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关汉卿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2.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设计冲突、构思情节、 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深化对戏剧体裁的认识。
把握本单元作品的共性与个性,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 感受不同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中典故的出处,深入理解其意义。
2.赏析文中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窦娥冤》,单从题目“窦娥冤”来看,你会产生什么疑惑呢?窦娥是谁?窦娥为什么冤?到底有多冤呢?我们一起来探究竟。
本篇课文选自《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的第三折。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 年)。
全剧共四折,前两折交代窦娥被窦父卖入蔡家做童养媳,丈夫病逝后遭无赖欺负、昏官毒打,被陷害成为杀人凶手。第三折写窦娥赴刑场,当众立下三桩誓愿以证冤屈,第四折写窦父新官上任,窦娥托梦与父亲,最终得以申冤昭雪。
整个故事深刻控诉了元蒙统治下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社会,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悲剧人物,使其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同时,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可谓是“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二、初读
1.结合课前预习,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楔子]窦天章上京赶考,窦娥被卖蔡婆
[第一折]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据理拒婚
[第二折]张驴儿毒死其父,窦娥蒙冤入狱
[第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立下誓愿
[第四折]窦娥托梦窦天章,最终沉冤昭雪
跌宕起伏的剧情,交代了窦娥冤情的来龙去脉。
2.理清人物关系。
三、赏析
1.深陷冤情的窦娥在被押赴刑场的过程中有什么表现呢?
(1)赴法场——指斥天地鬼神 (怨)
【端正好】【滚绣球】
(2)见蔡婆——告别婆婆 (悲)
【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
(3)在刑场——立下三桩誓愿 (愤)
【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
2.赴法场的路上,哪段唱词最能表现窦娥的冤屈?
【端正好】、【滚绣球】
(1)从【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段唱词中,你读出来一个怎样的窦娥?
明确:窦娥由相信天地到怀疑天地,最后控诉天地,从中可以看出窦娥的悲愤与无奈,同时又流露出一定的反抗精神。
(2)面对天地鬼神,窦娥都敢大声控诉,做出反抗,那为什么又会屈招呢 结合前两折的故事情节和课文中描写窦娥见蔡婆的片段,你能看出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原因:屈打成招,不忍婆婆被冤枉;求走后街,怕婆婆伤心;临行前,安慰婆婆安置后事。
特点:由此可见,窦娥是一个有孝心、善良的女子。
3.如此冤枉,怎么能不明不白的死呢?到了临行的最后一刻,窦娥还要挣扎和反抗,她立下了三桩誓愿。
顺序 内容 典故 目的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周围的人立刻明白她的冤屈
第二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在上天得到回应
第三桩 抗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希望冤屈得以伸张,希望唤醒大众的良知,希望贪官污吏遭受惩罚
4.三桩誓愿能否调换顺序?
不可以。
(1)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
(2)从空间范围上, 一桩比一桩更扩大;
(3)从情感程度上,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不屈不挠、斗争到底。
【小结】窦娥发出三桩誓愿,意在鸣冤以昭清白,希望天地惩治邪恶,表现了窦娥的愤怒之情,体现了窦娥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反抗精神。
5.窦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1)特征:窦娥坚韧不屈、孝顺善良、富有反抗精神。
(2)典型意义:
①她是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残害的底层劳动妇女代表;
②也是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6.结合全部剧情来看,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1)窦天章卖女儿
(2)蔡婆婆放高利贷、买童养媳、引狼入室
(3)丈夫的夭折
(4)张驴儿的陷害
(5)桃杌滥施刑罚、草菅人命
7.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窦娥所处的社会现实:高利贷剥削严重,社会混乱、地痞横行;官吏昏聩、吏治腐败。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
8.窦娥在三桩誓愿中希望天地能有所回应,还她一个清白,但为什么在前面赴法场的时候又痛斥天地?前后是否矛盾?
矛盾。
窦娥对天地指斥,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不满。窦娥所处的时代,人们深受神权和政权的影响,相信天地鬼神明察是非,主持公正,相信衙门官吏(青天老爷)能主持正义,惩治邪恶。窦娥也是如此。但是窦娥深受陷害,报冤无门,她在无尽绝望中清醒,于是痛骂天地不公,痛斥黑暗。痛骂之后,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又最终只能依靠天地力量来沉冤昭雪。
【主题】
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四、巩固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当垆( ) 临邛( ) 变徵( ) 知契( )
情怀冗冗( ) 鼓三通(tòng ) 忤逆( ) 燕侣莺俦( )
苌弘( ) 孛老( ) 绣闼( ) 刬的( )
罪愆( ) 撚断脊筋( ) 恓惶( ) 祗候( )
桃杌( ) 喝撺厢( ) 提防( ) 盗跖( )
尸骸( ) 错勘( ) 杳无( ) 瀽( )
前合后偃( ) 石陌荒阡( ) ( ) 哥哥行( )
鳏寡孤独( ) ( )亢旱( )
当垆(lú ) 临邛( qióng ) 变徵( zhǐ ) 知契( qì )
情怀冗冗(rǒng )鼓三通(tòng ) 忤逆(wǔ ) 燕侣莺俦(chóu )
苌弘(cháng ) 孛老( bó ) 绣闼( tà) 刬的( chǎn )
罪愆( qiān ) 撚断脊筋(niǎn ) 恓惶( xī ) 祗候( zhī )
桃杌( wù) 喝撺厢( cuān ) 提防(dī ) 盗跖(zhí )
尸骸(hái ) 错勘(kān ) 杳无(yǎo ) 瀽( jiǎn )
前合后偃(yǎn ) 石陌荒阡(mò )(qiān ) 哥哥行(háng )
鳏寡孤独( guān )( guǎ )亢旱(kàng )
2.课文理解检验
(1)《窦娥冤》全称《________》,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________”的民间故事。全剧共________,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________,第二折是故事的________,第三折是情节的________,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
(2)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________与________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________和大胆的________,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________”二字概括其特色。
(1)《感天动地窦娥冤》 东海孝妇 四折 开端 发展 高潮
(2)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 苌弘 杜宇 邹衍 孝妇
(3)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想象 夸张 本色
(4)窦娥临行前发下了三桩誓愿,三桩誓愿是什么?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愿望?这里看出窦娥什么样的性格?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
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
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
第一桩希望刑场上的人立即了解自己的冤情
第二桩表明清白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映 性格:刚毅顽强
第三桩希望上天惩治邪恶
性格:刚毅顽强 反抗强烈
(5)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6)比较阅读《孔雀东南飞》,分析两者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不同。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