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9 16:1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准备通过有效的诵读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韵,品味古文的特质。
教学重难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
2.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上节课,我们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3、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读)
4、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 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5、教师:读的好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二、精读课文,深入读思,加深理解,疏通文意
1、光会读可不行,咱们还得会悟。
(1)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任务。(课件出示)
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2)师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及理由,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重点讲解“车盖、盘盂”,并通过观看实物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理解。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板书总结)
晨 午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相反,好,大家再来读读第二、三段。
小结:
师:原来啊,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早晨和中午哪个时候离人近,哪个时候离人远。那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
师: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什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你在古装电视节目中见过车盖吗?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给大家比比?(课件出示车盖图片)
师:那盘盂是什么?古代盛水的器具。有多大?比给我看看?
(课件出示盘盂图片)
师: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只有盘盂那么小,平常我们再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这个小孩说的有道理。来,我们把自己当成这个小孩,读读他的话。
(3)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重点讲解“沧沧凉凉、探汤”,体会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时如探汤的感觉。
师:另一个小孩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沧沧凉凉是种什么感觉?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沧沧凉凉呢?
什么叫探?谁来做做探的动作?
汤是什么?是我们今天吃饭时喝的汤吗?
师:现在大家试想自己把手伸进滚烫的热水里,然后把那个动作做出来。
师:感觉到烫了吗?好,现在带着刚才想象到的感觉,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小孩说的话。一儿曰:。。。。
师:另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大家再想想,冬天我们烤火的时候是“近热远凉”吗 这个小孩说的也有道理。
四、创设学习情景,诵读表演
(一)指名“辩斗”,悟出“斗”的含义。
师: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
现在就请各位同学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小孩,同桌两人辩一辩,注意辩论时的语气。(同桌练习,后指名初辩,后学生评议。)
(二)师生“辩斗”,体会“斗”的激烈
师:辩是辩了,就是没有斗起来。这样,请你留下,我来跟你辩斗辩斗。
师:大家注意听,更要注意看,我们两个小儿是怎样辩斗的。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语速加快)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此言差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笑)
师:(摇着手)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抢上一步)非也非也非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鼓掌,大笑)
师:不跟你罗唆了!反正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生:你才罗唆呢!
师:你胡说!日初出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你胡说八道!日初出远,日中时近。日初出远,日中时近。(掌声,笑声)
师:看到了吧?这才叫——大家一起说!
生:(齐答)辩斗!
(4)教师加上旁白,指导学生再次“辩斗”:
我们都来做一回两小儿。全体起立!左手的同学做前面一小儿,右手的同学做后面一小儿。我呢,就读读旁白吧。好!前面一儿们,准备好了吗?
如:一儿坚持曰—— 反驳曰——
高声曰—— 扯着嗓子曰——
跺着脚曰—— 指着鼻子曰……
五、学生简介孔子,课后明理
1、学习第六段。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在两小儿的辩论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之时,孔子来了,两个小孩问道,“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文中怎么说?
师:孔子不能决也。
师:你觉得他的回答好不好,好在哪儿?(板书 孔子 实事求是)
师: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决也,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到底如何呢?(出示课件太阳地球图片)
2、学习最后一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句话也采用反问句式,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师: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就笑了说:“孰为汝多知乎 ”,“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师: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呢?
师:一起读出小孩的活泼、天真可爱的语气。
六、课堂检测。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讲完了,从这学习到了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求知时要实 事求是的,最后请同学们带着对两个小孩的佩服,对孔子的敬仰,在优美的古琴声中再读一遍课文。 
七、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论据 大 小
一儿 远 近
论据 凉 热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为什么太阳早晨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
  早晨时看起来比中午大,是人的错觉。同一个物体,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较小,而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背景是树木房屋和一小角天空,因而显得大。中午太阳高高升起,背景是广阔无垠的天空,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为什么早晨的太阳冷中午的太阳热呢?
  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夜里的热量消散了,早上的热量还没有聚集,所以感到寒冷;中午,地上的热量聚集起来了,所以感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