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十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1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活动
商品粮生产
畜牧业生产
林业生产
地形区
平原地区
西部高原地区
山地、丘陵地区
①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②地形平
①宜牧面积广;②降水较多,
①宜林面积大:②森林资源
自然条件
坦:③土壤肥沃:④雨热同期
草类茂盛:③牲畜优质
丰富
主要问题
热量不足
过度放牧
采育失调、以伐为主
解决措施
改良品种和技术
退耕还林、还草
营林
二、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优势条件
1.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且耕地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农场规模大。
3.发达的工业,为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考点2区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
1.清洁生产定义
清洁生产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
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具体措施包括: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
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
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模式。
2.清洁生产主要强调三个重点
一是清洁能源,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二是清洁生产过程,
包含生产全过程和产品周期全过程,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
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三是清洁产品,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制造过
程甚至使用之后的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
3.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
(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减缓资源的耗竭。
(2)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
的风险。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渐丧失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
背景
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