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下)六校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力主君为民而设要行“仁政”。他们
的思想反映了
A.儒家主流地位确立 B.儒法治国理念趋同
C.国家治理关乎民生 D.民本思想已经普及
2.秦汉时期制定了大量制度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
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这些制度法
规
A.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 B.杜绝了官场腐败现象发生
C.完善了权力监督制度体系 D.有利于秦汉践行主流思想
3.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
展,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故政府不得不实行以资产
为宗的两税法。这体现了唐朝
①由“税人”到“税地”的发展趋势②土地制度转型下的被迫调整
③使农民负担长期无法改善 ④制度混乱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
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
些制度
A.基本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C.保障了各民族政权长治久安 D.植根于各个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5.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唐(830名进士)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士族子弟 小姓
寒素家庭子
弟
三 代 不
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
品)
其他
70.96% 13.14% 15.9% 53.86% 22.63% 24.51%
高一历史 第 1 页 共 7 页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6.文学可以反映时代特征。小说“二拍”《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
国内破产商人文若虚偶然机会跟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
“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千多个”重有“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
了个宝贝,卖了五万两银子。从此成为闽中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这
种“羡商”“颂商”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明清
A.拜金逐利风气 B.重农抑商松动
C.封建社会衰落 D.小说文学盛行
7.下表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
开凿时期 河道特征
运河的起止点
隋 朝
大 运
河
元 代
大 运
河
始建于隋朝大 业 元 年 (605年)
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弓”形。
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弦”形。
涿郡——余杭
大都——杭州
A.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重心的形成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出农耕文明外向性发展特征
8. 某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华攫取各种权利和特权的政治、法律基
础,是构成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中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领事裁判权
A.推动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B.为西方列强侵华大开方便之门
C.是《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D.反映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要求
9.据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指出,提出商战思想的 25 位代表人物中,
仅有郑观应、鄢廷煇两人纯为商人,其余均来自科举制出身的传统士人。由此
可见
A.传统士人走在救亡图存前列 B.商战思想成为全社会共识
C.民族危机刺激传统士人觉醒 D.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0.清末“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基本沿
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民国十三年(1924 年)国民政
府在广州建立,这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
上述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有利于促进法律的规范化、近代化
B.大大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与预备立宪一样,只关注政治方面
D.若认真实施定会推进中国科学发展
高一历史 第 2 页 共 7 页
11.1912 年 2 月 15 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开始窃取革命果实。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当选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这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正式形成。下列史事,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有
①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②孙中山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④传统科举制被废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据统计,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元,工
业资本为5500万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A.近代金融行业资本较为雄厚 B.民族工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D.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经济发展
13.“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
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
工人阶级利用危急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
国国情”。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联合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明确了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D.动员了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14.毛泽东对某一事件的历史作用有一个精辟的说明:“它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
键。没有它,转变时期也许会延长┅┅它的力量使国民党结束了十年的错误政
策┅┅它是划时代转变新阶段的开始。”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
A.第三次长沙会战 B.西安事变
C.华北事变 D.平型关大捷
15.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
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的威胁的程度
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据此可知,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是
A.打开外交新局面 B.消除大国霸权主义影响
C.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应对苏联的威胁
16.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
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
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批报。20世纪80年代,我国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
是
A.形成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 B.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重建民主法制的制度
17.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对
材料中“阿拉伯人的口”理解最准确的是,阿拉伯人
A.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B.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C.使基督教传播并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D.在文化和科技发展等方面领先世界
18.“在西欧封建社会远未衰落之际,潜结构就顺利形成了,其标志是城市自
高一历史 第 3 页 共 7 页
治。自治意味着建立一个政治机构来对新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突出表现在设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和商业贸易,并为市民文化生长提供土壤”。这种现象会导致
A.市民阶层的形成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封建制度的巩固 D.城市经济的发展
19.《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中指出“交融在文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冲突也是交融的一种形式,而且是很重要的形式,许多交融正是在冲突的形式
中进行的。”据此可知,
A.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C.冲突是文明交融的重要形式 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是战争
20.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 20 世纪 50 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
“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
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A.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
C.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21.依据下列笔记,可以判断该国文明位于
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原始社会与早期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
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每个部落都可以处理自己内部的所有地方行政问题;被征服的部落必须进贡,比如粮食、宝石等;
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A.非洲 B.美洲 C.亚洲 D.欧洲
22.佛城(佛罗伦萨)共和国在教会学校以外,建立文法学校(启蒙小学)、各 个修道院举办的学习班以及多所大学,佛城的世俗学校从 13 世纪之后开始兴旺起来。佛城市民对新文化的需求并非一时冲动,人们对新文化的追求迫切又持久。这反映出当时的佛城
A.世俗教育比较发达 B.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C.神学不再占据统治地位 D.强调信仰对教育的作用
2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曾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
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对
此理解准确的是
A.揭示出人权与神权斗争永恒存在 B.强调了政治权力要制约平衡
C.阐明了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 D.体现了作者主权在民的思想
24.布鲁、格兰特《经济思想史》中指出:“他想要确定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
高一历史 第 4 页 共 7 页
生产力产生了它的反命题,并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过程,就像以前的奴隶制 和封建制一样。他最早注意到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常见现象”。“他” 是指
A.卢梭 B.俾斯麦 C.马克思 D.曼萨·穆萨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50-1800年,地中海沿岸非洲、东非海岸已是旧大陆体系部分,其余则是化外之地。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永久要塞,作为
经济军事据点。1713年,一艘来自印度洋的商船把亚麻布带到岸上清洗,结
果把一种可怕的天花瘟疫传至此地,1/4以上居民被杀死,18世纪50一80
年代,天花又两次侵入南非部分地区。在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对世界网络参与
趋势加强主要是以奴隶贸易方式完成的,至1880年之前的400余年,约1100
万黑奴活着到达美洲。
1492年,人类穿越大西洋,欧洲就打开了进入美洲内陆的通道,他们通
过军事、迅速征服墨西哥、秘鲁,进而控制印加帝国。欧亚大陆的主要谷物(麦
类和水稻)、柑橘、香蕉、无花果、葡萄传入美洲,同时至1650年,各种流行
性“人群疾病”(这类疾病需一定规模的人群互动来传播)和虫媒致命性疾病
的发作导致美洲人口摄失50%-90%。
——摘编自[美约翰.威廉.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材料二 世界性网络的锻造,既造成了破坏,也带来了发展和创造,人们
的生活越未越受到来自远方的各种事件和进程的影响。枪炮对整个世界的地缘
政治格局加以重新塑造,并造成国家间鸿沟不断加深;在经济领域导致了财富
分配格局的大规模变革;社会领域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等级更为复杂;生
态领城导致无数物种交换,植物、动物、疾病出现了局部同一化现象;地理领
域导致了不同地区社会的联合;在知识文化等领域,这些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
天。
——编自施诚《全球史研究主题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非洲和美洲融入世界性网络过程的相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性网络形成的影响。(6分)
高一历史 第 5 页 共 7 页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英国)议会两党密谋,共同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女婿、
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夺取王位,从而实现了权力的交接。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也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
大……这以后,国王的权力一点点丢失……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问题,非暴力竟将问题解决了。
——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二 美国联邦宪法——行政、立法、司法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
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
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
阶级民主。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妥协的事变”中,英国是如何实现
妥协的?并分析英国政治妥协产生的重大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宪法是哪部宪法?该宪法确定 了什么原则?如何评价这部宪法?(7分)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
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
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
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
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 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英国
作家塞缪尔 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作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
——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1835 年,法国作家亚历克西 德 托克维尔访问英国城市曼彻斯
特时对工业“殿堂”的气氛深为厌恶,他写道:“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
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城
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
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
上。”
——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高一历史 第 6 页 共 7 页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英国得以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所具备的 条件。(6分)
(2)材料二、三对工业化的态度有何不同,并说明各自的理由。(7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奥斯曼帝国和清帝国的衰落,若干西欧国
家在帝国主义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强烈的民族感情使它们动员起整个国
家进行海外扩张。工业化以最高效的工具和最致命的武器将它们在世界各地武
装起来。三个世纪以来,在亚、非、美、澳诸洲的海上贸易经验使它们对世界
各地的地理和人民有了更多的认识。凭借这些优势,西欧征服了敌国军队,取
代了当地的统治者,在世界建立了霸权。在 19 世纪末,美国和日本也作为新
的帝国霸权加入了欧洲国家的行列。
——魏凤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1880 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
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
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第一(较小的)世界,虽然其内部的差
异悬殊,却因历史的关系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支柱;而(大得多的)第
二世界,除了其与第一世界的关系……几乎不存在任何可促成其走向一致的因
素。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和争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回答,推动“全球体系”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6分)
高一历史 第 7 页 共 7 页
2021—2022学年度(下)高一年级省六校期中考试答案
1.C 2.A 3.A 4.D 5.D 6.C 7.C 8.B
9.C 10.A 11.C 12.B 13.B 14.B 15.D 16.C
17.A 18.D 19.C 20.A 21.B 22.A 23.D 24.C
(1)相同点:西欧殖民者主导(被动融入);都伴随物种交流的过程;传染病传播,人口锐减现象。(6分)
(2)影响: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转型;人类社会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与传播,丰富民众生活,促进人口增长;伴随世界性网络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任答三点6分)
(1)妥协:议会在限制王权的前提下,保留国王;国王承认议会主权,接受君主立宪制,接受议会至上的原则。(4分)
影响: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为英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示范。(4分)
(2)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制原则。这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使美国确立了共和政体,一定程度上保护资产阶级民主;不足之处,如承认奴隶制存在,不
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7分)
27.(1)条件: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外市场;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来源; 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英国较 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任答3点得6分)
(2)不同:材料二持肯定(歌颂、乐观)态度;材料三持否定(厌恶)态度。(2分)
理由:材料二中认为蒸汽船推动了近代交通;蒸汽机提供了动力。材料三中认为造成环境污染;
贫富差距扩大(两大阶级矛盾激化)。(5分)
28.(1)传统大国奥斯曼帝国和中国清朝衰落,抗拒帝国主义侵略的力量减弱;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对外扩张的欲望强烈;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西欧国 家对世界特别是被侵略国家和地区有了更充分的认识。(6分,任答3点得6分)
(2)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先进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6分,任答3点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