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雷雨(节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雷雨(节选)》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9 13:2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 雨
曹禺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复杂个性的方法 。
2.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
3.透过文本语言感受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形象 。
【重点】
1. 了解全剧人物关系,分析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心理及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雷雨》视频剪辑
问题: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二、赏析
“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就抓住了人物的灵魂。
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人手 ,把握周朴园的形象。
【技巧点拨】
揣摩人物语言 的方法 :
(1)联 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
(2)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
(3)探究舞台说明;
(4)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1.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们”一词在表意上有何作用?
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
2.画出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出现了12次的“三十年前”,深入了解周 、鲁两人特殊的关系。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55 岁。
周繁漪——其妻 ,35 岁。
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28 岁。
周冲——繁漪生子 ,l7 岁。
鲁贵——周宅仆人 ,48 岁。
鲁侍萍——其前妻 ,某校女佣,47 岁。
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 园之子 ,煤矿工人 ,27 岁 。
鲁四凤——鲁责与侍萍之女,l8 岁,周家使女 。
(1)从序幕中的人物关系表中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 27 年前。
(2)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 30 年前 ,难道是作者记错 了吗
因为对他们而言,27 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 ,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了三年幸福生活 ,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 ,并不是作者记错了 ,而是更逼真地体现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的高超。
3.把两个“你们”改成“你”,体验“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
“你们”暗示了赶鲁侍萍走不仅有周朴园,更主要的是周家。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不可违的时代 ,他 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故事发生在 30 年前 ,即文中的“光绪 20 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 ,青年男女 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再看周朴 园 3O 年前的处境 ,他也不过 20 多岁的小伙子 ,在上面还有老头子 、老太太 、大家庭 ,他也掌握不 了 自己的命运 。所 以,“你们”一词传递出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4.“何况在赶走之前 ,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作者的补充很重要 ,那么 ,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 ,有没有行动呢
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 ,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 。
5.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 ,体会鲁侍萍复杂的心情。
鲁 、周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两人的相爱也是真实的;
鲁对周有怨恨 ,但更主要 的是恨周的软弱。
6.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 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周朴园的怀念确实是 出自内心的需要 ,不能因动机的自私而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的真实性。
【小结】
此时 ,大家眼里看到的是一个爱的深、痛的切,是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
不过 ,随着剧情的发展 ,周朴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了 。
7.讨论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 ,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
(1)周朴园灵魂已被物质利益占据了统治地位 ,原先对侍萍的情感已被自私、残酷取代。
(2)虽然周的语言对侍萍而言是巨大的伤害 ,但是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 。
(3)如果周和鲁相认 ,抱头痛哭 ,那是有违 人性发展的 ,是 不可想象的。
8.“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联系上下文来说明周朴园究竟是怎样解决和鲁侍萍的恩怨的
(1)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 。并没有让她相认 ,主要 出 自害怕母子相认给其家庭惹来麻烦 ,表现其办事周密 ,精 明老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天下再也没有比母子相逢却不能相认 更悲惨的事 了,这又表现周心狠手辣的性格 。
(2)周用支票来打发鲁侍萍表现其资本家的本性——金钱是万能的。它既可 以隐瞒事情的真相 ,又可以赎 回自己的良心 ,足见其圆滑 、自私。
9.精读剧中有关周朴园、侍萍、鲁大海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他们性格的句子,感悟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
(1)周朴元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
剧作者是这样说的:“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私生活的领域)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 残忍、奸诈(社会生活的领域)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小结】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2)鲁侍萍
来自乡下的温柔貌美贤惠的侍女(心地善良、正直)→默默承受三十多年的悲惨(刚强)
面对周朴园含血带泪地控诉三十年的悲惨遭遇(倔强、愤怒)→撕毁周朴园的支票(骨气和尊严) “命,是不公平的命叫我来的”(宿命观。尚不知道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对周朴园的生日哄骗心软,不敢当众揭周朴园的底(斗争不坚决)
【小结】鲁侍萍是个备受侮辱和压迫的旧中国 劳动妇女 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但又始终保持着封建论理观念和宿命观。
(3)鲁大海
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与周朴园的斗争暂告失败→(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小结】鲁大海是个觉醒了的工人,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斗争中 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三、迁移
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据5月4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男性烟民数已高达不可思议的3.56亿人,另有7.38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侵袭,每年归因于烟草死亡的人数约为120万。最新发布的《控烟与中国未来》里面的一组揭示中国控烟乏力现状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至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已生效5年,然而中国的履约绩效情况却捉襟见肘,远远地排在缔约国后面。专家认为,控烟在中国是公共卫生议题,毋庸置疑,更是经济发展问题,限制烟草行业的发展是实现控烟的根本方式。
A.不可思议 B.触目惊心 C.捉襟见肘 D.毋庸置疑
答案:C
解析:C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A项无法思议:多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B项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而引起内心的震动。D项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B.此次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海啸规模巨大是由于震源浅且地震规模大造成的,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也放大了海啸能量。
C.世界上独一无二、风格奇特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宅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D.在朱清时看来,落后的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把学校推向市场,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D
解析:A项搭配不当,“加大”“密度”可以,但不能“加大”“质量”。B项句式杂糅,“是由于”和“造成的”杂糅到了一起。C项成分残缺,缺少了与“具有”搭配的中心词,应在“方便”之后加上“的功能”之类的词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大家怀着极大的兴趣,提出《雷雨》研究中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B: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就是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
C:那是因为周大少爷时来运转,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D: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先写他们的不期而遇,通过叙述揭示了故事的原委;后写他们各自的处境,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答案:C
解析:“时来运转”应是“一帆风顺”
4、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朴园: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周朴园: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
答案:D
解析: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5、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现代戏剧主要指二十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其中的主体。我们常说的戏剧鉴赏主要指中国现代、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的鉴赏。
B.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
C.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灵魂,它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D.下列剧本、体裁、作者分别是:《日出》——现代剧——曹禺;《王昭君》——历史剧——郭沫若;《上海屋檐下》——现代剧——夏衍。
答案:D
解析:《王昭君》作者是曹禺
例 1.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后门桥的修鞋匠
刘心武
北京城中轴线所穿过的地方,由北而南,依次有:钟楼、鼓楼、后门桥等。后门桥古时叫万宁桥,又名澄清间。当年颇富野趣。如今的后门桥,却完全是闹市景象了。
荀磊的父亲荀兴旺师傅,就在后门桥西南的人行道上摆他的修鞋。整个掉子由两只油漆桶和几扇可以折叠的木板组成,上面陈列着备用的大小鞋钉、铁掌、皮料、人造革模压塑料块以及成型的鞋底、鞋跟等等。
荀师傳将一幅印有“修理皮便鞋”字样并附有个体营业执照号码的白布,系在摊前。没有活时,他便端坐在掉后,膝上搭着一块厚重的劳动布;修鞋用的“独角域”竹在两腿之间,手里握看一只用麻果疙自制的大烟斗,悠闲地抽着叶子烟;来了活路时,他便将那大烟斗下,麻利地操作起来。
当她接近那鞋时,不觉停下了车子。当时荀师傅已经为一位中年妇女补好了一只鞋师傳又用一把小刷子,蘸了一丁点黑鞋油,把补好的鞋跟刷黑一一他这样做只是表明他做得的每一样活都是漂漂亮亮的一一刷完了,他边递过那只鞋边说:“你给两毛钱吧!”
“哟,这么贵呀!”那中年妇女拿过鞋子,用挑别的目光检验着,唠叨起来:“这么块小料就值两毛钱吗? 现在什么都涨价!钉这么块鞋跟也得掏两毛钱!”
荀师傳一边往他那大烟斗里装烟,一边说:“那你就拿走吧,拿走吧。”
这倒出乎那中年妇女的意料。地迟疑了一下,掏出一毛钱递过去,说:“哪能不给钱呢 给你一毛吧!” 荀师傳没有接。他点燃烟斗,吸了一口说:“你拿走吧。这块料一毛钱也不值呢。”
那中年妇女想了想,便又掏出个五分的钢铺儿,扔到鞋摊上,说:“那就给五分吧!”
荀师傳立刻把那钢铺儿拾起来,投入中年妇女臂中挽的菜篮里,心平气和地对地说你拿走吧,我一分钱 也不收你的。”
那中年妇女虽然讪讪的,却终于并不付钱,转身走了。
冯婉姝把这一幕看在眼里,她理解他的心情:他希望人们尊重他的劳动。他收的不是料钱而是手工钱。
荀师傳一抬眼,发现了她:“姑娘,你鞋怎么了 ”
冯婉姝对他微笑着,说:“您是荀师傳吧 我叫冯婉姝,是荀磊的对象。
荀师傅一下子被她弄懵了.他颧骨泛红了,把烟斗放下,又拿起来,戴上老花镜,又把它取下,憋了半天,才说出一的话来:“小磊子的对象是你啊,你叫什么名儿 ”
冯婉妹又说了一遍自己的名字,他只记得住地姓冯,而弄不清她名字那两个字究竟是什么。
后门桥一带热闹起来。阳光斜照到鼓楼庞大的身躯上,巍巍鼓楼俯视着芸芸众生,它在沉思着什么
(节选白《钟鼓》1985 年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叙述了后门桥一带的位置和特点,为下文人物活动和情节的铺展提供了具体的生活场景。
B.对荀师傅修鞋推的细致刻画,突出了鞋推虽然设备齐全,但物品简陋,暗示了荀师傅生活的潦倒。
C.荷磊对荷师傅人生经历的介绍,以及冯婉妹的观察,从侧面刻画了荀师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小说通过对中年妇女由一毛到五分再到不给钱讪讪离开的细节刻画,讽刺了锱铢必较的市侩习气。
答案:B
解析:“暗示了荀师傅生活的潦倒”错。
7.请简要分析荀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①修鞋的细节:朴实认真、追求完美;
②土葬母亲:孝顺和迷信;
③鼓捣各种东西:心灵手巧;
④与中年妇女的对话:自尊;
⑤回家种地、提前退休:顾家;
⑥与冯婉姝对话:不善言辞。
8.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①呼应开头对后门桥的描述,使得结构严谨;
②结尾设问,描绘鼓楼的沉思,引发人们的思考;
③以景 作结,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