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课课练
基础提优
一、给加点宇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溅起(jiān jiàn) 葫芦(fú hú) 蘑菇(mó móu)
2.老爷爷戴着斗(dǒu dòu)笠,扇(shān shàn)着蒲扇(shān shàn),坐在河边悠闲地钓鱼
二、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1.明明正在画国画,一旁玩耍的妹妹不小心dǎ suì( )了mò shuǐ( )瓶,画纸被rǎn( )黑了,明明急得直跺脚。
2.夏夜,我们坐在沙滩上,liáng shuǎng( )的海风从耳边吹过,làng huā( )调皮地撩bō( )着我们的小脚丫,真舒服啊!
三、查字典,填空。
“腾”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腾”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奔跑或跳跃;②升(到空中);③使空(kong);④用在某些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反复、连续。给下列词语中的“腾”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闹腾( ) 飞腾( ) 奔腾( ) 腾出时间( )
四、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1.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蜻蜓 蘑菇 蹦跳
(1)请观察上面三个词语,它们的共同点是( )。
(2)我还能写出三个这样的词语:( )、( )、( )。
2.选词填空。
安静 平静 清静
(1)调皮的小孙子被接走了,她耳根( )了许多。
(2)孩子们坐在教室里( )地等着老师来上课。
(3)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 )。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改为“把”字句)
2.先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再仿写句子。
(1)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
(2)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
3.童年是一个迷,混沌初开,稚嫩好奇;童年是一幅面,( ),( );童年是( ),( ),( )。(把句子补充完整)
课文提优
一、品读课文重点句子,完成练习。
1.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1)联系生活实际可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 )。
A.溪水很脏,把人影给染绿。 B.溪水很清、很绿,好像把影子都染绿了。
(2)通过“( )”字,我知道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和“( )”相互映衬,充满色彩美。
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一朵朵山花”指( ),“一个个斗笠”指( )。
(2)这两句话让我想到的画面是( )。
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垂柳把溪水( ),/山溪像( )。/……忽然( ),/草地上( )。
(2)本文的作者是( )。课文摄取了( )、( )、( )三个地方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 ),表达了作者( )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连线。
《溪边》 一群孩子戏水和某个孩子的特写 钓鱼的乐趣
《江上》 鱼上钩前的静和鱼上钩后的动对比 采蘑菇的欢快
《林中》 雨后林中的静和孩子的欢叫对比 戏水的快乐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联系下文可知,( )(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和刚下水的鸭群一样具有( )的特点。
2.诗中“水葫芦”加引号是因为( )。
A.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嬉戏将头露出水面像水葫芦-样的孩子。
B.住在江边的孩子们特别会游泳,能像水葫芦一样浮出水面,水葫芦是大人们对他们的称呼。
C.孩子们发现了一大片水葫芦,非常兴奋,一边游泳一边大声喊叫。
3.“两排银牙”代指( )(谁),表现了其( )的心情。
4.读了这首小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拓展提优
二、“童年的水墨画”何止在溪边江上、林中.只要你留心身边的一切,校园、花丛集市村头的大榕树……都可能是一幅独特的水墨画。请你仿照课文,写一写。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趣事(节选)
转眼,已过而立之年,站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学生的未来,培育着祖国的花朵。看着台下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记忆如水,漫过我童年的原野。
童年,最喜欢邀友结伴,下河捕鱼。家乡有条小河,河水清激见底,游鱼成群戏于石间。我们或拿畚箕(běn jī),下河一赶,鱼儿便争先恐后地往水草里钻,只要拿畚箕一挡,脚儿一踩,浑浊的河水中鱼儿辩不清方向,东窜西逃入畚箕,迅速往水面一提,总能看到七八条鱼儿在活蹦乱跳。或挖些蚯蚓,拿条钓竿,在金黄的午后,坐在村后的石桥上钓鱼。蚯蚓是鱼儿的最爱,而乡间的鱼儿大多呆板,不清楚人世间的尔虞我诈,将钓钩往水里一甩,鱼儿就赶趟儿似的上钩。坐上一个下午,也能收获不少。回家交给母亲,又是一道难得的美味佳肴。
.........
如今,时光不再,童年不再,鱼儿不再,蜻蜓不再,笋儿不再,童趣也荡然无存,只能把这些过往的记忆,珍藏在柔软的心底,偶尔品味,也能快乐如斯。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争先恐后:( )
(2)美味佳肴:( )
2.短文主要运用了( )描写。请你根据短文内容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填序号)
①钻 ②挖 ③甩 ④拿 ⑤赶 ⑥踩 ⑦挡
下河----( ) ( )条钓竿 ( )不清方向 往水草里( )
脚儿----( ) ( )蚯蚓 拿畚箕一( ) 将钓钩往水里一( )
3.用“---”画出短文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作者围绕这句话写了( )件事,分别是( )。
4.下列对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
B.“不再”的意思是不会再来,这里形容童年的宝贵。
C.童年的一切成为过去,不存在了,没必要再想了。
D.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日积月累
把下列诗句和对应的童年活动用线连一连。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放风筝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捉蝴蝶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 钓鱼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敲冰块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捉蟋蟀
参考答案
基础提优
一、1.jiàn hú mó
2.dǒu shān shàn
二、1.打碎 墨水 染
2.凉爽 浪花 拨
三、T téng 月 九 ④ ② ① ③
四、1.(1)每个词语中两个字的结构、部首都相同
(2)示例:波浪 杨柳 肌肤
2. (1)清静 (2)安静 (3)平静
五、1.溪水把人影染绿了。
2.(1)比喻示例:美丽的彩虹像一座七彩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2)拟人
示例: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跳舞。
3. 示例:色彩绚丽 烂漫天真 一首诗 激情澎湃 乐观自信
课文提优
一、1.(1)B (2)染 拟人 绿 红
2.(1)小蘑菇 孩子们 (2)示例:雨后,蘑菇从泥土中冒了出来,孩子们戴着斗笠,欢笑着来到林中采蘑菇
二、1.(1)当作梳妆的镜子 绿玉带一样平静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蹦跳着鱼 儿和笑声
(2)张继楼 溪边 江上 林中 童年生活的快乐 对童年快乐时光的留恋
2.《溪边》----鱼上钩前的静和鱼上钩后的动对比----钓鱼的乐趣
《江上》---一群孩子戏水和某个孩子的特写----戏水的快乐
《林中》----雨后林中的静和孩子的欢叫对比----采蘑菇的欢快
三、1.戏水的孩子们 调皮、可爱
2. A
3.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 快乐
4.示例:孩子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像离弦的箭般奔向江边。他们迅速地换好衣服,扑通扑通,接二连三地冲进江中。大伙儿用小手拨动着浪花,宛如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鸭子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拓展提优
一、示例:学校 听不见小鸟在枝头歌唱,/只有读书声传遍校园。/书页在课桌上轻轻翻动,/墨水从笔尖慢慢地流出,/小手高高举起,/也想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心声。
二、1.(1)争着向前,唯恐落后。(2)形容食物可口美味,让人赞不绝口。
2.动作 ⑤ ④ ⑧ ① ⑥ ② ⑦ ③
3.童年,最喜欢邀友结伴,下河捕鱼。两 拿畚箕捕鱼和挖蚯蚓做饵钓鱼
4.C
日积月累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冰块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捉蟋蟀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捉蝴蝶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钓鱼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