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婴宁蒲松龄教
学
目
的教
学
重
点作
者
简
介背
景
简
介译
文内
容
述
评艺
术
赏
析思
考
练
习资
料
链
接退出婴
宁教学目的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品味人物形象,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返回教学重点 1.婴宁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独特的艺术构思。返回返回蒲
松
龄
画
像 蒲
松
龄
塑
像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淄川区)人。清著名小说家。出身于半农半商的家庭,后来逐渐贫困。虽十几岁就成为诸生,但屡次失意于乡试,只得作幕宾、塾师为生。七十一岁才援例成为贡生。因终身郁郁不得志,又较多接触社会底层,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深刻认识,故具有“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集中表现在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聊斋志异》所收作品将近500篇,综合六朝志怪与唐传奇之长,借谈鬼说狐,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蒲松龄的诗、文、词、俗曲等作品也有一定成就,今人汇编为《蒲松龄集》、《蒲松龄全集》。返回背景简介 蒲松龄一生命运坎坷。他自幼攻读经史,十九岁时在县、府、道三次考试中均名列第一,但其后屡试不第。为维持生计,曾受聘为宝应县知县幕僚,后回乡设帐授徒为生,同时继续应考。到七十一岁时方援例成为贡生,五年后去世。蒲松龄年轻时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为此而花去了他几近一生的精力。返回背景简介 《聊斋志异》共收文言小说491篇。其中多数作品或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幸福的追求,或抨击科举制度,揭露现实社会政治的腐败。蒲松龄将幽冥世界和花妖狐魅组织到现实生活中,又使之社会化和人格化,通过幽冥相间、人鬼相杂的生活画面,用浪漫的文学方法,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
作品既继承六朝志怪与唐传奇的传统,又有所创造发展,形成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花妖狐魅形象生动、时空境界神异迷人的风格,在艺术创造上达到很高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塑造人物形象最鲜明生动的篇章之一,历来备受读者喜爱。
内容述评 一、一个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的女性形象
婴宁本来是一个以纯真的笑为基本特征的可爱少女形象。她的笑,出于天性,是真情的自流,是憨态的自放,象征着人际无欺无诈、一片天真的理想关系。但是,小说的描述并未止于此,而是由此延伸下去,一直写到婴宁的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本天真烂漫的少女,转变成一个既庄重又勤劳、既知礼又孝敬、既智慧又练达的少妇。
返回内容述评二、一个人类永恒困境的象征
社会的要求,使婴宁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做社会人就必须受到世俗礼教道德规范的制约。一方面,婴宁的性格转变是对封建礼教压抑、窒息妇女健康天性的揭露和批判;而另一方面,婴宁性格的转变,则象征着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内容述评三、一个“撄而后成”人生哲理的通俗演绎
蒲松龄是清醒的,但又是矛盾的。无论从社会经验还是人生哲理看,他都知道婴宁的性格转变是必然的、必须的,但他欣赏和向往的还是婴宁那天真烂漫的心性,所以整个小说也就染上了一层“隐于笑”的悲剧色彩。关于婴宁形象的不同解读除了课文内容提要的解读之外,下列解读也具较大的参考价值:
1、婴宁是人狐共生,鬼母所养,且远离人类社会,因此,她身上具备了狡黠的狐性和毫不世故的任性和天真。她与王生初遇,有人性中的男女两情相悦,也有狐精的善于引诱异性的因素。她让王生相思成疾,有鬼母的计划在内,因为只有这样,婴宁来人间才会被珍惜,鬼母的心愿才能了结。关于婴宁形象的不同解读2、婴宁来到王生家,作为人生存,以笑为隐,有狐精的狡黠,必定也是鬼母的教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悦人,让王母和邻人悦纳她这样一个人狐共生、没有娘家的孤女。
3、对西邻子的笑先是出于人的礼貌,后是出于狐性。可以肯定婴宁已接受了人类社会的贞洁观念,认为西邻子对自己的欲望是侮辱自己,而不爱则害之,则是其狐性促使其设计整死西邻子。因此,从婴宁的身份、处境看,作者塑造的婴宁性格并不矛盾,只是复杂。
艺术赏析
一、整体构思的独特奇妙
一是关于婴宁的出身。婴宁的母亲是狐狸,但她的父亲秦某却是人。这一巧妙构想,使婴宁同时兼具人与狐的双重身份,从而也就具有了人与狐的双重性格特征,同时也为她自由出入于鬼蜮和人间开启了方便之门。 返回艺术赏析 二是关于鬼母这一形象的设置。从情节发展看。《婴宁》的全部故事情节,都是鬼母导演的一幕幕喜剧;而作者顺势写来,始终不点破,完全让读者思而得之,从而收到了机巧四伏、趣味横生的艺术效果,这确是小说整体构思的高明之处。
从主题表达上看,作者对婴宁的看法,以及对她性格转变走向的安排,是不能直说的,但他通过鬼母的言行却使这些看法和意图得到了点拨或彰显。如此巧妙的构思,无疑使整个小说更加含蓄多蕴。
艺术赏析 三是在故事情节的演进过程中,作者采用了“笑”这一个性鲜明的象征性因素贯穿于始终。
从出场的笑容、笑语,到天真烂漫的笑,到不拘礼法的笑,到矢不复笑,再到反笑为哭,最终是作者评论:“隐于笑者”。这条内在的线索,使小说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篇法严密。艺术赏析二、人物性格特征的鲜明生动
抓住人物个性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地进行描写渲染,是婴宁形象鲜明生动的主要原因。
三、环境描写的浓郁象征意味
《婴宁》中环境描写的成功,在于作者突出了它的鲜明特色——花。人与花相映相照,处处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
思考与练习 一、 请就课文内容提示的三种解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 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婴宁“笑”的音容姿态的?
三、 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围绕着婴宁的鲜花的?这些笔墨艺术效果如何?
四、分析婴宁性格转变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笑容可掬”、“笑语自去”、“含笑拈花而入”、“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且下且笑”、“女笑又作”、“微笑而止”、“浓笑不顾”、“极力忍笑”、“孜孜憨笑”、“笑处嫣然”、“笑极不能俯仰”、“一笑即解”、“不避而笑”、“见人辄笑”…… 婴宁生长在花的世界里,她手里总是拿着花,她爱种花养花,她的言行几乎都与花相关。人与花相映相照,处处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 。返回相关链接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主要作品
作者逸事
教学参考
相关图片返回相关评论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相关评论 婴宁性格的转变,不仅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意义,不仅具有妇女解放的意义,而且是人类永恒困境的象征,是整个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返回作者介绍 青年时代的浦松龄,是一位热爱文学、同时又对世界充满幻想的读书人。当时的浦松龄,也与其他同道一样,希望通过科举之路,能够青云直上,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然而,浦松龄原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屡试不第,功名无望。然而,现实却迫使他不得不肩负起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在人生道路上艰难挣扎。好在,真正有才学的人总是会受到别人的敬重,浦松龄的志向和著作感动了许多人,他的朋友们总是在他困难的时候设法帮助他。康熙十八年,年届四十的蒲松龄应自己的同乡兼好友毕际之邀,前往毕家担任家庭教师的职务。毕家财力富足,居所宏大。宅地后有广阔的园林,里面厅台廊榭,竹石花树,景色怡人。更重要的,是毕家有丰富的藏书,这为蒲松龄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由于毕家的厚待,蒲松龄能够得到相对宽裕的物质条件,这使他得以在教书之余,继续致力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事业。除了《聊斋》,蒲松龄还用淄川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十四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三出。他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的同时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工具书。 作者介绍 蒲松龄久居乡间,知识渊博,对有关农业、医药和茶事,深有研究,写过不少通俗读物。如《日用俗字·饮食章》对饮食的烹调和面食的制作就写得详细生动。千字文章,就记载了多种茶点。这“饮食章”,至今还是美食家们研究明清初时山东饮食的重要资料。
蒲松龄通晓中药,熟知医理,还能行医。他曾编写过一本《药崇书》,该书分上下两卷,约1.8万字,收载药方258个。此书对治病救人,对自己的保健都曾起过积极作用。
蒲松龄也算得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位茶学家。他的《药崇书》总结自己在实践基础上调配的一种寿而康的药茶方。蒲松龄身体力行,在自己住宅旁开辟了一个药圃,种不少中药,其中有有菊和桑,还养蜜峰。通过种药又取得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药茶兼备的菊桑茶,既止渴又健身治病。
蒲松龄就是用这药茶方泡茶,在家乡柳泉设一个茅草茶亭,为过往行人义务供茶,请饮茶者经常给讲故事、传说。蒲松龄用药茶水招待路人引来故事,成为千古佳话。他的《聊斋志异》中490多篇文言体小说集,就是这样搜集素材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二百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联中引两个历史典故,表达了他自己不怕挫折、不畏艰难的决心和勇气!作者介绍 蒲松龄应试的记录:
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24岁。应乡试未中。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秋应乡试未中。康熙十四年(1675年)蒲松龄35岁。应乡试未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8岁。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蒲松林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72岁。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返回主要作品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返回作者逸事 一日,姓石的乡绅有意借对对子,显露一下腹内文墨,同时,也想当众戏弄一下蒲松龄。出乎意料,蒲松龄下联不仅对得工整无隙,而且戏弄了“石先生”。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笑可笑!对联是:????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即是对“砖后死”的字,同时又暗含了姓石的乡绅姓氏,一语双联,石乡绅便成了“粗毛野兽”。妙!作者逸事 蒲松龄的一生较少到外地旅游,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 “大明湖上就烟霞, 茆屋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园蔬登俎带黄花。” ??? 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特别是后面两句,说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崐的情景。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作者逸事 一日,聊斋先生蒲松龄乘渡船外出,同船的除了船夫之外,还有4位乘客:衣冠楚楚的朝廷官员、正当妙龄的卖花女、身背锯斧的木匠和衣衫褴褛的拾粪老农。 船到河心,官员自恃满腹才学,便对大家说:“恕工冒昧地请诸位各依本人身份,用三字同头、三字同旁,对一首七绝,首尾相融贯连锁。”说着,他先开了腔:“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绫缎纱。若非朝廷官宦家,谁人能穿绫缎纱?” 木匠师傅手扶斧箱,略加思索吟道:“三字同头庙廊库,三字同旁檩椽柱。如若要建庙廊库,怎能离了檩椽柱?” 卖花女一亮双眸,快言快语:“三字同头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娘娃。若非妙龄姑娘娃,哪个敢讲戴芙蓉花?” 船夫手不停篙,笑着吟出一诗:“三个同头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不是男子大丈夫,何人能识江海湖?” 蒲松龄憎恨世首黑暗,同情百姓疾苦,随口吟道:“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世道狼狐狗!” 轮到拾粪老农了,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容吟道:“三字同旁稻秫稷,三字同头屎尿屁。牲畜吃了稻秫稷,当路排出屎尿屁。” 官员本想炫耀一番自己的官职与文才,不料今日遇到的几位看似卑微,却均非等闲之辈。于是灰溜溜的不再言语了。返回教学参考 《婴宁“笑”的内涵及其他》邹洪明《语文月刊》1997.8
《痴呆抑或狡黠——浅析婴宁性格转变》顾克勇蔚然《名作欣赏》1999.4
《人类困境的永久象征——〈婴宁〉的文化解读》杜贵晨《文学评论》1999.5返回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