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祝福
鲁迅
【学习要点】
1.把握小说三要素,理解小说主题
2.品读语言,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3.探究小说的文化意蕴,深刻认识小说的现实意义
鲁 迅
祥林嫂初登场的形象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林嫂初登场的台词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灵魂拷问三连
“死了?”我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什么时候死的?”
“怎么死的?”
震惊三连
“我”是在关心祥林嫂吗
祥林嫂一登场就死了
倒叙手法
把事件的结局或最突出的部分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发展顺序来进行叙述。
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作用:
1.产生悬念,引人思考
2.让读者更关注过程,挖掘造成结果的各种因素。
祥林嫂的人生轨迹
十岁(?)被原生家庭卖作童养媳
希望过小日子——丧夫无子(希望第1次破灭)
希望守寡——被婆婆卖(希望第2次破灭)
出逃打工——被卫婆出卖,被婆婆抓回(希望第3次破灭)
希望以死守节——寻死不成(希望第4次破灭)
希望过小日子——丧夫丧子(希望第5次破灭)
诉苦求安慰——被众人消遣、厌烦、嘲笑(希望第6次破灭)
捐门槛——被四叔四婶歧视(希望第7次破灭)
沦为乞丐——死在祝福之夜
一个在祝福之日得不到祝福的女人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也是在春天被婆婆抓走卖到山里的
又在春天没了孩子
还在迎春之时死去。
春天一般象征着希望,而祥林嫂的倒霉事都发生在春天。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谁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鲁镇人是有意要整死祥林嫂吗?
人物 行为 价值观 情感
原生家庭 卖女儿 女儿是商品 无真情感,可能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卖了女儿
婆婆 卖媳妇 媳妇是商品 无真情感,可能卖了女儿才给大儿子娶到祥林嫂
卫婆 先帮助,又出卖 祥林嫂是商品 无真情感,赚钱工具
柳妈等 八卦,嘲笑 祥林嫂是消遣品 先同情后厌烦
鲁四太太 使用祥林嫂 祥林嫂是劳动工具 喜欢-同情-不满(工作上)
鲁四叔 歧视祥林嫂 祥林嫂是谬种 一直讨厌
“我” 回答祥林嫂的问题 祥林嫂是可怜之人 同情但无力拯救
鲁镇人是有意要整死祥林嫂吗?
要说他们哪一个罪大恶极,又说不上来,但却正是鲁镇的每一个人,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死亡。更恐怖的是,即使祥林嫂死了,这些人也毫不在意。没人关心她为何而死,更不用提反思自己了。
把祥林嫂推向死亡的是谁?
鲁镇人在言行层面虽然没有直接迫害祥林嫂,但是在价值观层面,文化层面压垮了她。以“再嫁有罪”为代表的价值观,我们称之为封建礼教。
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情节上:首尾呼应,照应文章开头“我”在祝福之夜回忆祥林嫂的事迹,使小说结构更加完善。
环境上:渲染了幸福、热闹的氛围。
人物上:天地圣众的幸福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意味。
主旨上:控诉批判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表达效果上:讽刺了社会中一批深受封建礼教毒害却依旧捍卫这种思想的守旧之人。
练习:本文写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以“祝福”为题?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情节的角度 描写的角度
逃到鲁镇 在鲁镇打工 被卖到深山里 撞桌角自杀 生阿毛 再回鲁镇打工 捐门槛 询问地狱
1.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坚强的劳动者。她在鲁四老爷家里任劳任怨,总是穿着那一身朴素的衣服,在遭受多次打击后仍然没有放弃希望。
2.祥林嫂是一个不屈从于命运的反抗者。出逃,撞桌角,捐门槛,她在一次次用自己的方式向命运抗争。
3.祥林嫂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可怜人。封建礼教让她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是她最终死亡的根源。
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
大骂新党 歧视祥林嫂 看重祝福仪式
鲁四老爷是一个顽固的守旧分子,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认为再嫁的祥林嫂败坏风俗、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不断坚持着旧有的思想。
柳妈的人物形象
打工 嘲笑祥林嫂 给祥林嫂介绍阴司的情况 打皱的脸,干枯的眼睛
1.柳妈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者。过节到鲁四老爷家打工,打皱的脸,干枯的眼睛说明她的生活也很艰苦。
2.柳妈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可怜人,她向祥林嫂介绍阴司的情况,不经意间把祥林嫂推向更了恐怖的深渊之中。
3.柳妈更是一个冷漠、无情、可恨的施暴者。她对祥林嫂的倾诉非但不同情反而加以嘲讽,又把祥林嫂头上的伤疤当作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