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找出观点,初步理解。
1、“”灯不拨不亮,理不问不明”,问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迈向成功之路的基石,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都是凭借对生活的细心,对追问的热心、对研究的痴心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来吧,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一起探寻真理的诞生过程。(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
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课件出示第一段。板书:提出观点)
3、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
(1)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2)联系实际,故事引入,理解词语“司空见惯”
司空见惯的意思是什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3)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把“?”拉直变成“!”的意思就是解决了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发现了真理。)
(4)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直观形象,让别人印象深刻。)
(5)带上理解,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二、学习事例,体会内涵。
1、作者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认真默读课文,尝试完成表格。
2、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人物 司空见惯的现象 不断反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波义耳 紫罗兰的变色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发明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3、这三个事例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真理。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看来真理就在我们的身边。老师想问一问,你发现了真理吗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不能发现真理,这就说明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1)科学家:敏感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
你是从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到的?
(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课件出示,指导朗读。注意读好“敏感、敏锐、很奇怪、连忙”等重点词,读好一个个问号。
(2)科学家:不断探索
分别说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课件出示,抓住“紧紧抓住”、“反复”、“许多次的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并指导朗读。
4、所以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又作了一个小结。
(1)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齐读。
(2)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3)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4)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三、探究结论,揭示含义
1、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自由朗读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何以见得?
(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只要……就,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这里其实不太难。)
3、往下读!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为什么?
(不容易。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
4、对比这两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一段说发现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
(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点明写法,课后练笔。
1、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有说服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2、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课件出示小练笔。学生自己动手,按所学方法写作。