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丰富而富有形象性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感情,把握悲愤忧郁的基调;把握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通过配音或排课本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分析哈姆莱特人物形象,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4.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艺术美,引导学生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
【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1.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1564年出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莎士比亚的悲喜剧
①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剧本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正在通用的语言,其作品的地位和影响力可见一斑。《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其中尤以《哈姆莱特》在世界上享誉最高,成为世界戏剧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
②四大喜剧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代表了其喜剧艺术的最高成就。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如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通过塑造安东尼奥的形象,赞美了友谊和仁爱精神,又通过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故事,说明了真爱的纯洁与朴实。
3.《哈姆莱特》内容概述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4.相关背景
莎士比亚写《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时,宫廷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他通过这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切的同情。这部杰出的悲剧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鼓舞着世人。
5.解题
哈姆莱特,男主人公。
二、导读
1.简要概述《哈姆莱特》剧情。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第一幕: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莱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逼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一场,讲的是克罗迪斯(国王)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
2.探寻剧本中人物关系,理清剧本中的矛盾冲突理清人关系。
(1)剧中人物。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2)人物关系。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叔侄,又与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恋人,又有着杀父之仇;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妻,与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奥菲利娅的父亲。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3.读完节选部分后填空。
这篇文章讲了“ 和 的对白”,写 。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他们试探后的密谋。
4.《哈姆莱特》全剧展主要是围绕什么冲突展开?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①全剧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展开。
②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三、赏析
【技巧点拨】鉴赏人物的方法。
(1)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2)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哈姆莱特为了复仇,为什么要装疯?
哈姆莱特为报父仇、为了“重整乾坤”,必须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宫廷集团展开一系列的斗争。这场斗争,哈姆莱特不仅要面对凶狠强大、阴险狡猾的奸王,而且要面对整个封建集团和社会邪恶势力。他势单力薄,孤军奋战,才不得已装疯卖傻,斩断情丝,以免使自己的恋人卷入复仇的漩涡,而受到更大的伤害,使自己“重整乾坤”的重任失败。剧本通过对宫廷王室颠倒混乱、腐朽不堪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王朝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新兴的资产阶级尚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未成熟。它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社会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2.在恋人奥菲利娅的心目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在奥菲利娅的心目中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
从剧本中奥菲利娅将哈姆莱特比喻成“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说他是“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可以看出 。
3.自由朗读哈姆莱特的独白,思考:哈姆莱特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这段独白揭示了哈姆莱特怎样的个性,造成他这种性格的原因是什么?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2)这段独白揭示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此时他正在考虑是选择牺牲爱情和亲情杀死仇人,还是放弃复仇,苟且偷生。面临两难的处境,最终他选择了毁灭,于是惨烈地复仇,母亲、爱人和自己全部为复仇牺牲,也酿成了一幕经典的悲剧。
(3)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可以看出哈姆莱特“迟疑”“忧郁”“孤独”的性格——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4)造成哈姆莱特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客观上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集团及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二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忧郁(“忧郁王子”),行动上的延宕(“延宕王子”)。哈姆莱特在探索社会出路时往往转为寻找摆脱个人精神痛苦的途径,重重的顾虑使他变得犹豫不定。
4.分析哈姆莱特形象。
哈姆莱特是一个善良、孝顺、冷静、理智、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矛盾、懦弱、可悲的人。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5.名家眼中的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 阿尼克斯特)
哈姆莱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哈姆雷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6.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试从文中找出几则例子,自由配音并说说这些台词对塑造人物、推动剧情,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课文中可举的例子较多,如哈姆莱特、奥菲利娅、克劳狄斯、波洛涅斯的台词,都是极为个性化的语言,且都显示了戏剧语言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1)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2)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3)莎士比亚还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
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比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马故弄玄虚,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丰富多彩。
四、探究
1.“悲剧就是将有意义的东西、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窦娥冤》中关汉卿将美的、善的窦娥毁灭使我们看透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悲剧《哈姆莱特》有何意义?
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弑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这一连串悲剧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
叔叔的贪婪欲望使他作出了违背天理伦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亲侄子的无法泯灭的仇恨,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无法避免的祸根,直至最后家破人亡。
哈姆莱特因为父亲的死而悲痛万分,又因父亲的鬼魂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于是步步谋划,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亲报仇,却又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母亲,却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断发生,母亲、爱人、朋友、自己都一并失去了莎士比亚仿佛在用这样的文字向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把锋利无比,还涂满了毒药的双刃剑运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伤别人的同时,也难免是使自己遍体鳞伤,血肉模糊。
人类对仇恨的诅咒与排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同样也向人们阐述仇恨比罪恶本身更罪恶无论是怎样的理由,举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恶与不幸的开端虽然了结这个道理,人类却又不曾摆脱这个幽灵,不断有人为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无尽的鲜血也没能洗刷掉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