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县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19分)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B.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
C.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具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
D.材料一结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点出“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但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B.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C.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来还原冰雪场景的重要意义。
D.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北京冬奥会可提升乡民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让我们通过举办冬奥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特点。(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本题共16分)
小城无名医
马宝山
燕省吾系世代祖传中医,是年五十岁,赤红脸膛,鹤发银须,着一件灰布长衫。其身影常蹀躞于小城街巷之中。燕先生对来求者,不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恿智,皆如至亲。燕先生对任何疑难病症,只要他一搭脉,开出方子,保证三付中药喝下,药到病除。因此,小城人都尊其为“燕三付”,倒把他的大名忘得一干二净了。
“燕三付”住在小城北街。
无独有偶,在小城南街,皇甫宗仁挂牌行西医。皇甫先生也年在五十,戴一副金丝眼镜,着西装领结,作势一派西洋式儿。他全套西医疗法样样精湛,医德还算淳朴。皇甫医生足不出户,就地坐诊,再大的人物也请他不去,倒使人生出许多的敬畏之情。
谁有病谁心里急,请过中医不放心,又去求西医。这就给“燕三付”和皇甫医生添了许多的烦恼——让中医瞧过的病人,西医不插手;让西医诊过的病人,中医不搭脉。
于是又出了许多乖巧之人,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就不热闹。他们请到“燕三付”便捧他是再世扁鹊,小城医圣。再去求皇甫先生又捧其为当代华佗,小城一把神刀。正是这伶俐之徒,把小城弄得沸沸扬扬,使“燕三付”和皇甫医生之间的门户之见愈演愈烈,中西医矛盾日渐积深。都以小城第一自居,全不把对方放在眼里。
一年,西医皇甫宗仁突然得气结,气憋在嗓子眼里,白净脸憋得紫红,皇甫夫人毕竟是门里人出身,知道丈夫这病非中医不得除。于是,她瞒着皇甫医生到北街请“燕三付”的一笺方子。
“燕三付”思忖良久:虽说与皇甫医生有隙,可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袖手旁观,岂是我燕某所为。当下开出一纸方子,让皇甫夫人拿去。
皇甫夫人拿回中药,没敢说是从“燕三肘”那儿开的,急忙让煎熬了给丈夫喝下。果然,三付药下肚,皇甫宗仁上打嗝下放屁,上下气通畅,气结病好了。倏地,他眼睛灿亮,叫住夫人问:“你说,我吃的三付药是不是燕先生的?”夫人见瞒他不住,便唯唯称是。皇甫宗仁惊窘不堪,立备厚礼,遣夫人速速送给“燕三付”作谢。
“燕三付”是个忠厚之人,他见皇甫夫人送来厚礼,也该礼尚往来。正待择日拜访,促膝畅谈,摒弃门户之见,来个中西合璧,并肩协力为小城百姓去疾除病,强身健体尽绵薄之力。却传来皇甫宗仁携妻带幼,远走他乡的消息。“燕三付”大吃一惊,心想:这知道内情的人明白我是受皇甫夫人之托,救其夫一命;不知道底细的人定会说我乘人之危,拿三付药摘了人家的面子,把西医皇甫挤对走了。唉呀,这,这便如何是好……
不日,“燕三付”也收拾细软,举家搬迁,去向不明。
于是,小城无名医。
(选自马宝山《小城无名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详细地交代了中医“燕三付”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也为后文治好皇甫医生和举家搬迁的情节埋下伏笔。
B.文中说西医皇甫宗仁“医德还算淳朴”,表明作者将他与“燕三付”对比,认为他明显不如“燕三付”。
C.两位医生之间的矛盾全是因当地看热闹的“乖巧之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而起,因此作者也借此批判市侩小人的好事。
D.“燕三付”治好了皇甫宗仁的病,皇甫宗仁惊的是燕医生果然医术高超,窘的是自己医术不如燕医生,在小镇上抬不起头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语言不事雕琢,简洁明快,善用短句,寥寥几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了两位名医的不同形象,中医儒雅,西医精干。
B.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人物生动丰满,个性鲜明。作者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C.小说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开头详细繁复,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悠长回味。
D.小说的主题意蕴深厚,既赞扬了两位医生的医者仁心,也为两位医者为声誉所累,彼此间产生门户之见相继离开小镇而惋惜。
8、小说中两次描写“燕三付”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分析,概括“燕三付”的形象特点。(4分)
9、本小说创作采用了哪一种视角?结合文本分析采用这种视角达到的艺术效果。(6分)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问题。
赵与欢,字悦道,嘉定七年进士,以直宝章阁知安吉州。设铜钲县门,欲诉者击之,冤无不直。有富民诉幼子,察之非其本心,姑逮其子付狱,徐廉之,乃二兄强其父析业。与欢晓以法,开以天理,皆忻然感悟。又嫠媪仅一子,亦以不孝告,留之郡听,日给馔,俾亲馈,晨昏以礼,未周月,母子如初。二家皆画像事之。迁宗正少卿兼权户部侍郎寻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剖决明畅罪者咸服郊祀之夕大风雷与欢言国本未定又陈弭盗固本之策。有以刑罚术数言于帝者,与欢言:“导民有本。如臣待罪天府,岂遽能及民,惟其真实相孚,待以不扰,数月而庭讼弥寡。人心本善,有感必从。或谓厉以威、待以术者,非知本之论。”且言:“朝令夕改,非以示作新;旁蹊曲径,非以肃纪纲。”帝为悚然。明年改元嘉熙,襄、蜀残破,或望风弃地,召见便殿,言:“韩琦当仁宗朝,犹昼夜泣血。今主忧臣辱矣。”因具言防边之道,其后多见施行。与欢招刺三千人为忠毅军,又言:“禁卫虚籍及京口诸郡,悉宜募兵,统以郡将,财先赡军,余始上供,乞省不急之费。”荐文武士四十人。迁户部侍郎兼权兵部尚书,论边事至为深切。会饥民相携溺死,帝仍付临安府事,恩例视执政。与欢涕泣奉诏,亟榜谕曰:“今申奏振救,宜忍死须臾各全性命,伫沐圣恩。”都人相谓毋死。与欢上则祈哀公朝,下则推诚劝分,甘雨随至,米商来集,流移至者有以济之。力求纳禄,授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实录院修撰。与欢至浙江,上召还,即日绝江去,帝为怅然。与欢三为府尹,尽力民事,都人称“赵端明”,必以手加额曰“赵佛子”也。
(节选自《宋史·赵与欢传》,有朋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宗正少卿兼权户部侍郎/寻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剖决明畅/罪者咸服/郊祀之夕/大风雷/与欢言国本未定又陈/弭盗固本之策
B.迁宗正少卿兼权户部侍郎/寻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剖决明畅/罪者咸服/郊祀之夕/大风雷/与欢言国本未定/又陈弭盗固本之策
C.迁宗正少卿兼权户部侍郎/寻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剖决明畅/罪者咸服/郊祀之/夕大风雷/与欢言国本未定又陈/弭盗固本之策
D.迁宗正少卿兼权户部侍郎/寻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剖决明畅/罪者咸服/郊祀之/夕大风雷/与欢言国本未定/又陈弭盗固本之策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铜钲,指一种中国古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初为行军时敲打用,后来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B.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如唐高宗在位时用过上四个年号。而新皇帝登基之后颁布年号则称为建元。
C.迁,指官职的调动,一般为升职,官职得到提升的官员也因此被称为迁臣,文中赵与欢“迁户部侍郎”,其身份自然应当是迁臣。
D.实录院修撰,唐宋时期,帝王都有实录,多根据起居注和时政记编写而成,实录院修撰南宋置,掌修实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任职地方官时,对于百姓有背家庭人伦和谐的诉讼,赵与欢都晓之以法,动之以情,很好地化解了纠纷。
B.针对有的官员建言皇帝以严刑治理百姓,赵与欢从人心向善的角度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不是治民的根本。
C.襄蜀两地残破,有的守将面对边敌望风而逃。赵与欢向皇帝提出了很多强化边防的建议,后来都得以实施。
D.面对饥民生路断绝的情况,赵与欢除积极申领救济外,还鼓励百姓树立度过饥荒的信心,也对流徙至其辖区内的百姓予以救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姑逮其子付狱,徐廉之,乃二兄强其父析业。
(2)会饥民相携溺死,帝仍付临安府事,恩例视执政。
(二)、诗歌鉴赏(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
B. 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C. 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
D. 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
15、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6、名篇名句默写(9分)
(1)、《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写了屈原走投无路时忧愁苦闷的心情。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4)、《望海潮》中“ _______ , ______,_______ ”几句,写两浙转运使孙何外出观景、饮酒、赏乐,仪仗威风,随从众多。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每到6月,关于高考的“新旧闻”便会________,成为人们________的话题。在很多人眼里高考太重要了,但“00后”对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身”等深远影响的传统高考观念已不是主流。近日,有媒体对2万余名“00后”高考考生、考生家长和其他网友发起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半数受访的“00后”考生认为参加高考是为了增长经历,而非改变命运。而受访家长选择“增长经历”的比例占到70.7%。从调查结果看,认为一考定“00后”终身的人数比例在减少。
经过父辈的财富积累,“千禧一代”在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等方面无疑要优于上一代人,这也让他们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如艺考、出国留学、创业……哪怕是没有好大学可上,( ),在多元化评价体系里,成才方式早已________。
当然,对许多人来说,高考仍是人生中第一大考,也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竞争与选拔。同一场考试,同样几张考卷,将起点不一的考生们拽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让他们凭着努力就可圆梦,这也正是高考的魅力所在。高考对于“00后”也是一次成人礼,他们待人接物能够________,不拘泥传统,不畏惧挑战,这样的“00后”是自己的主宰,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对于“00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身”等深远影响的传统高考观念已不是主流。
B.但对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身”等深远影响的传统高考观念,“00后”已不是主流。
C.但对于“00后”来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身”等影响深远的传统高考观念已不是主流。
D.但对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考定终身”等影响深远的传统高考观念,“00后”已不是主流。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时代知识获取路径也被拓宽了。
B.在网络时代也可以通过更多的路径获取知识。
C.网络时代也会有许多获取知识的路径。
D.网络时代也会有更多的路径获取知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络绎不绝 乐此不疲 别具一格 分庭抗礼
B.纷至沓来 乐在其中 别具一格 不卑不亢
C.络绎不绝 乐在其中 不拘一格 分庭抗礼
D.纷至沓来 乐此不疲 不拘一格 不卑不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9分)
“我们可以看到,英语的不可论证性就比德语占有重要得多的地位;但超等词汇的典型是汉语,而印欧语和梵语却是超等语法的标本。”( ):一种是最少组织性的; ① ,即最多组织性的。最少组织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词汇的工具;最少任意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语法的工具。索绪尔在举证时,恰以汉语与印欧语为例,指出 ② ,而印欧语是“超等语法的标本”。对索绪尔有关汉语的这一评价,尽管有着不同认识,但是两相比较, ③ 确实更为重要,而语法在西方语言中的地位更为显著,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索绪尔研究成果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B.索绪尔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C.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存在是索绪尔的研究成果
D.存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是索绪尔的研究成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无目标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远征。”
古老的谚语告诉人们,拥有目标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品格。
21世纪的中国,正是有这样一群有目标、敢奋斗的追梦人,他们深知美好生活要靠双手创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惧风雨、不惧路远,在自己目标的轨道里坚定前行,以昂扬的姿态绘就着国家最生动的图景。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一)
答案:1.B 2.B 3.D
4.首先指出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对如何搞好我国地域冰雪文化建设从理论高度加以论证,再分别从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及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等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具体的论证。
5.①冰雪运动最早与人类生产劳动或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最早的以滑雪作为出行方式的图像及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开展“雪上逐鹿”的狩猎活动等。②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增添了竞技的娱乐色彩,如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③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如清太祖于1625年举办了“冰上运动会”等。
解析:1.强加因果。从原文看,这个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是因为在阿勒泰地区“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而“‘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只是考古资料之一。
2.对文意理解错误。从原文中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有“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的限定,不是泛指意义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再者,对于“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的要求是“做实”,而不是“宣扬”。
3.“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表述不当,无限扩展了“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原文是“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4.从第一段“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可知,材料二首先指出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第二段“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可知,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对如何搞好我国地域冰雪文化建设从理论高度加以论证。最后,第三、四、五段分别从“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证。
5.从“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可知,冰雪运动最早与人类生产劳动或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最早的以滑雪作为出行方式的图像及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开展“雪上逐鹿”的狩猎活动等。从“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可知,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增添了竞技的娱乐色彩,如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从“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可知,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还举办“冰上运动会”等。
(二)、答案:6.A 7.C
8.①第一处:皇甫医生生病,皇甫夫人来求方子时,“燕三付”思忖良久,放下嫌隙,为皇甫医生开出良方。由此可以看出燕医生不计前嫌,古道热肠,救人于危困之际,有侠医之风。②第二处:得知皇甫医生举家远走他乡的消息之后,燕医生大吃一惊,担心他人揣度自己乘人之危,最后亦举家搬迁。由此可看出燕医生虽然行为磊落,但顾忌他人言语,受困于流言。
9.视角:本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创作。效果:①小说以全知全能的方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讲述了小城名医燕医生与皇甫医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客观直接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和各白的形象特点,使阅读者对故事背景及情节发展一目了然。②小说冷静客观地讲述故事,且设置了戛然而止的结尾,不作任何评价,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余味悠长。③小说站在全知的角度,既能看到主人公直接发生的故事,也冷眼观察到小城好事之人的生活,还能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看似写了为何“小城无名医”的故事,但能深层次引导人们思考医者,心却囿于人言可畏等现象。
解析:6.B项表述有误,选项中“认为他明显不如‘燕三付”’是无中生有。C项表述绝对化,两位医生之间的矛盾除了好事之徒的推动之外,还有中西医的门户之见。D项表述不准确,因为皇甫医生真心感谢燕医生,因此窘的是自己限于门户之见,心中有愧。
7.C项“故事情节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表述有误。该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清晰明了,只是结尾出人意料。
文言文答案:10.B 11.C 12.C
13.(1)姑且逮捕他的小儿子送到监狱里,慢慢地访查此事,竟是小儿子的两个哥哥强迫父亲分家业。
(2)恰逢饥民相约一起淹死,皇帝仍然把临安知府的事务交付给他,待遇比照执政大臣。
【参考译文】
赵与欢,字悦道,嘉定七年中进士,凭直宝章阁身份掌管安吉州。在衙门前摆设一铜证,想上诉的人可以击打它,冤情没有不得到公正处理的。有一富人上诉自己的小儿子,赵与欢观察到这并不是富人的本意。姑且逮捕他的小儿子送到监狱里,慢慢地访查此事,竟是小儿子的两个哥哥强迫父亲分家业。赵与欢用法律晓喻他们,用道理开导他们,他们都高兴得有所感悟。又有一个年老寡妇,只有一个儿子,也以不孝顺的罪名来告她的儿子。赵与欢把他们留在衡门,每天提供食物,让儿子亲自喂他母亲吃,早晚以礼相待,不满一月,母子和好如初。这两户人家都为赵与欢画像并供奉他。赵与欢升迁为宗正少卿并兼职暂代户部侍郎,不久装任临安知府和浙西安抚使。分析解决问题明白流畅,有罪的人都服气。皇帝在城郊祭祀快结束时,刮大风打着震雷,赵与欢进言说国家的根基未稳,并陈述消除盗感巩固根基的国策。有人向皇帝进言使用刑罚和权谋,赵与欢说:“引导百姓要有根本,像我供职在朝廷,哪里就能了解百姓呢?只有与真实情况相符,不打扰百姓,几个月后诉讼就更少了。人的本心是善良的,有感动一定会跟从。有的人称要用威严的态度磨砺百姓,用权术来对待百姓,这不是知道根基的言论。”又说:“早晨的命令晚上就更改,不是用来显示教导百姓的做法;像大道旁边狭小而弯曲的路径一样的权术,不是用来整肃纲纪的办法。”皇帝听后表现得非常肃敬。第二年改元为嘉熙,襄、蜀两地破败,有的守将面对边敌望风而逃并放弃土地,皇帝在偏股召见赵与欢,赵与欢说“韩琦在仁宗朝中,犹且整天哭泣而流血。现在君王忧愁臣子受辱。”于是详细进言防御边塞的方略,以后大多被施行。赵与欢招募三千人为忠毅军,又说“禁卫军空缺处和京口各县郡,都应该招募士兵,用郡将统领,先供给军队财物,其它的地方才能供给,希望节省不急需的费用。”推荐文武之才四十人。升迁为户部侍郎兼职暂代兵部尚书,谈论边防之事最为真挚恳切。恰逢饥民相约一起淹死,皇帝仍然把临安知府的事务交付给他,待遇比照执政大臣。赵与欢哭着接受诏书,马上张榜告诉百姓说:“现在向朝廷上奏申请赈灾救济,大家应该在忍死求生片刻之中各自保全性命,沐浴皇帝恩德。”京城人相互劝说不要死。赵与欢向上在朝廷里祈求同情,向下以诚相待劝大家互相帮助。雨水随之而至,卖米的商人来到集市,流浪而来的人有东西救济了。赵与欢力求辞官,但还是授予他资政股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实录院修撰等职。赵与欢到浙江去,皇上召他回来,但当天渡江离开了,皇帝表现出很失落的样子。赵与欢三次做府尹,尽力于百姓的事务,京城的人称他“赵端明”,一定把手放在额头上高兴地称他为“赵菩萨”
A;
①动静结合。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
②虚实结合。颔联“风雨”亦实亦虚,即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
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
解析:14.A.“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故选A。
15.(1)“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
(2)虚实结合。领联“尘沙连越嶲,风雨暗荆蛮”中的“沙尘“风雨”,既指现实的风雨,暗指战争、动荡不安的局势。“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3)运用典故,尾联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
分析: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诗人晚年,当时诗人从夔州沿江而下到湖南潭州,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领联,“尘沙”喻指战争,“风雨”亦实亦虚,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颈联,写矫健的鸿雁衔着芦草而飞,显现了对鸿雁前途的忧虑;猿的哀啼,更显凄凉,何况是独猿失木,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雁与猿,其实正是诗人羁旅的景况。尾联,借典抒怀,写苏秦羁旅狼狈,离国无家可归,实指自己。本诗表达的情感,由诗歌题目“远游”以及诗句中的意象“云"“雁”及“猿啼失木”苏季子的典故,足以看出诗人漂泊之苦;另外,“雁衔芦草”隐喻人生前程之险,“雁”又常与思乡联系起来,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
16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4)(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17.C; 18.B; 19.D
解析:17.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 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对于“00后”后应该加"来说”,“深远影响”应.为“影响深远”; B项,主客倒置, “深远影响”应为“影响深远”; D项,主客倒置。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叙述的主体对象应为"00后”高考考生, A项,叙述的主体对象是网络时代知识获取路径, C项和D项叙述的主体对象是网络时代。故选B。
1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纷至沓来”和“络绎不绝”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但“纷至沓来”不仅指人,还可泛指一切事物;“络绎不绝”专指人车马船的来来往往。“新旧闻”当用“纷至沓来”。“乐此不疲”指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在其中”指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此处并不强调“获得乐趣”,所以宜用“乐此不疲"。“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别具一格”指另有-种独特的风格。与“ 多元化评价体系”相应的当是"不拘- -格”。“不卑不亢” 指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分庭抗礼”原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后用来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等或互相对立。此处强调待人态度分寸,所以用“不卑不亢”故选D。
20..B;
21.①一种是最少任意性的
②汉语是“超等词汇的典型”
③词汇在汉语中(或“东方语言中”)的地位;
解析:陈述的对象是“索绪尔”,下文写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21.答案:【审题】
“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说明没有目标人生就没有方向;
“无目标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远征”,没有目标,人生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这两段说明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材料第三段直接提出有了目标坚持目标是种美好的品质。
最后一段总结:有目标、敢奋斗才能成就美丽人生,这样的人们不懈努力才能绘就国家最生动的图景。
材料中心意思就是谈目标和坚持目标对个人、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围绕这一中心,可以谈目标之于个人的意义,对于国家的意义,个人目标与国家发展的意义。总之围绕“目标”立意选材即可。根据要求,要写成议论文,成文时注意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典型,论证要有力。
【立意】
1.人生目标是成功旅途上的路标;
2.咬定青山不放松;
3.人而无志,不知其可;
4.为时代的伟大的目标服务,才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