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综合测评练习题(word版 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综合测评练习题(word版 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19 17:0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综合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一定溶剂中固体溶质的溶解质量
B.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饱和溶液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
2、溶液结晶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温度一定降低
B.浓度一定减小
C.溶质一定减少
D.溶剂一定减少
3、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 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
B. 恒温蒸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C.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
D. 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化铜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 B.氧化物一定都是化合物
C.物质燃烧一定都需要氧气 D.混合物一定含多种元素
5、察尔汗盐湖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其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钠和氯化钠。如图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
B.t2℃时,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碳酸钠溶液
C.将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碳酸钠析出的固体较多
D.夏天晒盐可以得到氯化钠,冬天捞碱可以得到碳酸钠
6、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① ② ③ ④
X 稀盐酸 水 水 水
Y 锌粒 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硝酸铵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蔗糖 B.酒精 C.汽油 D.氯化钠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将20g 丙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 70g 溶液
C.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
D.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9、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词句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A.点石成金——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可以发生改变
B.用洗洁精可除去油污——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C.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用铜和黄铜相互刻画,铜上留有更深的划痕——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
10、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 方案
实验 目的 A.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铁钉生锈是否有氧气参与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衣:用洗洁精去除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作用。
(2)食:使用天然气烹煮食物时,发现火焰发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住: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除去新装修房间的异味。
(4)行:车用燃料汽油通常是将石油加热炼制得到的,石油属于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
(5)用: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因为其化学性质______。
2、赏析溶解度曲线之美
(1)当______°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等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2)t1℃时,分别将25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3)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钾,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______。
(4)t3℃时,将200g硝酸钾饱和溶液、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质量分别为m1、m2、m3,则m1、m2、m3的关系为______(用“>”、“=”或”<”表示)。
(5)某小组进行实验,X物质是硝酸钾或氯化钾中的一种,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X物质是氯化钾 B.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①
C.只有烧杯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D.烧杯③中析出固体质量为25g
3、烧杯中盛有115g,温度为80℃,溶质为M,溶质质量为15g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记录如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1)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65℃时,该溶液是_____(“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或“无法判断”);
(2)5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
(3)该物质是_____
A.微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易溶物质 D.难溶物质
4、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R是硝酸钾、氯化铵中的一种物质。
(1)硝酸钾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
(2)由图1可知:t1℃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_。
(3)结合图1和图2判断:烧杯内的物质R是______,①②③三种情况下,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有______(填序号)。
5、下表是NaCl和Na2C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NaCl 35.0 35.5 36.0 36.5 37.0
Na2CO3 6.0 10.0 18.0 36.5 50.0
(1)在______℃时,在10g水中能够溶解的NaCl和Na2CO3质量相同。
(2)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最容易从湖中得到纯碱的季节是______(填“夏季”或“冬季”)。
(3)40 ℃时,向5 g NaCl中加10 g水,可得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的溶液。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小樱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溶液的实验,试剂瓶上的标签如下表所示。她从瓶中倒出20mL用于配制稀硫酸溶液。请计算:
浓硫酸溶液(H2SO4)500mL
溶质的质量分数 98%
密度 1. 84 g/cm3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
(1)这20mL浓硫酸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她将这20mL浓硫酸溶液与100mL水均匀混合,水的密度为1g/cm3所得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某化学研究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样品进行了研究。称取石灰石样品8g,把40g稀盐酸(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测得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不溶解)。
实验序号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剩余物质的质量/g 5.5 3 1.6 m
(1)第4次剩余物质的质量m=___________g
(2)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3)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
3、将一定质量的大理石投入5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发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所用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4、 “黄铜”即铜锌合金,古代称为“俞石”。由于外观酷似黄金,常被不法商販冒充黄金出售。某实验小组为了辨别真伪,用该合金与稀盐酸反应,将三次实验所得相关的数据记录如下:
物质质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所取合金的质量/g 25 25 50
所用稀盐酸的质量/g 120 160 100
充分反应后,剩余物总质量/g 144.6 184.6 149.6
(1)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合金中的锌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取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计算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3)计算第3次实验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5、实验室用34g5%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和2g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35.2g。请计算:
(1)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___g。
(2)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_?(请列式计算)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小红同学通过对化学上册内容的学习,越来越觉得化学有意思。下面是她最近这段时间的两个学习经历,请同学们阅读之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Ⅰ、小红发现,金店里有两种不同的“白金”,单价相差悬殊,小红很好奇,打算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市场上所谓的“白金”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金、镍、铜、锌的合金,称为白色金;另一种是铂金,铂是一种银白色的贵重金属,用于耐腐蚀的化学仪器及首饰等,俗称“白金”一元素符号Pt。小红结合化学课上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展开了下列实验活动。
(1)鉴别两种白金,她的方法可能是_____。
(2)探究Zn、Ni(镍)、铜的活动性顺序。
(作出假设)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提出可能的假设:①Zn>Ni>Cu;②Zn>Cu>Ni你觉得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请把它们写出来(一种即可)
假设:③_____
(查阅资料)小红同学查阅了部分含镍化合物的溶解性如下表,且得知镍能与酸反应。
OH- CI-
Ni2+ 不 溶 溶 溶
(设计实验)同温下,取大小、厚度相同的这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记录现象)请帮助小红把实验现象填写完整
金属 Ni Zn Cu
与盐酸反应的现象 气体产生缓慢金属逐渐溶解 气体产生激烈金属迅速溶解 _____
(得出结论)原假设中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写出镍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结论应用)
①根据探究结果,请你预测镍与硫酸铜溶液_____(填“能”或“不能”)反应,理由是_____。
②除小红的实验设计外,你能否象小红一样,设计另一组实验,也这样一次验证上述假设的正确与否,你的设计所用的一组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只写出一组即可)。
Ⅱ、小红同学按照下面的操作过程示意图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试回答:
(1)配制该氯化钠溶液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
A ④⑤①②③ B ①②③④⑤ C ③④①②⑤ D ②①④③⑤
(2)⑤操作中应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g。放好砝码和游码后,向托盘上加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
(3)②操作应选用_____mL的量筒(从10mL、100mL中选择);量水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量筒凹液面的_____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则所配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③操作的作用是_____。
2、同学们在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制取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______ 。
实验后,同学们发现沾有高锰酸钾的白抹布洗完晾干后变为棕褐色。
(查阅资料)
草酸溶液能将棕褐色物质除去。
(提出问题)
哪些因素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
(进行实验)
将均匀染有棕褐色的抹布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布条进行实验
实验 编号 实验1 20℃ 水 实验2 20℃ 0.5%草酸溶液 实验3 20℃ 0.25%草酸溶液 实验4 20℃ 0.125%草酸溶液 实验5 30℃ 0.25%草酸溶液 实验6 40℃ 0.25%草酸溶液
现象 颜色 没有褪去 70秒后 颜色褪去 98秒后 颜色褪去 150秒后 颜色褪去 51秒后 颜色褪去 40秒后 颜色褪去
(解释与结论)
(2)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0.5%的草酸溶液,需要草酸的质量为 ______ 。
(3)实验1的目的是 ______ 。
(4)证明升高温度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需要对比 ______ (填实验序号)。
(5)由实验2、3、4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反思与评价)
(6)实验后,同学们查资料得知抹布上的棕褐色物质为二氧化锰,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______ 。
3、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兴趣实验,发现有的同学得到蓝色溶液,有的同学得到绿色溶液。老师提示这种现象可能与所得氯化铜溶液有关。同学们对这个现象进行探究。
实验1:探究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
取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氯化铜溶液各20mL置于同样的烧杯中,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箱中加热(忽略溶剂蒸发)。待溶液温度恒定后,观察溶液颜色,记录如表:
烧杯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溶质质量分数/% 5 5 5 10 10 10 20 20 20
水浴箱温度/℃ 30 50 70 30 50 70 30 50 70
溶液颜色 浅蓝 浅蓝 蓝 蓝 蓝绿 翠绿 蓝绿 翠绿 墨绿
实验2:探究室温下氯化铜溶液的变色浓度范围
a、室温下,称取15.4g的氯化铜固体溶于35.0g水中,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30.6%的氯化铜溶液。
b、将上述氯化铜溶液依次加入等质量的水稀释,配制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记录如表:
溶质质量分数/% 30.6 25.5 21.9 19.2 17.0 15.3
溶液颜色 深绿 翠绿 蓝绿 蓝绿 蓝 浅蓝
(结果与讨论)
(1)实验1中,④⑤⑥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1的结果可知,③⑥⑨中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是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3)室温下,小文将20g氯化铜固体溶于80g水中,则此溶液的颜色为___________。
(4)小昕配制了一杯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铜溶液,溶液为浅蓝色,若要使此溶液由蓝向绿色转变,可进行的操作有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将溶液放在水浴箱中加热到70℃
B.加入适量的氯化铜固体并使之溶解
C.加入适量的水稀释
(拓展探究)如何将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变为蓝色或变黄呢?
(查阅资料)
(1)氯化铜溶于水后在水溶液中电离出大量的Cu2+和Cl﹣。
(2)氯化铜溶液的颜色会随着溶液中的Cu2+与其他离子形成不同的络合离子而改变。其中:水合铜离子[Cu(H2O)4]2+为蓝色:四氯合铜络离子[CuCl4]2﹣为黄色。
(3)由光学知识可知:黄色光+蓝色光=绿色光,因此,氯化铜溶液变绿的原因实际上是溶液中的[Cu(H2O)4]2+和[CuCl4]2﹣混合形成的。
(设计实验)
目的 步骤 现象
1、将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变为蓝色 取少量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加入水 溶液变蓝
2、将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变为黄色 取少量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加入稀盐酸 溶液未变黄
(5)请分析,步骤2中加入稀盐酸溶液未变黄的原因___________。
(6)若将将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变为黄色,可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_。
4、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活动与探究一)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实验一中振荡3个矿泉本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 > B > 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A瓶与__(填“B”或“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2)实验二观察到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活动与探究二)用变量控制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实验三目的是探究_____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实验四是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溶剂的质量。
(活动与探究三)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实验五中,反应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装置一比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
的容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 气体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 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 的体积分数
30mL
20mL
12 mL
_____
定量实验操作中易产生误差,如果反应前气球中存在气体(其量小于注射器内的空气),而实验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读数,导致实验测得结果 ______(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5、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活动一)梦凡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生活中常见物质,仪器任选。选取的物质有:①食盐; ②花生油; ③面粉; ④泥土。
(1)通过该探究活动,梦凡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______(填序号)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
(活动二)苏苏以“物质溶解时热量的变化”为课题进行探究,其实验装置如下:
(2)若苏苏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NH4NO3),完全溶解后,可观案到U形管内a端液面_____(填“低于”、“高于”或“相平”)b端液面。
(活动三)思敏为“证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为课题进行探究,她设计了如下部分实验:
(3)通过实验①②的对比,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4)若要证明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固体颗粒大小有关,需增加实验④与实验③进行对比,请帮思敏画出实验④的图示。 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搅拌只能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不能改变溶解度,改变温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才发生变化,故选项错误;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在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不同温度或不同溶质,饱和溶液浓度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故选项错误;
D、水中加入一种溶质后,所得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所以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C,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C
【详解】
A、溶液结晶的过程温度不一定降低,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可以结晶出固体,故A错误;
B、溶液结晶的过程浓度不一定减小,如恒温蒸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不变,故B错误;
C、溶液结晶的过程一定有固体析出。溶质一定减少,故C正确;
D、溶液结晶的过程中溶剂不一定减少,如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溶剂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3、A
【详解】
A、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溶质的质量不断增加,直到溶液饱和,不能再溶解氯化钠,此时溶质质量不再改变,溶质质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后不变,故选项正确;
B、恒温蒸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C、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水,但原本双氧水里就有水,溶液中水的质量起点不为零,故选项错误;
D、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化铜,每28份质量的一氧化碳与80份质量的氧化铜反应,氧化铜反应消耗的质量大于一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B
【详解】
A、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不是无色的,故A选项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一定是化合物,故B选项正确;
C、钠在氯气中能燃烧,这一燃烧过程不需要氧气,故C选项错误;
D、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如氧元素可以组成氧气和臭氧两种物质,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但只含有一种元素,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5、D
【详解】
A、在没有明确温度的情况下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A错。
B、t2℃时碳酸钠的溶解度40g,其饱和溶液的浓度=,所以t2℃时,不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碳酸钠溶液。B错。
C、将t2℃时相同质量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碳酸钠析出的固体较多。没有提出两种物质的质量,无法比较哪种析出较多。C错。
D、如图可知: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所以用蒸发的方法得到氯化钠,降温结晶方法得到碳酸钠。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6、B
【详解】
要使气球逐渐膨胀,则瓶中的气压一定增大,即有气体生成或者是放热
①反应会产生气体,符合题意;
②氯化钠溶于水不会放出气体和放热,不符合题意;
③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故符合题意;
④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会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符合题意的是①③,故选择B。
7、C
【分析】
【详解】
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酒精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选项不符合题;
C、汽油不溶解于水,在水中易浮而分层,无法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得到溶液,故C选项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
A、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丙的溶解度是2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丙物质,故该温度下将20g 丙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只能得到 10g+50g=60g 溶液,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即该温度下,等质量的水形成饱和溶液时,甲溶液中溶解的溶质比乙多,故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此选项表述正确;
D、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故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其中甲的溶解度减小为20g,甲溶液析出晶体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t1℃时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降温后丙的溶解增大,不析出晶体,溶液变为t1℃时的不饱和溶液,故此时所得溶液中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大。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C。
9、A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石灰石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B、洗洁精能去油污,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选项解释正确;
C、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用铜和黄铜相互刻画,铜上留有更深的划痕是因为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10、C
【详解】
A、选项中两只试管中溶剂和溶质都不同,有两个变量,无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只能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左侧试管内铁钉与水和氧气接触,铁钉生锈,右侧试管内铁钉与水接触,铁钉不生锈,说明铁钉生锈需要有氧气参与,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对于有气体生成的反应,若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闭容器中,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乳化
(2)氧气不足
(3)吸附
(4)不可再生
(5)比较稳定
【解析】
(1)
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够乳化油污,使用洗洁精去除衣服上的油污,故填乳化。
(2)
天然气燃烧时,发现火焰发红的原因可能是氧气不足,天然气不能充分燃烧导致的,故填氧气不足。
(3)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异味,故填吸附。
(4)
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故填不可再生。
(5)
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故填比较稳定。
2、
(1)t2
(2) 硝酸钾3 20%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m1=m2>m3
(5)D
【解析】
(1)
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在t2°C时相交,说明t2°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等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2)
t1℃时,硝酸的溶解度是25g,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5g,故该温度下,分别将25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饱和溶液的是硝酸钾溶液,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其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钾时,可通过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硝酸钾,此时大部分硝酸钾会结晶析出,而氯化钾则会留在滤液中。故填: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
m1=m2,因为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则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时,析出的硝酸钾晶体的质量相等。又知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即说明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氯化钾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故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时,析出的硝酸钾晶体更大。即m1=m2>m3。
(5)
A、t3℃时,②中的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是100g,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的质量为50g,此时溶液中没有析出晶体,说明该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50g,已知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2g,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g,故该物质为硝酸钾,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①蒸发100g水后得到②,此时无晶体析出,故②比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大;②降温析出晶体后得到③,故②比③溶质的质量分数大;t1℃时①中的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是200g,溶质的质量是50g,通过A中的分析可知该物质是硝酸钾,已知硝酸钾在t1℃时的溶解度是25g,故说明此溶液为硝酸钾在t1℃的饱和溶液,③也是硝酸钾在③t1℃时的饱和溶液,故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即②>③=①,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根据B中的分析可知,①中的溶液也是饱和溶液,故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D、根据A中的分析可知该物质是硝酸钾,已知③中溶剂的质量是100g,又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5g,故100g溶剂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是25g,即析出的固体的质量是50g-25g=25g,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D。
3、
(1)无法判断
(2)13g
(3)B
【分析】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能溶解的最大的质量。通常把在室温(20度)下,溶解度在10g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在1~10g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1g~1g的物质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物质叫难溶物质。
(1)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则65℃时,无法判断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因为由50℃降温至20℃可知,每降低15℃,析出固体的质量依次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一样,所以无法判断65℃时该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故填:无法判断。
(2)
由表中数据可知,50℃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为2g,溶液的质量为113g,说明该温度下此溶液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3g,故说明5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13g;故填:13g。
(3)
由上述分析可知,20℃时该溶液中溶解的M的质量为15g-8.4g=6.6g,说明该物质是可溶物质;故填:B。
4、
(1)增大
(2)2:7
(3) 硝酸钾##KNO3
②③
【分析】
(1)
从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
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则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40g:(40g+100g)=2:7。
(3)
t2℃,120g-70g=50g水可以溶解30gR,则R在t2℃时的溶解度大于等于60g,所以为硝酸钾。①t1℃硝酸钾溶解度大于40g,所以120g水溶解30g硝酸钾不饱和。②t2℃硝酸钾溶解度为60g,50g水溶解30g硝酸钾恰好达到饱和。③有溶质析出,一定是饱和溶液。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②③。
5、
(1)30
(2)冬季
(3)27%
【分析】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解度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1)
观察表格,30℃时,NaCl和Na2CO3的溶解度相同,因此,在10g水中能够溶解的NaCl和Na2CO3质量相同的温度是30℃;
(2)
观察表格可以发现,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纯碱,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最容易从湖中得到纯碱的季节是冬季;
(3)
4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7.0g,所1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g,故40 ℃时,向5 g NaCl中加10 g水,可得溶质质量分数为。
三、计算题
1、
(1)36.8
(2)由(1)可知20mL浓硫酸的质量是36. 8g,所含硫酸的质量是36. 8g×98%=36. 064g,水的密度是1g/cm3,所以20mL浓硫酸溶液与100mL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
【解析】
(1)
20mL浓硫酸的质量为:20mL×1. 84g/cm3=36. 8g;
(2)
见答案。
2、
(1)1.6
(2)解: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8g﹣1.6g=6.4g
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100%=80.0%
答: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80.0%。
(3)解:由于只有前两次盐酸完全反应,按照第一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8g 5.5g=2.5g
设10g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
x=1.825g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8.25%,
答: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8.25%。
【解析】
(1)
前三次加入盐酸,样品消耗的质量分别为2.5、2.5、1.4,而每次加的盐酸的量相同,由此可见第三次加入盐酸后,样品中碳酸钙已完全反应,所以第四次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后稀盐酸不再反应,剩余固体与第三次相同,即m=1.6,故填1.6。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3、
(1)2.2
(2)设参与反应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x=3.65g
所用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7.3%
答:所用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解析】
(1)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2)
见答案。
4、
(1)1:4(或25:100)
(2)解:设25g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为x
x=13g
25g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为25g-13g=12g,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为
(3)解:设第三次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锌质量为y
y=27.2g
反应后溶液质量为参加反应锌13g与稀盐酸100g减去生成氢气0.4g,故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3g+100g-0.4g=112.6g,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分析】
(1)
25g合金和120g稀盐酸产生0.4g氢气,25g合金和160g稀盐酸产生0.4g氢气,说明25合金完全反应可以产生0.4g氢气,50g合金和100g稀盐酸也能产生0.4g氢气,说明100g稀盐酸完全反应可以产生0.4g氢气,故25g合金中的锌和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所取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25:100=1:4;
(2)
解析见答案;
(3)
解析见答案。
【点睛】
5、
(1)1.7
(2)0.8g
过氧化氢水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减少的就是氧气的质量,所以氧气的质量=;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是0.8g。
【解析】
(1)
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34g×5%=1.7g,故填:1.7;
(2)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将样品放入稀盐酸中,如果有气泡生成,则是金、镍、铜、锌合金;如果无气泡生成,则为铂金(合理即可) Ni>Zn>Cu 无明显现象 ① 能 镍的活泼性比铜强 Zn、NiCl2溶液、Cu A 2.5g 减少氯化钠的质量 100 最低 偏大 加速溶解
【详解】
Ⅰ、[查阅资料](1)白色金中含有锌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铂金的主要成分是铂,排在氢的后面,不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采用加酸的方法鉴别,故方法为:将样品放入稀盐酸中,如果有气泡生成,则是金、镍、铜、锌合金;如果无气泡生成,则为铂金。
[作出假设]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已知锌的活动性比铜强,加上镍后的顺序只能为①Zn>Ni>Cu;②Zn>Cu>Ni;③Ni>Zn>Cu;
[记录现象]由于铜排在氢的后面,不和稀盐酸反应,因此无明显现象。
[得出结论]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可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判断,由实验现象可知,锌反应最剧烈,最活泼;镍产生气体慢,次之;铜不反应,最不活泼,因此原假设中正确的是①;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镍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
[结论应用]①根据探究结果,Zn>Ni>Cu可知镍的活泼性比铜强,故镍与硫酸铜溶液能反应。
②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可以通过“两金夹一盐”,含义是:用两头的金属放在中间金属的盐溶液中,通过现象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因此所用物质的化学式:Zn、NiCl2溶液、Cu。
Ⅱ、(1) 配制该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⑤①②③,故选:A。
(2) 氯化钠的质量是50g×5%=2.5g,由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可知:指针偏左,说明左盘氯化钠的质量重,应减少氯化钠的质量。
(3)由上题可知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2.5g,所以需要水的质量为47.5g,合47.5mL,故应选100mL量筒;量水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量筒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水的体积偏小,则所配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4) ③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溶解。
2、防止冷凝水回流,试管炸裂 1g 空白对照,证明水不能使棕褐色布条褪色 3、5、6 其他条件相同时,草酸浓度增大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 取棕褐色布条放入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或取少量二氧化锰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草酸溶液,观察黑色固体是否逐渐消失
【详解】
(1)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试管炸裂;
(2)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0.5%的草酸溶液,需要草酸的质量=200g×0.5%=1g;
(3)实验1的目的是空白对照,证明水不能使棕褐色布条褪色;
(4)证明升高温度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草酸的浓度相同,温度不相同,需要对比3、5、6;
(5)实验2、3、4中,其他条件相同,草酸的浓度不相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草酸浓度增大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
(6)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会产生气泡;根据实验探究可知,草酸溶液能与二氧化锰反应。验证抹布上的棕褐色物质为二氧化锰的方法是取棕褐色布条放入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或取少量二氧化锰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草酸溶液,观察黑色固体是否逐渐消失。
【点睛】
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3、探究温度是否是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之一 溶液浓度 蓝绿色 AB 只增加了氯离子,未增加铜离子得到更多的四氯合铜络离子 盐酸和氯化铜
【详解】
(1)实验1中,④⑤⑥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温度不同,观察到颜色不同,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是否是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之一;
(2)根据实验1的结果可知,③⑥⑨中温度相同,浓度不同,所以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是溶液浓度;
(3)室温下,小文将20g氯化铜固体溶于80g水中,溶质质量分数==20%,对比实验2中信息可以,溶液浓度为19.2%-21.9%时,溶液为蓝绿色,所以此溶液的颜色为蓝绿色;
(4)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可知,若要使此溶液由蓝向绿色转变,需要升高温度或者增加溶液浓度,所以选择AB;
(5)根据氯化铜溶液的颜色会随着溶液中的Cu2+与其他离子形成不同的络合离子而改变,其中:水合铜离子[Cu(H2O)4]2+为蓝色:四氯合铜络离子[CuCl4]2﹣为黄色,因此步骤2中加入稀盐酸溶液未变黄的原因只增加了氯离子,未增加铜离子得到更多的四氯合铜络离子,溶液中四氯合铜络离子含量少;
(6)由四氯合铜络离子[CuCl4]2﹣的组成可知,要变黄,需增加铜离子和氯离子,因此可向其中加入盐酸和氯化铜。
4、Ca(OH)2+CO2=CaCO3↓+H2O C 干燥的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CO2+H2O=H2CO3 温度 可使空气更易流通,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16% 偏小
【详解】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实验一中振荡3个矿泉水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 >B>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的反应是:对比A瓶与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色,故实验二观察到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干燥的石蕊试纸无变化,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实验三对溶液加热,故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4)实验五中,反应的原理为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2CuO;装置一比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装置一可使空气更易流通,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定量实验操作中易产生误差,如果反应前气球中存在气体(其量小于注射器内的空气)而实验后冷却至室温,冷却以后,注射器推进的少了,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读数导致实验测得结果偏小。
5、① 高于 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 实验④的图示
【详解】
(1)食盐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花生油、面粉、泥土放入水中形成浊液,故选①。
(2)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NH4NO3),完全溶解后,可观案到U形管内a端液面高于b端液面,这是由于硝酸铵溶解吸热,气体受冷收缩,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a高于b液面。
(3)通过实验①②的对比,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
(4)若要证明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固体颗粒大小有关,需增加实验④与实验③进行对比,应将粉末改为块状,画出实验④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