌)
针对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生石花 B. 新冠病毒 C. 珊瑚 D. 马
2.关于生物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蜻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排出废物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能遗传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需要营养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
C
A
3.竹节虫不活动时看上去像小树枝不易被发现,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B.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 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D.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4. 在秸秆还田变为肥料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 无机环境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分解者
D
D
5.入夏以来,有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里的农作物大量死亡。这里描述的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 空气 B. 水分 C. 土壤 D. 温度
6.《诗经》记载“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梁代陶弘景观察发现,蜾蠃将螟蛉幼虫捉到自己巢穴中,蜾蠃的卵孵化后以螟蛉为食。蜾蠃和螟蛉的关系是( )
A. 竞争 B. 共生 C. 寄生 D. 捕食
B
D
7. 下列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例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所表现的关系不同?( )
A. 生活在非洲北部沙漠地带的狐耳郭较大
B. 水生动物的体色一般背面较深,腹面较浅
C. 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D. 温带地区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C
8.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棵树 B. 一片霞光
C. 一群蚂蚁 D. 一个池塘
D
9.如题9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 图中有5条食物链
C. 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有4个营养级
D. 戊代表分解者
D
10.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一项是( )
A. 草→鼠→猫头鹰 B. 阳光→嫩叶→人
C. 草→野兔→食草昆虫 D. 树叶→蚯蚓→细菌
A
11. 在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有一条食物链A→B→C→D,若C因某原因大量死亡,则B的数量变化可能是( )
D
12.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描写了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诗中涉及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 青虫→燕子
B. 植物→青虫→燕子
C. 青虫←燕子
D. 植物←青虫←燕子
B
13.20世纪中期由于人类大量使用DDT,使DDT大量进入海洋,并积累在很多生物体内。根据食物链的积累作用,下列生物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 )
A. 大鱼 B. 植食性鱼类
C. 海豹 D. 浮游植物
C
D
14. 题14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B. 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循环流动的
C. 该食物网中蛇和鹰的关系只有捕食关系
D. 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鹰
15.2020年初非洲暴发了特大蝗灾并向南亚蔓延,中国派出的“鸭子军团”参与灭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此处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蝗虫→鸭子
B. 如果农民在农田中喷洒农药DDT ,那么鸭子体内积累的DDT比蝗虫的多
C. 农田生态系统的成分较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D. 非洲蝗灾向南亚蔓延的事实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A
16.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题16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B. 图中乙属于三级消费者,也是第三营养级
C. 若某一残留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乙体
内该物质的含量最高
D.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
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B
17.湿地公园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湿地生态系统可净化水质
B. 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是最丰富的
C. 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
D. 湿地生态系统是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B
18. 黏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造成该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
A. 大量捕杀黄鼬 B. 大量捕杀田鼠
C. 大量清除杂草 D. 青蛙被大量捕捉
D
19. 如题19图所示,有5种鱼对水温和水体含盐量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这5种鱼适应分布于低温低盐、高温低盐和全球性水域的分别是( )
A. 1、2、3
B. 5、3、4
C. 3、2、4
D. 4、1、5
D
20. 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的能量最终来自草 ③草原上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循环利用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D
二、非选择题
21.(读图理解)题21图中每一个字母代表一种生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
(2)生产者是____________,B和C之间是____________关系,B和D之间可能有____________关系。
3
A
捕食
竞争
(3)除图中已经出现的成分外,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如果A吸收了有毒物质,___________体内有毒物质浓度最高。
(5)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____________。
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
G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逐级递减
22.(资料分析)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据新华社消息,我国自行建立的第一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月宫一号”完成实验任务,3位实验人员经过105天的科学实验于2014年5月20日成功出舱。“月宫一号”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160 m3,总体积500 m3。“月宫一号”是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可实现航天员在远离地球的太空长期生活的目标。
(1)“月宫一号”之所以可称为“微型生物圈”,是因为它具备了构成生物圈的基本要素。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2)“月宫一号”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________________组成。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生活在“月宫一号”内的三位实验人员属于____________,植物舱的植物属于____________。
(3)实验人员仅生活了105天,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成分相对____________,自动调节能力较____________。同时,“月宫一号”实验还说明____________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非生物部分
消费者
生产者
单一
低
地球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