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出名——孔乙己,阿Q、祥林嫂。
孔乙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无名无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前言
祝 福
鲁迅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确定小说的主题。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习目标】
一、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二)写作背景
三从
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三)文学常识
四德
德
言
容
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
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工
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三)文学常识
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君不正,臣投他国
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
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三)文学常识
五常
忠
孝
悌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
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
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
忍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
善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三)文学常识
【关于祝福】
“祝福”,在绍兴土话里就是“请大菩萨”、 “祝福菩萨”,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这时候是女人们最忙的时候。
一般人家有“三牲福礼”即肉一方,鱼一条,鹅一只,鱼必须是活的。福礼须盛于大桶盆,猪头之嘴须朝上,鸡、鹅须曲身跪腿,头朝福神,以示恭迎;一尾活鲤鱼在鱼的眼睛上用大红的福字贴上。
上好福礼就拜菩萨。祝福仪式由男性当家人主持,全家男丁按辈份、年龄,依序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寡妇更不允参与,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祥林嫂这样丧夫再嫁的寡妇,是连祭祀的东西都不能碰的,所以在一年最忙的时候,祥林嫂却成了最闲的人,让她有一种失败感,一种罪恶感,最后在祝福声中走上了死路。
(三)文学常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情节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
(四)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字音字形
监生 太监 寒暄 瓦楞
臂膊 胳臂 烟霭 拓片
抟土 瘦削 间或 悚然
俨然 屡次 夹袄 脸颊
模样 淘箩 折罪 新正
野墺 窟窿 鲜血 荸荠
jiàn
xuān
bó
bei
léng
ǎi
tà
tuán
xuē
jiàn
sǒng
yǎn
lǚ
jiá
jiá
mú
zhé
zhēng
ào
long
xuè
bí qi
jiàn
luó
铺盖 门槛 槛圈 草窠
祭祀 桌帷 讪讪 鄙薄
怔怔 渣滓 咀嚼 瞥见
执拗 蹙缩 倔强 应和
炮烙 歆享 牲醴
kē
wéi
shàn
bǐ
zhèng
jué
piē
niù
zǐ
cù
jué
hè
páo luò
xīn
lǐ
sì
pū
kǎn
jiàn juàn
(一)字音字形
(二)梳理情节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并思考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祥林嫂凄然死去(3-33)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倒叙
(典型环境)
(深化主题)
现实
回忆
现实
线索:“我”的所见所忆所感、祝福
【梳理情节】
【倒叙的作用】
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营造浓厚的悲剧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情节安排的基本形式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知识拓展】
三、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亲爱的侦探,
欢迎来到剧本杀犯罪现场——
编剧:鲁迅
谁
是凶手?
受害 者 分析
嫌 疑 人分析
报 案 人分析
死亡时间地点分析
“祥林嫂之死”的案件卷宗
旧历的年底,鲁镇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空气中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在这样一个夜晚,一个妇人悄无声息的去世了,而最后一个见到死者的是一个阔别家乡多年的青年人,他报案说祥林嫂是被杀死的。由于案件性质的特殊,我们不得不选择邀请机智勇敢的侦探——你,来就“祥林嫂之死”展开调查。
【受害者分析】
基本档案信息
丧偶
卫祥林(第一任)、贺老六(第二任)
无固定住所,在鲁镇流浪,曾住卫家山和贺家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住址:
职业:
婚姻状况:
配偶:
子女:
其他亲属:
真实姓名不知,人称“祥林嫂”,大概姓卫
女
四十上下
不是鲁镇人,可能是卫家山人
乞丐,无固定职业,曾为鲁家女工
一子阿毛(与贺老六所生,已死)
卫家婆婆、卫家小叔、贺家大伯
【人生经历】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
二十八九: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七八岁:最后沦为乞丐,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人生经历】
春天没了丈夫,冬初逃到鲁镇打工
开春时,被迫改嫁贺家,后又死了丈夫
又一年春天快完时,阿毛被狼吃
迎春之际,她死在风雪交加的寒夜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应该给人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祥林嫂身上发生的却都是悲剧,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身份变化】
童养媳
寡妇
逃妇
帮工
被卖的女人
被迫改嫁的女人
妻子和母亲
再次丧夫的寡妇
被赶出家门的寡妇
被嫌弃的帮工
乞丐
死者
一生悲苦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前
青黄
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安分耐劳,模样周正,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健康
青黄
两颊消失血色
眼角有泪痕,无精神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生活更贫困,精神受到重大打击,内心极度痛苦
黄中带黑
瘦削不堪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拄着下端开裂的竹竿
遭受长期的悲哀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精神完全麻木
【死者外在形象:准备画像】
比较外貌描写,思考其用意 。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突出祥林嫂勤劳朴实、善良温顺、易于满足的性格特点。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表现出祥林嫂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运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 迅
情节 眼睛 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讲述阿毛
捐门槛后
不让祝福
沦为乞丐
向“我”询问
顺着眼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直着眼睛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安分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找对话 论特点
问“我”灵魂有无——
对四婶讲阿毛——
对大家讲阿毛——
与柳妈的对话——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如何看待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祥林嫂在丧夫丧子之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她的情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路,她反复重复阿毛的故事是想得到鲁镇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众人只是把她的悲惨经历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在那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人们麻木不仁,祥林嫂得不到一个普通人应有的权利,还要忍受来自各方面巨大的精神压迫。
找行动 论特点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维护自我尊严,赎罪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有反抗精神,但缺乏明确的认识, 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反抗具有局限性,抗争的是她不幸的命运,但绝不是反抗封建礼教。
◎动作描写
逃:山中出逃,鲁镇做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受害人“祥林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2.具有抗争精神。面对封建礼教的迫害与摧残,她进行了“ 逃、撞、捐、问”四种方式的反抗。
3.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反抗再嫁是因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节烈观影响,捐门槛是受到“阴司报应”观念的影响。
【死亡时间地点分析】
受害人死亡时间是什么时候?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吧”
旧历的年底
鲁镇祝福时节
鲁镇年终大典,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与祥林嫂的死亡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其悲惨命运。
【死亡时间地点分析】
受害人一生去过哪些地方?
卫家山——鲁镇——贺家墺——鲁镇
“鲁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分析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祝福”
鲁四老爷的书房
旧历年底的鲁镇
雪
◎“鲁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分析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思考:1、旧历年底的鲁镇是怎样的?
2、文中写雪的句子有几处,有何作用?
3、文中描写了几次“祝福”,有何作用?
4、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
云: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
爆竹声:钝响
空气:火药香
天色:愈阴暗了
大雪: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描写年底鲁镇的氛围,阴暗压抑,透露出“我”的反感和贬抑,也为祥林嫂的死亡悲剧渲染了氛围。
◎旧历年底的鲁镇是怎样的?
是一个封闭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暗示柳妈的话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为她捐门槛这一情节做铺垫
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写出雪的大而猛,寄托我的哀悼。与鲁镇祝福的喜庆形成对比,体现鲁镇人情的冷漠,深化主旨。
◎文中写雪的句子有几处,有何作用?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写了雪的大而乱,渲染祝福前鲁镇忙乱的氛围。
听闻祥林嫂死讯后: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写出了屋内的静,烘托冷寂凄凉的氛围,衬托“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内心的孤寂沉重和无可奈何、无法言说的愤懑。
内 容
结 构
情 感
主 题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埋下伏笔
烘托感情,表现性格,衬托心理,交代身份
突出/深化……主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环境描写作用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拓展】
祝福1 开头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 鲁四老爷家祝福场景的描写:
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我”的感受写祝福—强烈的反讽意味
祥林嫂的惨象与祝福情景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文中描写了几次“祝福”,有何作用?
◎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
内容上,“祝福”的场景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让故事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
结构上,“祝福”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与情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正是通过“祝福”将祥林嫂闭上绝路的。
情感主题上,祝福时的热闹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对比,深化主题,加剧悲剧效果。
嫌疑人一一锁定
鲁四老爷
柳妈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的婆婆
鲁镇的看客们
回到鲁镇的我
【嫌疑人分析】
嫌疑人分析——鲁四老爷
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71)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34)
鲁四老爷
嫌疑人分析——鲁四老爷
思考:鲁四爷最终为什么将祥林嫂赶出去?
鲁四老爷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107-109)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19)
极端虚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专制,剥夺了祥林嫂的生存权。
嫌疑人分析——柳妈
思考:柳妈是好人还是坏人?
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88)
愚昧的好人,让祥林嫂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中。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99-101)
柳妈
嫌疑人分析——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她的三次断喝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冷酷。
四婶的三次断喝
第一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第二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的说。
第三次:“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四婶
嫌疑人分析——卫婆婆
卫婆婆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中人形象。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即使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也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貌似有同情、怜悯之心,活得有滋有味。她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而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因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卫老婆子命运的悲剧性更显示祥林嫂命运的可悲。
嫌疑人分析——祥林嫂的婆婆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祥林嫂的婆婆
嫌疑人分析——鲁镇的看客们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79)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103)
思考:听到阿毛被吃的故事和祥林嫂反抗的故事后,看客们的反应有何不同?为什么?
虚伪、麻木,对祥林嫂进行精神折磨。
鲁镇的看客们
嫌疑人分析——“我”
祥林嫂临终三问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9-15)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我”
思考:鲁镇人照例都相信有鬼,祥林嫂为什么却怀疑世上是否有魂灵?她希望得到怎样的答案?
如果有鬼,虽能一家团圆,但却要被地狱的阎罗王锯开身子;如果无鬼,她可以摆脱“捐门槛”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死亡恐惧,努力活下去,但是这样一来死后就无法与儿子和丈夫再见面。
死亡成了祥林嫂唯一的出路,但就算在死亡面前,她仍然无法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被所谓鬼神吓得连死也不敢。
家家都在祝福,祥林嫂却在这热闹声中撕裂挣扎,一边期盼死亡,一边又无尽恐慌,悲惨到了极点。
思考:“我”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吗?
面对祥林嫂的提问:
面对祥林嫂的追问:
听闻祥林嫂死后:
“我”是处于彷徨与迷惘之中的少数觉醒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我” 虽然深刻同情祥林嫂,但却无力将她救出封建伦理困境,于是只能敷衍逃离,自我宽慰,这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悚然、惶急、踌躇
吃惊、胆怯,敷衍逃离后担心不安
惊惶——轻松——负疚——舒畅
谁是凶手
柳妈
卫婆婆
鲁镇的看客们
鲁四爷
“我”
剥削人权
剥削生存权
精神折磨
死亡恐惧
无力拯救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封建思想
政权
夫权
神权
族权
结案陈词
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手。然而,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手。
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普通民众在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同时,祥林嫂本人也深受封建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她对再嫁以死抗争,内心一直有强烈的罪恶感,才会去捐门槛赎罪。
总之,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波兰诗人斯坦尼斯洛的名句:
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封建礼教
迷信鬼神
金钱利益
个人私欲
祥林嫂
贺家墺
鲁镇
卫家山
“我”是谁?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形象。
“我”是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报案人分析】
如何理解“我”的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视角叙述,见证亲历过程,增强真实性;
2.情节:作为线索,把故事情节自然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的发展;
3.人物: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
4.环境:作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5.主题: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揭示主题。
四、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表现作者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