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前言
《战国策 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
而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yǔ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
学习目标
1. 了解《左传》相关知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分析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技巧,赏析烛之武的形象。
3. 学习文章善用伏笔、曲折有致、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
4.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Part 1
一、知人论世,切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编年体史书
体例: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左传》
(二)作品简介
知识补充:史书体例
体例 记述方式 例举 概念性质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编历史的方式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战国策》 编历史的方式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编历史的方式
纪事本末体 通过记叙事件始末反映历史事件 《宋史纪事本末》 编历史的方式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史记》 记载的时间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 记载的时间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事实上,都是为自己称霸诸侯而扩大势力。
(三)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图
如何在齐桓公去世后称霸中原?
只需三步——吃饭、睡觉、打郑国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4)《孙子兵法·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烛之武退秦师
(四)解题
Part 1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èr于楚也。晋军函hán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yǐ。”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若舍shě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fá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wèi晋君赐矣,许君焦jiāo、瑕xiá,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sì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quē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bì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huán也。”亦去之。
朗读课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疏通文意
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秦晋围郑原因及驻军情况,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
因为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对
数→动,从属二主
名作动,驻军
疏通文意
为什么秦国也要去围郑?
1、“秦晋之好”
2、秦的扩张野心
无直接的利益冲突
为秦师撤退埋下伏笔
原因
思考
Part 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疏通文意
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烛之武临危受命
如果
派遣
军队
代词,他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尚且
做(什么)
同“矣”
表承接,才
代词,这
判断句的标志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人物简介
烛之武,即烛武,烛地叫武的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疏通文意
名作状,在夜里
使动用法,使……灭亡
敬称
意动用法,把…作为疆界
怎么
通“倍”,增加
形作动,变雄厚,变薄弱
把…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使者
通“供”
缺少的物资
给
恩惠
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主谓之间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历史介入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
疏通文意
满足
宾语前置
使动用法,使…做边界
名词,疆界
通“缺”,削减
哪里
使动用法,使…获利
句首语气词,表希望
考虑
通“悦”,高兴
于是
译文:当夜,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于是,秦伯就率军回国了。
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烛之武劝退秦师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疏通文意
代词,指秦军
假如没有
那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历史介入:晋文公重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夫人”指的是秦穆公。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疏通文意
代词,指秦军
假如没有
那人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同“智”,明智
代替
表商量语气,还是
译文: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晋国退兵
梳理脉络
开端
秦晋围郑
发展
临危受命
高潮
劝退秦师
结局
秦晋退兵
(1)
(2)
(3)
(4)
烛之武退秦师
梳理脉络
烛之武退秦师
Part 1
三、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思考1:第一段有何作用?
Part 1
(1)内容上:交代了郑国危急形势、围郑原因、驻军位置;
(2)结构上:从围郑原因可看出秦郑两国并无直接冲突,为下文劝退秦师埋下伏笔。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思考2
“师必退”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思考3
自责(情)
晓义(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侧面衬托出烛之武的出众才能
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言辞艺术)
思考4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阐述害处,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
思考4
引史为例,挑拨离间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游说艺术
能言善辩的辩士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利用矛盾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述害处,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挑拨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善于分析利弊
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5
烛之武
辩士
勇士
志士
夜缒而出 以一敌众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国难当头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能言善辩 心思缜密
侃侃而谈 胸有成竹
烛之武有烛之武的爱国方式,那你们作为青少年,该如何做到爱国呢?
Part 1
合作探究
群文阅读:对比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劝说艺术的异同之处。
合作探究:对比劝说艺术
同
1、都善于揣摩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
2、都善于分析利弊
1、孟子主要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论证,烛之武主要运用引用论证
2、孟子善于抓住漏洞,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挑拨离间
异
3、态度都谦卑尊敬
Part 1
四、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Part 1
主旨
本文讲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郑国老臣烛之武前去与秦军交涉,成功说服秦伯,使秦国从郑国退兵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翻译以下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当堂达标
Part 1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Part 1
思考:秦晋围郑是因为郑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晋国被古人赞为“有礼”。那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请阐述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