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原子核的组成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天然放射性及其规律和发现意义
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和区分方法
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发现
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课前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1.天然放射现象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 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都能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此种射线 ,这种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
。物质发射看不见射线的性质称为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
。
对放射线的研究
研究方法: 。
从感光位置知道,带正电的射线偏转较小,这种射线叫 ;带负电的射线偏转较大,这种射线叫 ;不偏转的射线叫 。
各种射线的性质,特征。
①射线:卢瑟福经研究发现,射线粒子带有两个单位 电荷,质量数为 ,即射线粒子是 ,速度约是光速的,有较大的动能。特征:贯穿本领 ,电离作用 ,能使沿途中的空气电离。
②射线:贝克勒尔证实,射线是 ,其速度可达光速的99%。特征:贯穿本领
,能穿透黑纸。甚至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电离作用 。
③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 ——光子流,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特征:贯穿本领 ,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电离作用最 。
原子核的组成
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又用粒子轰击氮核,结果从氮核中打出了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知道它是氢原子核,把它叫做 ,符号 或 。
以后又从氟、钠、铝等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所以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中字的发现:卢瑟福发现质子后,预言核内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并给这种还未“出生”的粒子起了一个名字叫“ ”。卢瑟福的预言十年后就变成了现实,他的学生
用实验证实了原子核内含有中子,中子的质量并非接近质子的质量。
原子核的组成:由 和 组成,质子带 电;中子 电。质子、中子统称为 。原子核常用符号表示。
X表示 、A表示 、Z表示 。
同位素:具有相同 ,不同 的原子核。如氢的三种同位素
。
①特点:核外 相同。
②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 的数目,也决定了
在核外分布的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
核反应方程
核反应: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
用途:表示原子核的变化。
原则:核反应方程必须满足反应前、后 和 都守恒。
方法:由反应前、后的已知核和粒子,依据守恒原则写出方程,判断未知核或粒子。
自检自测
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并进行研究是从()
发现电子开始的
发现质子开始的
进行粒子散射实验开始的
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氢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氘、氚,则()
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它们的核子数相等
它们的中子数相等
原子核放出粒子后变成新的原子核,设、和粒子的质量分别为和;带电荷量分别为和,那么下列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B. C. D.
粒子击中后放出一个质子,转变为,在这个氧原子核中有()
A.8个正电子 B.17个电子 C.9个中子 D.8个质子
合作探究
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
+
+
+
+
可以作为核聚变材料,下列关于的叙述正确的是()
和互为同位素 B.原子核内中子数为2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 D.代表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3个中子的氦原子
如图所示,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出、、三种射线,同时射入互相垂直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射入时速度方向和电场、磁场方向都垂直,进入场区后发现射线和射线都沿直线前进,则射线()
向右偏 B.向左偏 E
C.直线前进 D.无法判定 X X
B
X X
4.一放射源放射出某种或多种射线,当用一张薄纸放在放射源的前面时,强度减为原来的,而当用厚的铝片放在放射源前时,射线的强度减小到几乎为零。由此可知,该放射源所射出的()
仅是射线 B.仅是射线
C.是射线和射线 D.是射线和射线
课后演练
在核反应方程中,X代表()
质子 B.中子 C.电子 D.正电子
查德威克最初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核反应方程,对其说法中正确的是()
;;
X质子、Y是中子、Z是正电子
X正电子、Y是质子、Z是中子
X中子、Y是正电子、Z是质子
X正电子、Y是中子、Z是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