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山东中学联盟2022年高考考前热身押题
历史
2022.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1.古代典籍中的“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表1文
献中“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的是
表1
材料
内容
出处
甲
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义民
(西周)何尊铭文
乙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礼记·王制》
丙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史记·秦本纪》
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
(唐)皇甫湜《东晋
系于地哉?
元魏正闰论》
A.甲
B.乙
C.丙
D.丁
2.对“焚书坑儒”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虽粗暴,但起到了巩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积极作
用。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人提出“焚书坑儒”虽对统一思想、巩固政权有一定
的作用,但手段毒、效果微、不良影响久远。这说明
A.历史事实无法完整准确还原
B.史学研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C.学术辩争能够推动史学研究
D.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影响研究结果
3.表2是魏晋时期的三则故事,这反映出当时
表2
引文
出处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晋书·阮籍传》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南朝)刘义庆《世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
说新语》
栋宇,屋室为辉衣,诸君何为入我辉中!”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A.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
B.传统儒学遭遇信仰危机
C.士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
D.儒、道、佛三教出现交融
4.贞观元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寡妇丧期已满者,要及时改嫁,鳏夫也要及时婚配。并且
把诏令的实行结果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下诏,将合法婚龄降低
到男子15岁、女子13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人口增长慢于预期
B.社会福利体系初步建立
C.社会供养能力不足
D.妇女守节观念尚未产生
5.在宋元话本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便是将门之后,而到了明代的小说里,主人公却
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和“市井细民”了。这一变化说明明朝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出现变化
B.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C.孕育着社会转型的新因素
D.政府以农为本的思想发生动摇
6.朱克敬的《瞑庵杂识》里面记载了清末一位吏所说的话:“来办事的人就像乘客,政府各部门
就像车子,我们这些人就像是车把式,各部门当官的就像是骡子,我们用鞭子抽着他们往哪儿走
就行了。”其坦率和自信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选官制度的僵化
B.进步思潮的传播
C.等级秩序的失序
D.地方宗族势力的发展
7.图1是1916年7月31日《新闻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再造国民之最要着》。画面中一名议
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对
此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着要最之國民造再
图1
A.喻示了袁世凯独裁对民主体制的破坏
B.表达了国民党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C.反映了国人对议会政治的普遍认同
D.说明三权分立体制适合中国国情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山东中学联盟2022年高考考前热身押题
18.(12分)
【答案】示例:
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谐共处,草重差异,反对党同伐异,求同存异思想的精神实质正渊源于中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国文化,求同存异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2分,解释“老精神”的含义,从“求同存异”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角度作答;)
D
A
A
A
D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苹命事业的过程中,先后构建了苹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
11
12
13
14
16
日民族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苹命的进程。统一战线的建立正是求
A
同存异思想的灵活运用。(3分,从中国革命实践的角度阐释“新应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意,共55分。
新中国成立后,求同存异思想更是大方异彩。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正式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16.(14分)
针,不仅促成了会议的圆满召开,也为中国外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邓小平“一国两制”和“搁置
【答案】不同点:除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外,图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继续向南迁徙.(2分)
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是求同存异思想在改草开放新时期的灵活运用,对于解决祖国统一和领
原因:从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迅速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角度作答:
土争端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3分,从新中国具体实践的角度阐释“新应用”)
从珠江流域、海南岛相对地广人稀的角度作答:(4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留给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发扬光大不仅能推动中
相同点:从方向看,都是向南移民(1分)
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也是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2分)
原因:从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的角度作答。(3分)
(若考生答题格式符合“表述成文”的要求,可加2分,若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19.(16分)
从民族看,以汉族为主,包含多个民族。(1分)
原因:从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发展的角度作答。(3分)
【答案】(1)示例一:是必需的;工人生活水平的高低与工资有着直接的联系,明确了工业苹命前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的情给分)
英国工人工资水平有助于与工业苹命期间进行比较。(2分)(仅有态度,没有理由不得分)
17.(13分)
示例二:不是必需的:材料一的研究视角是英国工人工资与其他地区工人工资的比较,对于研究工
【答案】(1)材科一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著作,是第一批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对于研究中国人
业革命前后,英国工人工资的变化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2分)(仅有态度,没有理由不得分)
思想现念的转变县有重要价值:(3分)
(2)价值:材料二展示的是具体地区、具体行业的工资水平,史料价位高,真实性、说服力强。
材料二是后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社会进步和时代局限的全新视角来分析历史,有助于发现历
(2分)注意的问题:仅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工资水平,缺乏代表性:(2分)仅是名义工资,
史发展的规律和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3分)
并不能完全代表生活水平的高低。(2分)
(2)示例:
(3)示例一:不冲突,材料二是县体案例材料三是作者经过研究后,从工人与资本家对比的角度
观点:鸦片战争后,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但整个中国社会基本没有觉醒。(1分)
得出的整体结论.(3分)
角度:(部分觉酲)从《海国图志》等新著作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作答;(2分)
示例二:冲突,材料二说明英国工人阶级工资水平上升,材料三则表明英国工人阶级陷入了前所未
(基本没有觉醒)从中国传统不利于中国社会觉醒的角度作答;(2)从清政府的不作为证明
有的赤贫状态。(3分)
中国社会没有觉醒的角度作答:(2分)
(4)工业苹命期间,英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英国人整体生活水平肯定有了一定幅度的
若回答“中国社会已经觉醒”“中国没有觉醒”最高可得5分(态度1分,理由4分):只表
提升,但受阶级压迫、社会不公、政府管理职能缺失等诸多因素影响,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整体不
明态度,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客乐观,提升幅度有限。(3分)
总结升华:鸦片战争后,由于受历史传统、社会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近代化尤其
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应该以造福人民为终极目标,这是近代化的根本
是思想领城的近代化异常艰难。(2分)(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的情给分)
意义所在。(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的情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