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生物)必修2 单元测试 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生物)必修2 单元测试 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4-11 11:42:33

文档简介

章 末 综 合 检 测 (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前的处理是(  )
①豌豆是闭花授粉植物 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价值 ④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且容易区分的性状 ⑤开花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⑥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⑥
解析:选C。自然条件下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植物,在人工进行异花传粉之前,必须保证雌花没有授粉,因此要在花蕾期去雄。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体没有显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B.亲本之中一定有一个表现为隐性性状
C.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
解析:选C。隐性性状并非一直不能表现出来,只是在子一代中不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并非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而是通常只研究其中的一对相对性状。
3.下列有关纯合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相同基因的雌雄配子受精发育而来
B.连续自交,性状能稳定遗传
C.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D.不含等位基因
解析:选C。纯合子如AA和aa,不含等位基因,是由相同基因的两个配子受精发育而来。纯合子自交所生后代不出现性状的分离。但两个纯合子之间杂交,可能出现杂合子的情况,如AA和aa杂交,F1基因型为Aa,就是杂合子。
4.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 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
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形豌豆与纯种绿色皱形豌豆
B.F1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解析:选A。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F2中要出现性状分离比为9 ∶3∶3∶1的现象,其中亲本除了可以是纯种黄色圆形与纯种绿色皱形外,也可以是纯种黄色皱形与纯种绿色圆形;F1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应为1∶1∶1∶1;F1自交时雄、雌配子的结合必须是随机的,且不同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良好。
5.水稻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以杂合抗病水稻(Cc)为亲本,连续自交三代,子三代中杂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及每次自交后均除去不抗病水稻再自交后纯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分别是(  )
A., B.,
C., D.,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杂合子自交的相关计算问题,解答本题可从以下两点突破:
①杂合子Cc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CC∶Cc∶cc=1∶2∶1。
②自交后除去不抗病水稻与不除去不抗病水稻子代中各遗传因子组成(表现型)的比值不变,但各遗传因子组成(表现型)概率改变。
6.南瓜有黄色果实也有白色果实,让F1自交产生的F2的表现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①②可知黄果是隐性性状
B.由③可以判定白果是显性性状
C.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3
D.P中白果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
解析:选D。据题中图示可看出,白果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为显性,所以亲本的白果遗传因子组成不可能是aa。F1中两种表现型各占1/2,自交后,aa占(1/2+1/4×1/2)=5/8,所以在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3。
7.棕色鸟与棕色鸟杂交,子代有23只白色,26只褐色,53只棕色。棕色鸟和白色鸟杂交,其后代中白色个体所占比例是(  )
A.100% B.75%
C.50% D.25%
解析:选C。如果F1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亲本之间,这种显性表现叫做不完全显性。从题干信息可知,F1出现了中间类型棕色,推知鸟色遗传属于不完全显性。棕色鸟为杂合子,白色鸟为隐性纯合子,其杂交后代白色个体所占比例是50%。
8.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女儿,他们再生第二个女儿患白化病的概率和他们生育两个女儿均患白化病的概率分别是(  )
①1/2 ②1/4 ③1/8 ④1/16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出白化病的孩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这对夫妇都应是携带者。每次生育都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第二个女儿患白化病的概率依然是1/4。生育两个女儿均患白化病的概率是两个独立事件各自发生概率的积,所以应为1/4×1/4=1/16。
9.
人的前额V形发尖与平发际是由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见右图)。约翰是平发际,他的父母都是V形发尖。约翰父母生一个平发际女孩的概率是(  )
A.1/4 B.1/2
C.1/16 D.1/8
解析:选D。根据题干可知约翰为平发际,他的父母都为V形发尖,说明V形发尖为显性性状,他的父母都为显性杂合子,所以再生一个平发际女儿的概率为1/4×1/2=1/8。
10.某病是一种遗传病,杂合子常活到50岁就患心肌梗死,纯合子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死,不能生育。一对患有该病的夫妇已生育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如果再生一个男孩,那么这个男孩能活到50岁的概率是(  )
A.3/4 B.2/3
C.1/2 D.1/4
答案:C
11.父本基因型为AABb,母本基因型为AaBb,其F1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解析:选D。根据遗传规律中的基因分离定律:父AA×母Aa,后代基因型为AA、Aa,不可能出现aa。所以aa--的基因型不可能出现。
12.已知玉米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规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如下:
基因型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比例
1
1
1
1
2
2
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
A.TTSS×TTSs B.TtSs×TtSs
C.TtSs×TTSs D.TtSS×TtSs
解析:选C。做此类题时要用分离法,即先看一对,再看另一对,从子代基因型知TT∶Tt=1∶1,则推知双亲基因型为Tt×TT;又由SS∶Ss∶ss=(1+1)∶(2+2)∶(1+1)=1∶2∶1,则推知亲本为Ss×Ss,所以选C。
13.某种植物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叶的形状由一对等位基因W、w控制,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的杂交组合是(  )
A.RrWw×rrww B.rrWw×Rrww
C.RrWW×RRWw D.RrWW×rrww
解析:选C。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要使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应保证每对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均只有一种表现型。A项后代表现型有2×2=4种,B项后代表现型有2×2=4种,C项后代表现型有1×1=1种,D项后代表现型有2×1=2种。
14.黄色皱形(Yyrr)与绿色圆形(yyRr)豌豆杂交,F1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  )
A.4种,1∶1∶1∶1 B.3种,1∶2∶1
C.2种,1∶1 D.4种,3∶1∶3∶1
解析:选A。单独分析每对基因,Yy与yy杂交的F1基因型种类是2种,即Yy∶yy=1∶1,rr与Rr杂交的F1基因型种类是2种,即Rr∶rr=1∶1。故Yyrr与yyRr杂交得F1的基因型种类是2×2=4种,比例为(1∶1)(1∶1)=1∶1∶1∶1。
15.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组合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抗病红种皮
抗病白种皮
感病红种皮
感病白种皮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416
138
410
135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80
184
178
182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40
136
420
414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6个亲本都是杂合子
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解析:选B。根据题意:组合一中两个红种皮的后代出现了白种皮,说明红种皮为显性性状并且两个亲本均为杂合子。组合三中两个感病亲本的后代出现了抗病性状,说明感病为显性性状并且两个亲本均为杂合子。组合二属于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且比例相同,说明这两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B选项错误。
16.
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形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豌豆杂交的F1表现型如右图所示。让F1中黄色圆形豌豆与绿色皱形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A.9∶3∶3∶1 B.3∶1∶3∶1
C.1∶1∶1∶1 D.2∶2∶1∶1
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推知,F1的4种表现型: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3∶3∶1∶1,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和Yyrr。F1中黄色圆形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为1/3YYRr、2/3YyRr,绿色皱形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所以其杂交后代中黄色圆形[(1/3)×(1/2)+(2/3)×(1/2)×(1/2)]∶黄色皱形[(1/3)×(1/2)+(2/3)×(1/2)×(1/2)]∶绿色圆形[(2/3)×(1/2)×(1/2)]∶绿色皱形[(2/3)×(1/2)×(1/2)]=2∶2∶1∶1。
17.豌豆黄色(Y)圆形(R)对绿色(y)皱形(r)为显性。黄圆豌豆与某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中黄圆、黄皱、绿圆、绿皱豌豆分别占3/8、3/8、1/8、1/8,则某亲本基因型为(  )
A.yyRr B.YyRr
C.Yyrr D.yyrr
解析:选C。分析后代比例,黄∶绿=3∶1,圆∶皱=1∶1,则亲本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型为Yy×Yy,控制种子形状的基因型为Rr×rr,已知一亲本为黄圆,则另一亲本为黄皱,基因型为Yyrr。
18.牡丹的花色种类多种多样,其中白色的不含花青素,深红色的含花青素最多,花青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着花瓣颜色的深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若一深红色牡丹同一白色牡丹杂交,就能得到中等红色的个体。若这些个体自交其子代将出现花色的种类和比例分别是(  )
A.3种,9∶6∶1 B.4种,9∶3∶3∶1
C.5种,1∶4∶6∶4∶1 D.6种,1∶4∶3∶3∶4∶1
解析:选C。若不能正确理解题干中信息“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会造成误选,应明确花色种类与所含显性基因(A或B)的多少有关系。
19.落花生是闭花授粉的植物,果实(花生)的厚皮对薄皮为显性,果子狸毛色深褐色对浅灰色是显性。要鉴定一株结厚皮果实的落花生和一只深褐色果子狸的纯合与否,应采用简便遗传方法分别是(  )
A.杂交、杂交 B.杂交、测交
C.自交、自交 D.自交、测交
解析:选D。厚皮落花生自交: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对闭花授粉的植物而言,自交比测交操作简便。让深褐色果子狸与多只隐性个体交配:若后代全为深褐色,则可认为是纯合子;若后代有隐性个体出现,则是杂合子。
20.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e与F/f所控制,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否则开白花。下列选项中都符合条件的亲本组合是(  )
P:    紫花    ×    白花
          ↓
F1    3/8紫花       5/8白花
A.EeFf×Eeff EEFf×eeff
B.EeFf×eeFf EeFF×Eeff
C.EeFf×eeff EeFF×Eeff
D.EeFf×Eeff EeFf×eeFf
解析:选D。本题可用分解的方法来依据几率反推亲代可能的基因型。因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故子代3/8紫花可分解为3/4和1/2,即3/4(E-)×1/2(F-)或1/2(E-)×3/4(F-),前者则亲代为EeFf×Eeff,后者则亲代为EeFf×eeFf。所以都符合条件的为D项。
21.某种植物的株高由多对基因控制,显性基因越多就越高。现将最高和最矮的2个极端类型作为亲本杂交,F2表现型的预期分布与下列哪一曲线最接近(  )
解析:选A。最高和最矮的2个极端类型作为亲本杂交,其后代中处于中间类型的所占比例最大。
22.多指症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先天性聋哑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因子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一对男性患多指、女性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手指正常的聋哑孩子。这对夫妇再生下的孩子为手指正常、先天性聋哑、既多指又先天性聋哑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依次是(  )
A.1/2、1/4、1/8 B.1/4、1/8、1/2
C.1/8、1/2、1/4 D.1/4、1/2、1/8
解析:选A。据亲子代的性状表现可推知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aaBb(♀),则生出的后代手指正常的可能性为,先天性聋哑的概率为,两者均有的概率为×=。
23.牵牛花中,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现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B.F2中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
C.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
D.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
解析:选D 。由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且双亲的性状都是单显性,所以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6/16=3/8。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有纯合子和杂合子两种基因型。
24.在完全显性条件下,基因型AaBbcc与aaBbCC的两亲本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
A.0 B.37.5%
C.62.5% D.100%
解析:选C。此题运用拆分法求解。Aa×aa→Aa∶aa=1∶1;Bb×Bb→B-∶bb=3∶1;CC×cc→全为Cc。求解不同于双亲的个体比例可以通过求解与双亲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比例来解答。与AaBbcc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1/2×3/4×0=0,与aaBbCC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1/2×3/4×1 =3/8,故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1-3/8=5/8。
25.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和C/c,对果实重量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果实重120克, AABBCC的果实重210克。现有果树甲和乙杂交,甲的基因型为AAbbcc,F1的果实重135~165克。则乙的基因型是(  )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解析:选D。题中信息表明,每含有1个显性基因,果实重量在120克的基础上增加15克。甲产生的配子为Abc,F1的果实重135克时表示含1个显性基因,则乙产生的配子中存在不含显性基因的即abc,F1的果实重165克时表示含3个显性基因,则乙产生的配子中存在最多含2个显性基因的情况。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0分)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型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老鼠毛色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老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
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
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1∶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1)黄色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黑色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推测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上述B、C两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
解析:根据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出现既有黄色又有黑色的性状分离现象可推出:亲代的黄色鼠均为杂合体,黄色对黑色为显性性状。又根据后代中黄色∶黑色=2∶1可知:基因型为AA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黄色鼠的基因型均为Aa。
答案:(1)Aa  aa (2)AA
(3)B:Aa   ×      Aa
黄色            黄色
      ↓
1AA  ∶  2Aa  ∶   1aa
不存活    黄色     黑色
C:Aa    ×      aa
黄色           黑色
     ↓
1Aa     ∶       1aa
黄色            黑色
27.
(14分)黄色皱形豌豆与绿色圆形豌豆杂交,对其子代的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和统计,其结果如图所示[其中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形(R)对皱形(r)为显性],请据图回答:
(1)子代中圆形与皱形的比例为__________。
(2)亲本中黄色皱形与绿色圆形豌豆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3)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代中黄色圆形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使子代中的黄色圆形与绿色皱形个体杂交,它们的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
答案:(1)1∶1 (2)Yyrr yyRr
(3)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
(4)YyRr 1/4
28.(14分)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圆桃
矮化蟠桃
矮化圆桃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
41
0
0
42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30
13
0
14
(1)根据组别________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__。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解析:(1)乙组中,乔化×乔化→矮化,说明树体乔化对矮化为显性。
(2)甲组中,乔化×矮化→41乔化∶42矮化,则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蟠桃×圆桃→41蟠桃∶42圆桃,则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Hh×hh。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和ddhh。
(3)如果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DdHh×ddhh→1DdHh∶1Ddhh∶1ddHh∶1ddhh,即乔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蟠桃∶矮化圆桃=1∶1∶1∶1。
(4)Hh×Hh→1HH∶2Hh∶1hh,如果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则后代蟠桃∶圆桃=3∶1;如果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则后代蟠桃∶圆桃=2∶1。
答案:(1)乙 乔化 (2)DdHh、ddhh
(3)4 1∶1∶1∶1
(4)蟠桃(Hh)自交(蟠桃与蟠桃杂交) ①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2∶1 ②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3∶1
29.(12分)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红花和白花三种表现型,已知紫花形成的生化途径是:

A对a、B对b为显性,基因A、B分别控制了酶A、B的合成。
(1)若A和a、B和b分别独立遗传,一白花植株和一红花植株杂交,F1紫花∶红花=1∶1。
①该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②F1中紫花植株自交得到的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________。
③F1中红花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中开白花的植株占的比例是________。
(2)现有大量的紫花植株(不知其基因型),要想以现有的紫花植株为亲本得到纯合的紫花植株,某同学想到了两种方法,完善这两种方法。
①对紫花植株通过套袋、人工授粉等处理,让亲本植株自交,以株为单位保存亲本植株所结的种子,种下种子,
________,这些植株及其自交所得到的子代都是纯合子。
②取亲本植株的花药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再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培养至植株,选出________,即为纯合子。
解析: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或aabb,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bb,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B-,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得到了紫花∶红花=1∶1,据此得出了白花植株、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F1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得到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其比例为1∶2∶1,所以纯合子占的比例是1/2。F1中红花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其概率是1/4。
答案: (1)①aaBb AAbb ②1/2 ③1/4 (2)①选出自交所得的子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的植株 ②开紫花的植株
章 末 综 合 检 测 (三)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解析:选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两实验中都没有突变和重组。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如图所示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
答案:A
3.在下列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结构的简图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脱氧核苷酸结构的认识。在脱氧核苷酸简图中,圆圈代表磷酸,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长方形代表碱基,它们的连接方式同D。
4.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结构和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  )
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
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解析:选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脱氧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为DNA和蛋白质。
5.下列关于DNA或基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
B.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碱基配对方式的不同
C.可利用DNA做亲子鉴定是因为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是指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选B。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6.某双链DNA分子中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单链上(A+T)/(C+G)=2/5,问该DNA分子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A.150个             B.200个
C.300个 D.400个
解析:选B。双链DNA的一条链中,(A+T)/(G+C)与另一条互补链中(A+T)/(G+C),以及整个DNA分子中(A+T)/(G+C)相等。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上(A+T)/(C+G)=2/5,那么整个DNA分子中(A+T)/(C+G)=2/5,因此可以推导出A+T占DNA分子碱基总数的2/7。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A=T,则DNA分子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1400×2/7)/2=200(个)。故选B。
7.下列有关DNA复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DNA复制时只有一条链可以作为模板
B.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
C.DNA复制的场所只有细胞核
D.DNA复制的时间只能是有丝分裂间期
解析:选B。DNA复制时,两条链都可以作为模板,DNA复制的场所可以是细胞核,也可以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菌体内还可以是拟核。DNA复制时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
8.某些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复制,从而达到控制癌症的目的。这些药物作用的细胞正处在细胞周期的(  )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答案:A
9.用15N标记细菌中的DNA,然后又用普通的14N供给这种细菌,于是该细菌便用14N来合成DNA,假设细菌在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分裂两次,产生了4个新个体,则其DNA中的14N链与15N链的比例是(  )
A.3∶1 B.2∶1
C.1∶1 D.7∶1
解析:选A。15N标记的DNA分子在含14N的环境中复制,合成的4个DNA分子中,有两个DNA分子各有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含15N,另一条单链含14N,另两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含14N,故14N链∶15N链为(2×2+2)∶2=3∶1。
10.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不被标记
解析:选B。本题考查DNA复制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蚕豆根尖细胞的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原来不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复制形成的所有DNA分子中一条链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一条链不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分裂中期,DNA分子一半含放射性,一半不含放射性,B选项正确。
1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
B.组成DNA和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C.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DNA、RNA的化学组成及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判断能力。A项,DNA含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含的五碳糖是核糖;B项,组成DNA和ATP的元素种类都是C、H、O、N、P;C项,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DNA中;D项,DNA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种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B.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种密码子
C.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几种转运RNA来转运
D.一种氨基酸只能由一种转运RNA来转运
解析:选D。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是转运RNA上可以与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三个碱基。一个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所以一个氨基酸可以由多个转运RNA来转运,但对一个特定的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特定的氨基酸。
13.有关基因转录与翻译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两个过程的完成都需要碱基互补配对
②两个过程的完成都需要运载工具
③两个过程的产物都以碳链为骨架
④两个过程都以核酸作为模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选B。两个过程的完成都需要碱基互补配对,产生的产物是mRNA和多肽链,都以碳链为骨架;基因转录与翻译的模板分别是DNA和mRNA,都是核酸;翻译过程需要转运RNA作为运载工具。
14.下表中决定丝氨酸的密码子是(  )
A.TCG B.UCG
C.AGC D.UGC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运用及密码子的概念。首先应知道密码子是什么,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转运RNA的碱基与密码子是互补配对的,故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是A,而符合此条件的只有C项。
15.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B.每种tRNA只转运一种氨基酸
C.tRNA的反密码子携带了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
D.核糖体可在mRNA上移动
解析:选C。携带遗传信息的是DNA,不是tRNA。mRNA上的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由于每种tRNA的反密码子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所以只转运一种氨基酸。
16.某细菌能产生一种“毒性肽”,其分子式是C35H70O19N10,将它彻底分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甘氨酸(C2H5NO2),丙氨酸(C3H7NO2),苯丙氨酸(C9H13NO2),谷氨酸(C5H9NO4),则参与该“毒性肽”合成的氨基酸分子个数和控制该“毒性肽”合成的基因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分别为(  )
A.10、60 B.15、30
C.4、24 D.20、60
解析:选A。组成该“毒性肽”的四种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氨基,故该“毒性肽”由10个氨基酸组成。据基因中的碱基个数∶多肽中的氨基酸个数=6∶1,可知控制该“毒性肽”合成的基因中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为60。
17.通常正常动物细胞中不具有的酶是(  )
A.复制DNA所需的酶
B.转录合成RNA所需的酶
C.翻译合成蛋白质所需的酶
D.逆转录合成DNA所需的酶
解析:选D。逆转录酶是RNA病毒具有的酶,在宿主细胞中发挥作用。
18.在体外可以通过高温加热的方式打开氢键,从而使DNA双链解开形成单链,以下四条长度相同的双链DNA分子解螺旋成为单链,其中所需温度最高的是(  )
A.腺嘌呤含量为25%的DNA分子
B.胞嘧啶含量为25%的DNA分子
C.鸟嘌呤含量为35%的DNA分子
D.胸腺嘧啶含量为35%的DNA分子
解析:选C。A、T之间有2个氢键,G、C之间有3个氢键,故DNA分子中G、C含量越高,其双链打开所需温度越高。四个选项中含鸟嘌呤(G)的比例依次为25%、25%、35%、15%。
19.下列有关如图所示的生理过程(图中④代表核糖体,⑤代表多肽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B.图中所示的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C.遗传信息由③传递到⑤需要RNA作中介
D.图中①在该过程中不起作用,由此可确定①在遗传上不具功能
解析:选D。此题考查的是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属于考纲分析比较层次。由结构特点和对应关系可判定①、②两条链是DNA双链,③链是RNA。此图包含了转录和翻译,而且是边转录边翻译,则发生在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DNA双链上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才能代表遗传信息,虽然不进行转录,但仍具功能,即储存遗传信息。
20.在生物体内性状的表达一般遵循DNA→RNA→蛋白质的原则,下面是几种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细胞的一生中,DNA一般是不变的,RNA和蛋白质分子是变化的
B.对于真核生物而言DNA→RNA主要是在细胞核中完成的,RNA→蛋白质主要是在细胞质中完成的
C.在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DNA相同,RNA和蛋白质不一定相同
D.在细胞的一生中,DNA、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变的
解析:选D。DNA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般是不变的;由于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的基因存在着选择性表达,因此不同细胞中的DNA相同,而RNA和蛋白质却不一定相同。
21.如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解析:选D。杂种病毒丙是由病毒甲的蛋白质外壳和病毒乙的核酸组装而成的,核酸起遗传作用,所以子代病毒与乙病毒相同。
22.甲、乙两图均为DNA测序仪显示的图像,已知甲图显示的碱基顺序为TCGAAT,则乙图显示的碱基顺序为(  )
A.TCGCAC          B.ACCGTG
C.ATTCAG D.TCCGGA
解析:选B。由甲图知,图像中从左往右各列对应的碱基依次是A、C、G、T,则乙图显示的碱基顺序为ACCGTG。
23.某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1∶2∶3∶4。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含G的脱氧核苷酸4500个,则该DNA分子复制了(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解析:选B。一个DNA中有500个碱基对,一条链中C+G=300个,所以两条链中C+G=600个,则DNA中C=G=300个。该DNA复制共消耗4500个含G的脱氧核苷酸,所以是增加了15个DNA分子,共复制了4次。
24.下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表明生物体内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B.该过程的模板是核糖核苷酸,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
C.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到右
D.合成①的场所一定在细胞核,合成②的场所一定是在细胞质
解析:选A。该过程是翻译过程,模板是mRNA,其合成场所可以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从肽链的长短可以发现按时间先后多肽链的合成依次是②③④⑤,所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大大提高了合成的效率。
25.1957年Matthew Meselson和Franklin Stahl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先将大肠杆菌细胞培养在用15NH4Cl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里培养很长时间,使得细胞内所有的氮原子都以15N的形式存在(包括DNA分子里的氮原子)。这时再加入过量的14NH4Cl和各种14N的核苷酸分子,细菌从此开始摄入14N,因此所有既存的“老”DNA分子部分都应该是15N标记的,而新生的DNA则应该是未标记的。接下来他们让细胞们继续高高兴兴地生长,而自己则在不同时间提取出DNA分子,利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实验图解如下。请分析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的培养液中必须有四种脱氧核苷酸、ATP和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B.本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实验完全能证明DNA是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进行复制的
C.若2连续复制四次,则含14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00%
D.DNA复制是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的,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完成的
解析:选D。本题利用经典实验为背景立意命题,考查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实验及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实验的能力和计算能力。DNA复制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因此在培养液中必须加入四种脱氧核苷酸、ATP和一系列的酶;实验中DNA用15N同位素标记,是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对DNA分步提取离心,实验结果显示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2的DNA是被15N标记的,在以后的复制中原料是含14N的,因此在复制过程中,若2连续复制四次,则含14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00%;DNA复制是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的,其细胞分裂方式是无丝分裂,因此DNA复制不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完成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针对真核生物来说的,故D是错误的。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0分)下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来培养__________,其内的营养成分中是否含有32P?________。
(2)对下列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①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__________,仍存在于________。
②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设计一个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的实验:
①配制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合成DNA的原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培养液中提取出所需要的T2噬菌体,其体内的______________被标记上32P。
解析:(1)大肠杆菌应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放射性物质存在于沉淀物中,说明被32P标记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细胞内。
(2)若培养时间较短,可能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而存在于培养液中;若培养时间过长,大肠杆菌可能会裂解,释放出增殖的噬菌体。
(3)要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首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让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从而得到被32P标记的噬菌体。
答案:(1)大肠杆菌 不含有 (2)①没有侵入大肠杆菌 培养液中 ②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3)①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 ②在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接种T2噬菌体,继续进行培养 ③DNA
27.(13分)如图是生物体内进行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图解,下表为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据图回答:
氨基酸
密码子
酪氨酸
UAC
苯丙氨酸
UUU、UUC
丙氨酸
GCA
甘氨酸
GGC
赖氨酸
AAG、AAA
脯氨酸
CCG
甲硫氨酸
AUG
精氨酸
CGA
(1)图中1和2分别代表的物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共有________种核苷酸。
(2)在基因工程中,利用这两种分子进行杂交,可用于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甲链中的一段序列为…TACTTCAAA…,据上表推测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推测上图表示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根据图中碱基可判断,甲链为DNA的一条链,乙链为RNA链,由甲→乙表示转录过程,由乙→甲表示逆转录过程,由甲链的碱基序列,可推测出乙链的碱基序列,再依据表中的氨基酸、密码子的对应关系,即可推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答案:(1)脱氧核糖 核糖 6
(2)目的基因是否转录成mRNA
(3)甲硫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
(4)转录或逆转录(不全不可)
28.(12分)根据所给图A~E,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全过程叫________,图B生理过程与图A中相对应序号是________,图C生理过程与图A中相对应序号是________,图D生理过程与图A中相对应序号是________。
(2)看图回答(有关空格可用图B、C、D中所示符号填写),上述图示中,图________(填图序号)含有DNA分子,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脱氧核苷酸长链。图______(填图序号)含有mRNA,图中用________表示核糖核苷酸长链。
(3)图C、图D共同完成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完成图A中③④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D过程不可能发生在________中。
A.神经元细胞 B.肝细胞
C.心肌细胞 D.人成熟的红细胞
(6)图E是________,在生物细胞中共有________种。
答案:(1)中心法则 ① ② ⑤
(2)B、C P链、T链、A链、B链 C、D C链、D链
(3)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4)RNA病毒
(5)D (6)转运RNA(tRNA) 61
29.(15分)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科学家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
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发现在第4组培养装置中有S型细菌。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用具:R型细菌、S型细菌、DNA酶、蒸馏水、制备培养基所需的原料。
①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组,标为A、B、C,请将处理方法填写在表格中:

组合编号
A
B
处理方法
不加任何提取物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
②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下列问题: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细菌为实验材料主要是由于细菌具有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写出两点)。
②写出艾弗里实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
解析:(1)通过对比可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细菌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活的S型细菌,说明S型细菌中有某种物质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第二步中要形成对比主要体现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而经过DNA酶处理水解后的DNA则无法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通过对比可知只加入R型细菌不会产生S型细菌,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 ,R型细菌才能发生转化,同时加入S型细菌DNA和DNA酶不能产生S型细菌又从反面证明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
(3)以细菌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繁殖快。
答案:(1)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①在B组中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
在C组中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
②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
③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
(3)①结构简单 繁殖快
②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分离技术、物质的鉴定技术等
章 末 综 合 检 测 (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若人的成熟神经细胞核中DNA含量为a,下列各项核DNA含量分别为2a、a、0.5a的是(  )
A.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
B.精原细胞减数分裂间期、精细胞、第二极体
C.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口腔上皮细胞、成熟红细胞
D.正在发生凋亡的细胞、癌细胞、卵细胞
解析:选A。成熟神经细胞核中DNA含量为a,即人的体细胞核中DNA含量为a,则相应细胞核中DNA含量:初级精母细胞为2a,次级精母细胞为a,精子为0.5a,精原细胞减数分裂间期DNA进行复制,DNA含量为a→2a,第二极体为0.5a,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为2a,口腔上皮细胞为a,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为0,正在发生凋亡的细胞为a,癌细胞要看所处时期,卵细胞为0.5a。
2.某二倍体生物的卵原细胞中有18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细胞中染色单体的数目为(  )
A.9             B.18
C.36 D.72
解析:选B。题目提供的条件是卵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有18条,那么第一次减数分裂结束时,着丝粒不分裂,只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只有9条,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上都有2条染色单体。由此可推出,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排在赤道面上的共有9×2=18条染色单体。
3.10000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假设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话,理论上可形成Ab基因型的卵细胞数为(  )
A.2500个 B.5000个
C.7500个 D.10000个
解析:选A。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10000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理论上可产生4种不同的卵细胞,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比例为1∶1∶1∶1,即每种基因型的卵细胞占1/4,因此,Ab基因型的卵细胞有10000×1/4=2500个。
4.
关于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因为细胞无细胞壁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判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粒②相连
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解析:选D。图中细胞无细胞壁,有中心体⑨,可判定为动物细胞。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⑤和⑥也为一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均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均位于赤道板上,图中表示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在后期时,着丝粒分裂,移向两极的均是两对同源染色体。
5.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子之一基因型是AB,那么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是(  )
A.AB、ab、ab
B.Ab、aB、ab
C.ab、AB、AB
D.AB、AB、AB
解析:选A。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2个精细胞基因型相同,所以只有A正确。
6.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有一些不同之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精原细胞、卵原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C.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而卵细胞无变形过程
D.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有极体产生,而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无极体产生
解析:选A。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分别是雄性和雌性的原始生殖细胞,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它们本身的增殖方式也与体细胞相同,都是由有丝分裂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4个精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两次不均等分裂,最终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而且卵细胞的形成无需变形。
7.下图是果蝇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Ⅰ表示的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
B.①过程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
C.图Ⅲ中的a、b、c、d 4个细胞不可能有三个极体
D.若a细胞内有5条染色体,一定是②过程出现异常
解析:选C。图Ⅰ果蝇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该果蝇为雄性个体,不可能产生极体;若a细胞内有5条染色体,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没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移到了同一极。
8.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生物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C.能够出现基因重组的是乙
D.丙的子细胞是精细胞
解析:选C。甲图为有丝分裂中期图,具有同源染色体,不出现基因重组;乙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可出现基因重组;丙图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子细胞为卵细胞和极体;由丙可推知,“某生物为雌性生物”;卵巢中可能出现这三种细胞。
9.经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发现,有2~4%的精神病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诸多案例显示XYY综合征患者有反社会行为和暴力倾向,有人称多出的Y染色体为“犯罪染色体”。下列关于XYY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为男性,可能是由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B.患者为女性,可能是由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C.患者为男性,可能是由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D.患者为女性,可能是由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答案:C
10.下图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①与② B.①与③
C.②与③ D.②与④
解析:选C。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后,①与④细胞的两条染色体是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②与③细胞的两条染色体是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因此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子分别为①与④、②与③。
11.果蝇的红眼(R)对白眼(r)是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用一对果蝇杂交,一方为红眼,另一方为白眼,杂交后F1中雄果蝇与亲代雌果蝇眼色相同,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眼色相同,那么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  )
A.XRXR×XrY B.XrXr×XRY
C.XRXr×XrY D.XRXr×XRY
解析:选B。根据题意,F1中雄果蝇与亲本雌果蝇眼色相同,因此,亲本雌果蝇一定为纯合体,由此排除C和D项;若选A项,则子代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的眼色会不同,因此,只有当雌性亲本为隐性个体,雄性亲本为显性个体时,才符合题中条件,即XrXr×XRY。
12.如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3号和4号为双胞胎,下列有关选项正确的是(  )
A.该遗传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1、2号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
C.若3、4号为异卵双生,则二者基因相同的概率为4/9
D.若3、4号为同卵双生,则二者性状差异来自基因重组
解析:选B。由于1和2正常,5有病,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和2号的基因型为Aa。若3号、4号为异卵双生,二者均纯合的概率为×=,二者均杂合的概率为×=,故二者基因相同的概率为5/9,若为同卵双生,性状差异来自于环境条件。
13.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母亲为携带者,父亲色盲,生下4个孩子,其中一个正常,两个为携带者,一个色盲,他们的性别是(  )
A.三女一男或全是男孩 B.全是男孩或全是女孩
C.三女一男或两女两男 D.三男一女或两男两女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父亲的基因型为XbY,由此可推断出后代中儿女的性状及基因型,正常的一定是儿子,携带者一定是女儿,但色盲患者可能是儿子也可能是女儿,如果是儿子,则应为两女两男;如果是女儿,则应为三女一男。
14.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解析:选D。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女患者若为杂合子(XDXd),与正常男子结婚,儿子和女儿均有一半的患病概率。正常个体不可能携带显性致病基因。
15.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的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的雄果蝇杂交,你认为杂交结果正确的是(多选)(  )
A.F1中无论雌雄都是红眼正常翅
B.F2中雄果蝇的红眼基因来自F1代的父本
C.F2雄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相等
D.F2雌果蝇中正常翅个体与短翅个体的数目相等
解析:选AC。本题考查基因的遗传规律。亲本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所以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F2雄果蝇中(AA+aa)∶Aa=1∶1。
16.下图是某生物体的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细胞过程示意图,其体细胞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均为2n。图中标明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有关的判断错误的是(  )
A.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4n,DNA数目为4n
B.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n
C.③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2n
D.此分裂过程产生的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Ab、aB
解析:选C。因为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所以①细胞为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DNA数目为4n,染色体数目为4n;②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NA数目为4n,染色体数目为2n;③次级精母细胞由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DNA减半,为2n,此时无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染色体数目为2n;与图中精细胞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的基因型为Ab,其他两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B。
17.下图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4是杂合子
B.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C.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解析:选D。分析该遗传系谱图,由Ⅱ4患病而Ⅲ6正常可推知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而Ⅲ6、Ⅲ7都不患病,所以Ⅱ4一定是杂合子;Ⅲ7无致病基因,与正常无致病基因男性结婚,后代也不会患病。Ⅲ8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只能把致病基因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18.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若统计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发现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则该病的致病基因(  )
A.位于Ⅰ片段上,为隐性基因
B.位于Ⅰ片段上,为显性基因
C.位于Ⅱ片段上,为显性基因
D.位于Ⅲ片段上,为隐性基因
解析:选B。在性染色体的非同源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又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所以该病应由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19.在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时,某校部分学生对高度近视的家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分析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  )
双亲性状
调查的家庭个数
子女总人数
子女高度近视人数


双亲均正常
71
197
36
32
一方正常,一方高度近视
9
26
6
8
双方都高度近视
4
12
4
7
总计
84
235
46
47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X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X染色体隐性遗传
解析:选A。双亲均正常,生育子女均患病,且男、女比例相当,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调查某一城市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a,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率为b,则该城市女性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几率分别(  )
A.小于a、大于b B.大于a、大于b
C.小于a、小于b D.大于a、小于b
解析:选A。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该染色体上含有致病基因,该男性就患红绿色盲,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这两条染色体上都有隐性致病基因时,该女性才患红绿色盲,因此,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同理可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若要不患病,必须两条X染色体都含有隐性正常基因,而男性只需要一条X染色体含有正常基因即可,因此,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性患者大于男性患者。
21. 某同学总结了四点有关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的知识点,其中错误的是 (  )
A.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DNA分子数目相同
B.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粒的数目相同
解析:选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已经过复制,DNA分子数加倍,但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连接,染色体数量并未加倍,故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DNA分子数的一半。
22.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AaXBY产生了AA型配子,该配子不含性染色体可能是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染色体与Y染色体未分离,进入了同一次级精母细胞(含a),而另一次级精母细胞(含A)没有性染色体;也可能是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精母细胞(含A的)性染色体未分离。不含性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2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进入同一精细胞,从而具有两个A基因。
23.用纯种的黑色长毛狗与白色短毛狗杂交,F1全是黑色短毛。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判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  )
黑色短毛
黑色长毛
白色短毛
白色长毛

42
19
14
6

47
12
15
5
A.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
C.两对常染色体上
D.一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
解析:选C。分析表中数据,F2中黑色∶白色=(42+19+47+12)∶(14+6+15+5)= 3∶1;F2中短毛∶长毛=(42+47+14+15)∶(19+12+6+5)=3∶1,与性别没有关系,所以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4.如图表示从某动物个体的睾丸中取出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果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关于这两个精细胞的来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
②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③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④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C。 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根据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的来源,可以看出这两个细胞一定不是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25.下列是某高等二倍体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不可能代表上皮、神经细胞
B.乙细胞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不属于同源染色体
C.丙细胞的子细胞为卵细胞或者精细胞
D.丁细胞不可能发生A和a、B和b等位基因的分离
解析:选C。上皮、神经细胞不能再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乙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是由同一条染色体着丝粒分裂而产生的,不属于同源染色体;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但无法判断其类型是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若为第一极体,则其子细胞是两个极体;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不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1分)下面是某果蝇的精原细胞分裂产生精细胞的示意图,其中图Ⅳ细胞中只表示了部分染色体的情况,请回答:
(1)图Ⅱ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每个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
(2)图Ⅳ细胞表示的时期对应于图中________方框的位置(填“①或②”)。
(3)图Ⅲ每个细胞的核DNA含量是①阶段细胞的________。
(4)若图Ⅳ中染色体的基因组成是AaBb,请在图Ⅳ中正确标出所有A、a、B、b。
(5)假定该果蝇的三对常染色体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则这个精原细胞可产生________种精子。
(6)欲观察果蝇精巢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应采用________观察法,观察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_期。细胞中可能的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其中含________条染色体的细胞一定属于有丝分裂,含________条染色体的细胞一定属于减数分裂。
答案:(1)次级精母细胞 8
(2)① (3)1/4
(4)如图
(5)2 (6)显微镜 中 8、16、4 16 4
27.(12分)如图①②③表示某动物(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分裂图。图④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细胞数以及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数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所示的分裂时期对应于图④的________阶段。图④的Ⅲ阶段对应于图________细胞,此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2)从数量关系分析,图④由Ⅰ→Ⅱ的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由Ⅱ→图②的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图②中2、4号染色体上B、b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②和图③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则③的基因型应是________。
答案:(1)Ⅱ ② 2
(2)染色体复制 同源染色体分离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
(3)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
(4)Ab
28.(14分)分析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回答问题。
图1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
图1
(1)Ⅲ-14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中的________。
(2)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___性遗传病。
(3)若
图2
Ⅲ-11与一个和图2中Ⅲ-15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女子结婚,他们的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________。
(4)假定Ⅲ-11与Ⅲ-15结婚。若a卵与e精子受精,发育出的Ⅳ?16患两种病,其基因型是______。若a卵与b精子受精,则发育出的Ⅳ-17的基因型是________,表现型________。若Ⅳ-17与一个双亲正常,但兄弟姐妹中有甲病患者的正常人结婚,其后代中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从遗传系谱图可以得知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型正常的8和9生育出患甲病的13,且9号不是患者),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为伴性遗传,且5号患病但有正常的儿子)。Ⅲ-14的X染色体来自9号,9的X染色体来自Ⅰ代中的3或4。对于甲病来说,Ⅲ-11的基因型是1/3AA和2/3Aa,图2中的Ⅲ-15的基因型为Aa,所以他们结婚生育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2/3×1/4=1/6。如果图2中的Ⅲ-11与Ⅲ-15(AaXBXb)生有患两种病的后代Ⅳ-16,且可以看出Ⅳ-16的两条性染色体不同,所以该个体为男孩。又根据甲病和乙病的类型,可以得出Ⅲ-11的基因型是AaXbY,Ⅳ-16的基因型是aaXBY。由于Ⅳ-16是a卵和e精子受精的结果,根据Ⅳ-16和Ⅲ-11的基因型可以得知a卵的基因型是aXB,e精子的基因型是aY,从而推出b精子的基因型为AXb,所以a卵和b精子受精产生的后代Ⅳ-17的基因型是AaXBXb,该女性只患乙病。若Ⅳ-17与一个兄弟姐妹患有甲病但自身正常的男性结婚,该男性关于甲病的基因型是1/3AA、2/3Aa,则他们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1/6,正常的概率=5/6。该男性关于乙病的基因型是XbY,则他们生育的孩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2,正常的概率也是1/2,所以这对夫妇结婚生育正常孩子的概率=5/6×1/2=5/12。
答案:(1)Ⅰ-3或Ⅰ-4(3或4) (2)常 隐 (3)1/6
(4)aaXBY AaXBXb 仅患乙病的女性 5/12
29.(13分)在遗传学研究方面,果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之一。被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全是红眼。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 若F1自交,则所得F2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F2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
(3)野生型果蝇有许多种突变型,突变的情况也不一样:
①如果♀突变型1×♂野生型→突变型1,♀野生型×♂突变型1→野生型,则可以推断控制果蝇突变型1的基因遗传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②如果突变型2和野生型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后代产生大量个体都是突变型2,则可以推断控制果蝇突变型2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解析:(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相对性状明显、繁殖快、生育力强、子代多、易饲养。
(2)据题意知,双亲的基因型为XAXA、XaY,F1为XAY、XAXa。F1个体交配,F2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为4种,表现型有3种: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
(3)正反交结果不同,而且都与母本相同,说明为细胞质遗传;突变型2和野生型正交与反交结果一致,都是突变型2,说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答案:(1)相对性状明显、繁殖快、生育力强、子代多、易饲养
(2)XAXA、XaY 4 3
(3)①细胞质遗传 ②常
章 末 综 合 检 测 (五)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下列选项中不支持此观点的是(  )
A.鲨鱼、桉树、灵芝、疟原虫
B.东北虎、青霉菌、橡树、变形虫
C.山毛榉、平菇、噬菌体、大肠杆菌
D.菊花、蚯蚓、酵母菌、草履虫
答案:C
2.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常染色体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病率相同
B.猫叫综合征属于人体染色体数目变异引发的遗传病
C.血友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D.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选B。猫叫综合征是由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3.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选D。现代进化论认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备环节;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何种情况的生物进化(  )
A.幼小生物         B.生物个体
C.生物细胞 D.生物物种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理解。自然选择以微小的不定向变异为原始材料,通过生存斗争来保存和积累有利的变异,经过许多代,才能形成新的生物类型。而生物个体在自然选择中可能大量的被淘汰,只有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的类型才能生存下来并演变进化成新的物种。
5.西班牙《趣味》月刊发表了文章——《昆虫抗菌肽给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希望》。文章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和大量应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请分析抗生素对细菌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
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
解析:选B。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解题思路如下:
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自然选择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障碍和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选D。基因突变不受环境控制,环境只是对生物不同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保留种群中有利的变异类型,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障碍和生殖隔离。共同进化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7.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解析:选C。①种群中,A基因频率=16%+1/2×(1-16%-36%)=40%,a基因频率为60%。②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保持不变。③16%AA自交,16%AA,48%Aa自交,48%(1/4AA∶1/2Aa∶1/4aa),即12%AA∶24%Aa∶12%aa。因此自交产生后代中AA频率=16%+12%=28%,A基因频率=28%+1/2×24%=40%,因此不变。
8.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均为杂合子。已知某隐性基因纯合致死,预测该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应该是(纵坐标表示该隐性基因频率)(  )
答案:C
9.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解析:选A。由题意知,AA∶Aa=1∶2,所以该种群随机交配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1/3AA×1/3AA→1/9AA;②2×(1/3AA×2/3Aa)→2/9AA+2/9Aa;③2/3Aa×2/3Aa→1/9AA+2/9Aa+1/9aa(死亡)。第一代中AA的比例是1/9AA+2/9AA+1/9AA=4/9,Aa的比例是2/9Aa+2/9Aa=4/9,aa的比例是1/9,因为aa在出生前就已经死亡,所以AA∶Aa=1∶1。
1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答案:C
11.安徽宣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并于当年人工繁育出第一批幼鳄,成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扬子鳄由80年代初的几百条增加到一万多条,该保护区扬子鳄数量上升一定会导致(  )
A.种群基因库增大
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
解析:选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等位基因,因此该种群个体数目增多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增大;但基因突变频率和种群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1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建立系谱图。必需的信息不包括(  )
A.性别、性状表现
B.亲子关系
C.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
D.世代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
解析:选C。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须从系谱图中进行推导。
13.下列关于自然界物种形成的有关因素,正确的是(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②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③隔离是物种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④有的物种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障碍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有两种说法正确
C.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都正确
解析:选D。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内因,自然选择是外因,有的物种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14.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
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D
15.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蠖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区域
SS(%)
Ss(%)
ss(%)
A
80
18
2
B
2
8
90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地S基因的频率为6%
B.A、B两地的桦尺蠖因长期地理障碍达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了两个物种
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D.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解析:选B。由题干中的数据可知A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100%=89%,s的基因频率=×100%=11%,而B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100%=6%,而s的基因频率=×100%=94%,可见A种群内控制黑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而B种群内控制浅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这些不同是与这两个种群的生活环境有关。A种群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而B种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可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A、B种群间并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16.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障碍,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选C。由于鸟类位于两个不同的岛上,所以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存在生殖隔离,甲岛的环境变化大,从而选择出较多的适应环境的鸟类,由于即使在一个岛上的鸟类也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每个岛上均有较多的基因库,由右面的坐标曲线可知两岛上的鸟类数量最终趋于相同。
17.调查人群中常见的遗传病时,要求计算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N)。若以公式N=×100%进行计算,则公式中a和b依次表示(  )
A.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B.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家庭数
C.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D.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家庭数
解析:选C。遗传病的发病率是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占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的比例。
18.下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从1941年至2011年间的变化数据。仅从该表中数据还不能说明(  )
年份
1941
1951
1961
1971
1981
1991
2001
2011
基因B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b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1941年显性个体远远大于隐性个体
B.1971年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所占比例接近
C.环境选择使显性纯种逐渐减少
D.隐性纯种能适应这一时期的环境变化
解析:选B。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41年基因B的频率远大于b的频率,而随时间的推移,基因B的频率不断减小,b的频率不断增大,说明环境的选择使显性纯种逐渐减少,即隐性纯种能适应环境变化;1971年基因B和b的频率相当,但不足以说明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所占比例接近,因为还有杂合子。
19.20世纪初,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了一种月见草的遗传,发现一株月见草的染色体数目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24条(2n)变成48条(4n),成了四倍体植株。该4n植物与原来的2n植株(  )
A.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
B.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
C.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地理障碍
D.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
解析:选D。该四倍体植株与原来的二倍体植株杂交后代为三倍体植株,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所以4n植株与2n植株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
20.有关多倍体植物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进而形成生殖隔离
B.没经过隔离,就形成新物种
C.多倍体物种的形成没经过地理障碍,只有生殖隔离
D.多倍体物种的形成不属于生物进化
解析:选C。物种的形成一般经过地理障碍,进而形成生殖隔离。多倍体的形成没经过地理障碍,只有生殖隔离。
21.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离就一定是两个物种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解析:选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因此进化改变的是群体;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同种群间只有存在生殖隔离才是不同物种。
22.据统计,美洲棉尾兔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个品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个品种,这说明在物种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
A.变异 B.遗传
C.地理障碍 D.生殖隔离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美洲棉尾兔种类数在美国东、西部的差异主要是地理障碍造成的,故在物种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地理障碍。
23.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解析:选D。种群中的个体差异越多越能适应多变的气候;差异越少,越有可能被环境淘汰。
24.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障碍。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偶然的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障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障碍,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选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乙、丙已经是两个新物种,两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差异;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差异很大,由于丙是由甲进化而来的,所以两者的基因库组成不应该完全不同。甲、乙已经是不同的物种,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25.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障碍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回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障碍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物种d是否是不同于物种b的新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解析:选B。A正确,a物种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障碍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错误,b迁回黄河南岸后,与c不存在地理障碍;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D正确,是否具有生殖隔离是判断是否属于两个物种的标志。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答案:(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27.(13分)(1)人类遗传病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________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________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________分离比例。
(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系谱图中必须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________、________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________之分,还有位于________上之分。
(3)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________少和________少。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________,并进行合并分析。
解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2)系谱图中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亲子关系、世代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单基因遗传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Y遗传病和细胞质遗传病。
(3)因系谱图中世代数少、后代个体数少导致有时不能确定遗传病类型,因此需要得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的家系的系谱图,进行合并分析。
答案:(1)染色体异常 环境因素 孟德尔
(2)亲子关系 世代数 显性和隐性 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
(3)世代数 后代个体数 多个具有该遗传病的家系的系谱图
28.(13分)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解析:三种基因型个体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概率如下:0.3(AA×AA)→0.3AA; 0.4(Aa×Aa)→ 0.1AA、0.2Aa、0.1aa;0.3(aa×aa)→0.3 aa。(1)AA=0.3、Aa=0.4、aa=0.3,所以a=0.4×1/2+0.3=0.5;(2)由a=0.5,可以计算出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0.5)2=0.25,且该基因型的频率不会发生改变,但是该结论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3)AA=0.3、Aa=0.4、aa=0.3,题中叙述的情况相当于植物的自交,结果如下:0.3 (AA×AA)得到0.3AA,0.4 (Aa×Aa)得到0.1 AA、0.2 Aa、0.1 aa,0.3 (aa×aa)得到0.3 aa,所以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后代中AA=0.3+0.1=0.4、Aa=0.2、aa=0.3+0.1=0.4,同理可以计算该代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交配的后代中AA=0.45、Aa=0.1、aa=0.45,所以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答案:(1)0.5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
(3)0.4 0.2 0.4 会
29.(14分)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________。
(2)下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__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_______。

(3)右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12至2012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27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32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小。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
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年份
种群A
种群C
规模
t(%)
w(%)
规模
t(%)
w(%)
1912
46000
5
1
1000
5
1
1932
45000
5.5
1
850
7
1
1952
48000
7
1
850
9
0.8
1972
44000
8
1
800
12
0.6
1992
42000
6
1
600
10
0.8
2012
40000
5
1
550
11
1
①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________。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受气候影响更大
②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________;种群规模与基因________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解析:(1)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生物个体之间会发生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导致个体数不可能无限增加。
(2)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图示①表示的就是居中间的个体数最多,可用图①表示。图③中两种选择类型的表现型差异会越来越大,即进化方向不同。最容易发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种。
(3)种群A与B、种群A与C,原来可以迁移,进行基因交流,但是建矿之后,种群A与B之间形成了地理障碍,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进而与种群C之间也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这样种群B进化方向与原来相比就发生了改变,经过长期进化过程,种群B与A、C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种。
(4)①种群C与种群A之间,等位基因1和2在100年内仍然都存在,因此两种群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但是等位基因1中t的概率在增加,因此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从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不能判断哪一个种群受气候影响更大。②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种群C的规模远少于种群A的规模,因此种群C的基因库(种群内的全部基因)比种群A小。比较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变化,可以发现T/t的频率变化和种群规模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1)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2)① ③ (3)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障碍,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4)①A ②小 1(T/t)
章 末 综 合 检 测 (四)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对于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来说,可遗传的变异不能来源于(  )
①基因重组 ②基因突变 ③染色体变异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解析:选B。原核生物不进行有性生殖,无基因重组;没有染色体,其DNA游离存在,因此也没有染色体变异。
2.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  )
①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②四分体时期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④受精作用过程中 ⑤细胞分裂间期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⑤
解析:选C。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类型及发生时期。基因重组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进行的,包括四分体时期的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以及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细胞的融合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重新汇合,但该过程不能叫做基因重组。
3.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重组的类型。Aa个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之间随机结合而形成的;基因A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属于基因突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其性状差异主要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
4.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结的果是黄色的,这是因为该株番茄(  )
A.发生了基因突变 B.发生了染色体畸变
C.发生了基因重组 D.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A。考查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红果番茄作为品种应为纯合子,在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发现一株黄果番茄,说明在果实颜色这一性状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类型,并且性状的变异率比较低,可以认为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化仅发生在一个个体上的可能性很小。根据本题条件,环境条件引发的变化也不能仅出现在一个个体上。而染色体畸变往往会引发多个性状改变。
5.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的乳酸菌能将塑料迅速分解成无毒物质,从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以下方法中哪种比较适合用于培育这种乳酸菌(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解析: 选B。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生物,常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不能采用杂交育种。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也不能采用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对于原核生物采用诱变育种的方式培育比较适合。
6.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畸变的是(  )
①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对染色体有3条 ②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⑥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A.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
解析:选D。染色体畸变是染色体在结构和数目上发生了改变,主要是指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本题中,①是染色体畸变,因为染色体的数目增加了1条。②表面上看是染色体发生了变化,但实际上染色体互换之后,它的数目和结构都没有改变,所以不属于染色体畸变,它只是对后代的基因型发生影响。③属于染色体畸变。④属于染色体畸变,因为花药离体培养长成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它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比正常植株少了一半。⑤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畸变,它没有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上的变化。⑥不属于染色体畸变,DNA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7.下列关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的主要区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
B.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染色体结构变异则不能产生新基因
C.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遗传效应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遗传效应大
D.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而基因突变则不能
解析:选C。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变化。这种改变是在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明显的染色体变化。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而染色体结构变异只是引起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并不能产生新基因。所以A、B、D均正确。遗传效应指的是遗传功能,即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遗传效应的大小与突变的大小无关,因此,C项不正确。
8.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株都是单倍体
B.普通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植株不是单倍体
C.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可能是单倍体
D.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是单倍体
解析:选A。B项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不管含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C项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也有可能是单倍体,如马铃薯的单倍体;D项含奇数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单倍体,如三倍体无籽西瓜。
9.以下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选C。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1个染色体组。
10.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创立了一种新兴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实施该技术的最终目的是(  )
A.定向提取生物体的DNA分子
B.定向地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
C.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改造
D.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解析:选D。基因工程可对基因进行改造和重组,产生出人们所需要的基因产物,即按照人们的需要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11.下列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  )
A.诱变育种 B.细胞融合
C.花药离体培养 D.转基因
解析:选C。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不能作种子。诱变育种可培育新性状品种,细胞融合和转基因技术可定向将某种性状组合于一个植株上,得到所需性状的品种。
12.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欲将其分别转变成基因型为: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的生物,采用的技术分别是(  )
A.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B.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
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解析:选A。考查育种的有关内容。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是二倍体,转变成二倍体AABB,用杂交育种;aB是单倍体只能用花药离体培养;AaBBC仍是二倍体,只是增加了一个基因,只能用转基因技术;AAaaBBBB是四倍体,用多倍体育种。
13.用杂合种子尽快获得纯合子的方法是(  )
A.种植―→F2―→选不分离者―→纯合子
B.种植―→秋水仙素―→纯合子
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D.种植―→秋水仙素―→花药离体培养―→纯合子
解析:选C。用杂交育种方法得到纯合子并检测、筛选所需时间较长,而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得到的个体一定是纯合子不用检测,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
14.单倍体植株矮小,育种工作者获得单倍体植株常用的方法是(  )
A.用花粉进行离体培养
B.用叶肉细胞进行离体培养
C.用X射线照射萌发的种子
D.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解析:选A。单倍体是指含有本物种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半的个体,也就是与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相同,所以对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发育而成的个体即为单倍体。
15.美国宇宙飞船顺利升空和返回,上面搭载了生物菌种、植物组织培养幼苗、农作物和花卉的种子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幼苗在太空中失去了一切原有特点
B.太空育种培养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
C.培养成的新品种对人类都是有益的,但不可能产生新的基因
D.太空育种的本质是基因突变
答案:D
16.基因兴奋剂就是给运动员注入新的基因,用改变基因的方式来改善运动员的耐力等多种运动能力,以提高运动成绩,基因兴奋剂很难检测。“给运动员注入新的基因”的方式属于(  )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畸变
C.基因重组 D.基因互换
解析:选C。“给运动员注入新的基因”会使运动员体内含有新的外源基因,实现了外源基因与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17.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
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纯种的矮秆(d)易染锈病(t)F1雄配子幼苗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
下列有关该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过程(1)(2)(3)是杂交
B.过程(4)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
C.过程(3)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D.过程(2)有减数分裂
解析:选D。该育种过程中,(1)为杂交,(2)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3)为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的过程,(4)为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恢复成正常纯合个体,故D对。
18.如图是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部分图解,在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中,接受花粉的植株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答案:C
19.如图是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有(  )
花粉植株A植株B
A.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
B.通过过程①得到的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1/4
C.过程①属于减数分裂,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植物激素
D.与杂交育种相比,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D
20.如图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①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③→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
解析:选B。①过程的变异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⑦过程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③→⑥过程与⑦过程都运用了人工诱变育种。
21.下列各种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  )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选B。有丝分裂中可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22.已知水稻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品种,要想选育出抗病无芒的新品种,生产中一般选用的育种方法是(  )
A.诱变育种 B.多倍体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 D.杂交育种
解析:选D。题干中给出的优良性状存在于水稻的两个不同个体上,而且水稻在自然条件下是有性生殖,如要使水稻的这两个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个体上,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杂交育种。
23. 水稻的糯性、无籽西瓜、美容手术后纹成的弯弯柳叶眉、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这些变异的来源依次是(  )
A.环境改变、染色体畸变、环境改变、基因重组
B.染色体畸变、环境改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环境改变、环境改交、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环境改变、基因重组
解析:选D。基因突变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水稻的糯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无籽西瓜是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多倍体育种的原理为染色体畸变。美容手术后纹成的弯弯柳叶眉属于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异。通过杂交获得绿圆豌豆的变异原理为基因重组。
24.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雌蜂(蜂王)是二倍体(2n=32),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是单倍体(n=1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
B.雄蜂是单倍体,因此高度不育
C.由于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可以产生多种配子
D.雄蜂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
解析:选D。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雌蜂(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蜜蜂性别是由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来决定的,而不是XY型性别决定方式;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属于单倍体,但雄蜂可以进行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因此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雄蜂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只可以产生一种与自身基因型相同的精子;因为雄蜂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所以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应为正常体细胞的两倍,即含有2个染色体组。
25. 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  )
A.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序列改变
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解析:选C。放射性物质可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131I不是DNA的组成元素;体细胞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子代。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2分)为了快速培育某种抗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体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________幼苗。
(2)用γ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________;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________。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________,获得纯合________,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进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________杂交,如果________,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F1自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________。
解析:花药离体培养是获得单倍体的基本手段,射线、激光有诱发突变的能力。为了获得可育的植株,需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加倍获得的是纯合子。通过与敏感型植株杂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是15∶1,可推知水稻的抗性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且只有两对基因都隐性时才表现为抗性,所以初步推测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1)单倍体
(2)诱发基因突变 抗该除草剂的能力
(3)加倍 二倍体
(4)(纯合)敏感型植株 F1都是敏感型 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27.(12分)如图为四种不同的育种方法,分析回答:
(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杂交育种方式,一般从F2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亲本的基因型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两亲本相互杂交 ,后代表现型为3∶1的杂交组合是
________。
②选乙、丁为亲本,经A、B、C途径可培育出________种纯合植株。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方法所运用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经F方法培育而成的新品种是(  )
A.太空椒 B.无子番茄
C.白菜—甘蓝 D.八倍体小黑麦
答案:(1)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2)①甲×乙 ②4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基因突变 (4)D
28.(14分)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诱变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诱变Ⅰ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________性状,低酚是________性状。
(2)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_,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_。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Ⅰ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__________________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诱变Ⅰ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设计一个方案,尽快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解析:(1)棕色性状在诱变当代出现,为显性性状;低酚性状在诱变Ⅰ代出现,为隐性性状。
(2)诱变当代中的棕色、高酚植株自交,诱变Ⅰ代中出现棕色、高酚和白色、高酚两种表型,则诱变当代中的棕色、高酚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诱变当代中的白色、高酚自交,诱变Ⅰ代中出现白色、高酚和白色、低酚两种表型,则诱变当代中的白色、高酚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3)诱变Ⅰ代中的棕色、高酚植株,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欲尽快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应选择白色低酚植株与棕色高酚植株杂交,F1时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进行单倍体育种。
答案:(1)显性 隐性 (2)AaBB aaBb
(3)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不出现白色棉)
29.(12分)已知有两株玉米甲(aabb)与乙(aabb)分别发生了基因突变,突变后甲植株基因型为Aabb,乙植株为aaBb,已知A、B基因控制着优良性状,回答下列问题:
(1)若想获得优良性状纯合个体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吗?(写出思路即可)
(2)若为了达到培育(AaBb)杂交种的目的,设计育种方案。(写出思路即可)
答案:(1)可以,思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