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3章 第2节 《预防传染病》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3章 第2节 《预防传染病》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19 21:2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2节 预防传染病
传染病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明显或不明显的病理反应,并能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殊的病原体
2、传染病的免疫性
3、传染病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二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
(1)病人
(2)病原携 带者
(3)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指感染了病原体,并有一定临床表现的人。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叫传染期,据此可决定对病人的隔离时间。
2.病原携带者:可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前者指的是病人患传染病后,症状虽已消失,但仍能排出病原体;后者指的是病原体虽已侵入人体,但人体没有临床表现,但能排出病原体。
3.受感染的动物:指感染了病原体,可将病原体排出体外传染给人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体外后经过一定的途径侵入他人体内,所经过的途径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
(2)饮食和水传播
(3)接触传播
(4)虫媒传播
(5)血行传播
(6)垂直传播
(7)土壤传播
1.空气传播:病人和病原携带者鼻咽部的病原体,可随打喷嚏、咳嗽、唾液、飞沫、痰、呼吸等方式排出体外而污染空气,导致他人感染。
2.饮食和水传播:病原体污染了食物、水,再经口进入人体而使其受到感染。
3.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狂犬病、破伤风等传染病可以由传染源的分泌物直接接触感染易感者;乙型肝炎、沙眼等传染病可通过被病原体污染了的衣物、手、用具、医疗器械等间接接触传播。
4.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病原体直接或间接侵入易感者,使其受到感染。
5.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输血,注射等途径进入健康人体,引起感染。
6.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病原体由上代传给下代,而引起感染。
7.土壤传播:病原体污染土壤,通过人接触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
案例分析:
A与B是同桌,A得了感冒,B不幸地被传染了。请回答:
1、A的感冒是如何传染给B的?
2、在这一过程中,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分别是什么?
A
B
空气
隔离患者
教室及时消毒
勤洗手
多喝水
锻炼身体
打疫苗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1、管理传染源
(1)早发现
(2)早报告
(3)早隔离
(4)早诊断
早治疗
(1)早发现
【1】健全体检制度
【2】做好晨检和一日观察工作
幼儿
保教人员
(2)早报告
(3)早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
(1)个人卫生
(2)环境卫生
个人卫生:
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口杯、手帕等个人专用;不吃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等。
环境卫生:
要保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灭蟑螂、老鼠;室内通风换气要好;用紫外线、消毒剂消毒用具、食具;保证饮水和食品清洁卫生等。
3、保护易感人

(1)特异性预防措施
(2)非特异性预防措施
(1)特异性预防措施—— 预防接种
(2)非特异性预防措施
【1】体育锻炼
【2】加强营养
三、有关预防接种的基础知识
(一)有关预防接种的免疫知识
1.抗原:凡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抗体:抗体是病原微生物刺激人体后,人体产生的具有抗卸作用的特异性质的蛋白质。
(二)疫苗
1982年卫生部颁发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
每年的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目前,主要接种的疫苗有: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麻疹活疫苗等。主要预防的传染病有:结核、乙肝、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小儿麻痹、麻疹等。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①为减轻预防接种的反应和避免接种局部感染,在接种头一天要事先对幼儿及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争取他们的配合。
②要合理安排幼儿饮食,要吃饱饭不要空腹,不要进食刺激性较强或易致敏的食物,如含酒精饮料及鱼虾等。
③家长要为幼儿洗澡,清洁皮肤,并为幼儿穿上易穿脱的衣服。
④接种时还要进一步做好解释和教育工作,争取幼儿的配合。
⑤要严格消毒接种部位的皮肤,注射器要专人专用。
⑥接种结束可组织幼儿轻微活动,注意避免受热、受凉。
⑦对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做出适当处理,如遇个别幼儿晕针,不要乱动孩子,让其仰卧,头放低,适当喂些热糖水,在短时间内可恢复。出现轻微反应的不用特别处理,一般到第二天即可恢复正常。
⑧若高烧并有其他症状,需及时去医院诊治。
(三)计划免疫
1、基础免疫:
2、加强免疫:
1、基础免疫:
一般6个月以上的乳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已逐渐消失,容易感染疾病。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疫苗,在短期内接种到小儿体内,使他们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这种初次接种叫基础免疫。
2 加强免疫:
经基础免疫后,体内获得相当的免疫力,经一段时间后,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若重复接种一次,就可使免疫力再度提高,以巩固免疫效果,这种复种称为加强免疫。
四、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
(一)水痘
1.病因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液中,可经飞沫、衣物传染。
2.症状
1-2天低热、皮疹、1天后成水疱、3-4天后结痂。典型水痘 皮疹出现前1天可呈现前驱症状 如低热、不适、厌食等 ,但很快消失。并出现皮疹。
特点:①分批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型 泪滴状小水疱,周围有红晕,1天后,水疱内容物变为浑浊,水疱易破溃 疱疹持续3~4天,然后从中心开始干缩,迅速结痂 在疾病高峰期可见到丘疹、新旧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②皮疹分布呈向心性,集中在皮肤受压或易受刺激处 开始为躯干,以后至面部、头 皮 四肢远端较少,瘙痒感 重;③粘膜皮疹可出现在 口腔、结膜 生殖器等处, 易破溃形成浅溃疡。
(二)风疹
1.病因: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
2.症状:以发热、全身皮疹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由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往往认为本病无关紧要,但是近年来风疹暴发流行中重症病例屡有报导。如果孕妇感染风疹将全严重损害胎儿,儿童成人均可发病。
3.护理: 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隔离至出疹后5天。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
(四)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唾液中有病毒,可经飞沫传染。
2.症状
(1)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2)1—2天后腮腺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轻度压痛。张口或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疼痛加剧。 (3)一般先一侧腮腺肿大,1—2日
后另侧也肿大,经4-5天消肿。
3.护理
(1)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吃酸、辣的食物。
(3)本病可采用中草药治疗,如板蓝根冲剂等。
4.预防
(1)病人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为止。
(2)接触者可服板蓝根冲剂预防。
(五)传染性肝炎
1.病因
传染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丁型等。
(1)甲型肝炎病毒可引起甲型传染性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粪便中。粪便污染了食物、饮水,经口造成传染。
(2)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乙型传染性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体液中,病人的唾液、鼻涕、乳汁等亦带有病毒。含有病毒的极微量血液就能造成传染。
liuq1217@
2.症状
甲型肝炎:约经一个月的潜伏期发病,有黄疸型肝炎与无黄疸型肝炎两种类型。
(1)黄疸型肝炎
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精神不好、乏力。在发病1周左右,巩膜(白眼珠)、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能不正常。出现黄疸后2—6周,黄疸消退,食欲、精神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无黄疸型肝炎
比黄疸型肝炎病情轻,一般可有发烧、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在病程中始终不出现黄疸。
乙型肝炎 :
急性乙型肝炎约经2-6月的潜伏期发病。 起病较慢。 初期症状表现为:表现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厌油腻食物、恶心、肝区痛等症状。常常不伴有发热。 急性肝炎迁延6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疲乏、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病情迁延反复达数年,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liuq1217@
3.护理
(1)急性肝炎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轻微活动。
(2)饮食宜少吃脂肪,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量,多吃水果、蔬菜。
(3)护理患儿后,要用肥皂洗净手。
(4)慢性乙型肝炎还需注意休息、生活有规律、保持稳定情绪以防止复发。
4.预防
(1)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
(2)做好日常的消毒隔离工作。
(3)医用的针头、针管用后严格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4)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5)早发现、早隔离病人。
讨论二
某园中班发生一例甲型肝炎病人,该园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1)将病儿进行隔离,时间为30天。 (2)对病儿使用过的玩具、食具进行消毒。(3)对该中班儿童进行医学观察。
请分析以下问题: (1)该园采取的措施哪些是恰当的 哪些不够明确 (2)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1)第一项措施是恰当的。第二项措施也是应该的,但消毒还不够全面彻底。幼儿园要对病儿所在的班进行彻底消毒,而不仅仅是对病儿使用过的玩具、食具进行消毒。该班的桌椅、家具、厕所等都应该进行消毒。第三项措施不够明确。对该班儿童进行医学观察的时间应该是甲肝的最长潜伏期,30天左右。观察期间该班幼儿和保教人员不应和其他班级接触。
(2)还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以防止该传染病的传播:加强对饮食、水源及粪便的管理;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对该中班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对其他班级的幼儿可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
(六)细菌性痢疾
1.病因
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粪便中,经口传染。
2.症状
(1)发病急,高热、腹痛、腹泻。一日可腹泻几十次,有明显的急后重。大便内有粘液及脓血。
(2)疼痛一般位于左下腹,并有
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儿童
和老人容易发生脱水酸中毒,甚
至继发休克。
(3) 少数病人有高热,很快抽
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
3.护理
(1)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2)应遵医嘱服药。若未按医嘱服药,治疗不彻底,易转成慢性菌痢。
(3)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洗净。
4.预防
(1)早期发现、隔离及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2)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3)可服马齿苋煎剂。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1.病因
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子传播。
2.症状
(1)起病急。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
(2)2—3天后,体温可达40度以上,抽风、昏迷。
(3)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乙
脑,使乙脑的病死率明显
下降。但少数病人仍可留
下后遗症,如不能说话、
肢体瘫痪、智力减退。
3.预防
(1)应在流行期前1—2月接种乙脑疫苗。
(2)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